APP下载

“诗教”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刍论

2023-12-02万若冰

成才之路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诗教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万若冰

摘要:“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思想文化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将“诗教”应用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起到铭史、明志、育美和寓理的教学作用。文章阐释“诗教”的含义、功能,分析“诗教”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不足,并结合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现实性、新颖性等“诗教”的运用策略和原则,以期有效利用“诗教”提高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诗教”;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133-04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诗教”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编号:19G18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无事不可入诗,无物不可入诗,无时不可入诗。”[1]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学体裁,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其通过简单、凝练的文字,能够充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艺术理解,以及作者对伦理和道德的高尚追求。“诗教”是指诗歌对世人所具有的教化作用,教师合理将“诗教”应用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育人成效,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教”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诗教”是指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和吟诵等来影响和引导人的审美、伦理和道德。诗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诗教”作为一种“教化”方式对社会生活领域及教育领域都有着较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教”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尚书·虞书·舜典》中记录了舜对诗歌教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虽然,后世证明《尚书·虞书·舜典》不一定真实产生于尧舜时代,但至少在先秦时代已深入人心。“四书五经”的首位就是《诗经》,这进一步说明了诗歌在我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孔子兴儒学,以诗为教,“诗教”在孔子的年代是《诗》教,是通过运用《诗》来进行道德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弟子养成“思无邪”的品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2]孔子又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记载:“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3]孔子认为“六经”对百姓都有教化作有,但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诗经》因为教百姓温润、从容,所以可起到让百姓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孔子之后,孟子也常常引《诗》,《荀子》中也多处引《诗》。此后,无论是在汉唐,还是宋、元、明、清,“诗教”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壮大,“诗教”的内容范围与影响也不断扩大,从《诗》教演变为通过诗歌的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即由历代典范诗人和作品在其被“接受”的过程中,所自然发挥的人文教化功用,从而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中华文明有“诗教”的传统,与“诗教”始终相随的是诗歌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诗教”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国人的全面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当代社会,“诗教”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自我人格的完善、情绪的宣泄以及心灵的抚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铭史

一方面,诗歌具有记录历史事件的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史诗是一种韵文的形式,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文学载体。”[4]清朝诗词评论家周济提出了“诗有史,词亦有史”。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5]例如,《诗经·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绵》《生民》等都是叙述历史的诗歌。其中《大明》写的是周朝的史诗,诗里讲到了周文王的父母———王季和任氏,周文王和妻子以及周武王与殷纣在牧野的战争,还描写了周朝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游牧为主到农业为主,从穴居到室居,从邰到豳再到武王灭殷建立周朝的历史全过程。另一方面,诗歌还具有鉴古观今的作用。发端于秦汉时期的咏史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咏史诗以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表达了詩人的所思、所悟、所感,借古讽今,鉴古观今。

2.明志

诗歌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之志,“明志、抒怀”贯穿于中国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中。《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自清曾在《诗言志辩》中写道:“在赋诗的人,诗所以‘言志’;在听诗的人,诗所以’观志’‘知志’。”[6]由此可见,“志”是诗歌的内核。而“志”在中国古代还有“理想”之意,是指人生追求奋斗的目标。例如,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很多现当代诗歌也用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与情怀。例如,中国的革命诗词中,有很多励志诗。如夏明翰《就义诗》中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诗人将万丈豪情融于纸笔,表达了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的精神。

3.育美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8]。在《诗经》的时代,诗与乐是一体的。孔子重视诗和乐的形式美。孔子整理《诗》三百,每篇都需要把它入乐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颂》之音。另外,无论是“风”“雅”“颂”的内容,还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着《诗经》形式的规整。“中和之美”是孔子“中庸”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是孔子最高、最理想的审美标准[9]。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中和”可以给人以“文质彬彬”的美的享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内容美最重要的就是美、善统一,善是灵魂,是统帅。中国诗歌重在内容,重在美,亦重在善,诗歌完成了“美”与“善”的统一。在诗作中,扬善抑恶、褒美贬丑是诗人神圣的使命。这些闪耀着“善”的光芒的作品给人一种“崇高”的美的感受。诗歌的审美主体之美、思想之美、感情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等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美。诗歌的整体美,能够产生高度的审美价值与美育作用。

4.寓理

孔子自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将西周的“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的宗法伦理精神作为诗学建构的基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批评诗学[10]。之后《诗经》成为道德阐释的范本之一,历代诗论家亦借助《诗经》不断强化诗学的伦理精神。由此,中国古典诗学形成了独特的伦理性话语体系。从班固、扬雄、韩愈、白居易、欧阳修、二程、朱熹、张戒、沈德潜一直到桐城派文论,中国绝大部分文论与绝大多数著作基本上遵循“文以载道”的伦理教化,“文以载道”成为了一块重要的文论“基石”。在历代的中国诗歌中,修养心性、德孝为本、哲理思维、民本至上、革故鼎新、把握规律等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母题。诗人们以形象来思考,通过直观的、看得见的体验表达观念、阐述真理。这类诗作虽没有直接言理,作品里却渗透着人生感悟和哲理蕴意。此外,宋代理学家们还用诗来阐述义理,表现出把诗歌明显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使很多文人受到濡染。例如,苏、黄二公集中就有很多出自经史子集、谈言说理的诗句,如苏东坡的《观鱼台》诗,全诗隐括《庄子》,说理谈玄,纯是议论。《题西林壁》《洗儿》等亦是以理见长。

1.运用较少

笔者经调查发现,当前“诗教”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源差异过大,给“诗教”实施带来障碍。高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而各省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这使得高职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高考时所考的科目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知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却很陌生。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职学校,这一部分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差异更大,他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内容更偏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方面的学习与普通高中差异较大。生源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给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诗教”带来较大障碍。第二,部分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诗教”的理解与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在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有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还有的来自哲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专业。不同专业背景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诗教”的理解与认识不相同,因此对“诗教”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利于“诗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2.运用效果不理想

第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诗教”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畏难心理。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比较欠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存在错误认知,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的从业与专业技能提高没有帮助,而且学习起来较难,因此存在畏难心理。而“诗教”会涉及大量的古诗词,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畏难心理。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理想。第二,部分学生对“诗教”学习兴趣不足。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刚刚成年,还未正式步入社会,人生阅历较少,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往往较为肤浅,很难对诗词所表达出来的细腻、复杂情感产生认同与共鸣,更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这给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诗教”带来了较大难度,使得“诗教”应用难以达成应有效果。

1.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

“诗教”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应符合教学的针对性要求。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优秀诗歌作品。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教材为蓝本,组织学生开展的系列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理论思维,并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变,增强使命担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诗教”进行应用时,要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以通过对诗歌的运用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例如,在教學“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时,教师就可引入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对学生进行“诗教”。毛泽东有一首名为《七律·答友人》的诗,是写给著名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周世钊的答诗,整首诗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神话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浓郁的乡情,充分展现了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所有革命力量都团结在一起,集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伟大壮举,闪烁着统一战线的艺术和智慧,与教学内容十分契合,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

2.要基于现实进行应用

“诗教”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现实性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传授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鼓励学生将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与个人经验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学生日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诗教”中所蕴含的审美、伦理和道德价值在现代社会依旧适用,所倡导的民本、尚和、仁爱和重义的价值观依然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因此,“诗教”十分适合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句。诗人将宇宙时间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进行了对比,蕴含着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哲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这首诗,引导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将有限的人生进行无限的拓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3.要基于新颖性进行应用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1]基于此,“诗教”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新颖性原则。新颖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映。教师遵循新颖性原则进行“诗教”应用,可以让“诗教”煥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其彰显的伦理追求与道德价值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初中及高中学习阶段已经接触了大量的中华优秀诗词,对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新颖性原则下,教师在进行“诗教”时,应在优秀的中华诗词中选取学生较为陌生的诗词,以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诗教”的应用方法进行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另外,“诗教”的内容应与这个时代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相契合,以使“诗教”发挥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为人民服务”相关内容时,可以将张载的《横渠四句》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的“为生民立命”引进来,进行结合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欣赏、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将“诗教”合理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古代诗词: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N].北京青年报,2014-9-10(01).

[2]鄂尔泰,朱轼.日讲《礼记》解义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6:313.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320.

[4]黑格尔.美学(卷三)[M].北京:商务书局,2020:293.

[5]司马迁,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774.

[6]朱自清.诗言志辩经典常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0.

[8]梅敬忠.领导干部应该如何鉴赏诗词———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J].领导科学论坛,2017(16):79-86.

[9]邓承奇.孔子与中国美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5:215.

[10]陈良运.中国古典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33.

[1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9.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etry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 Ruobing

(Hu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Poet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Applying "poetry edu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lay a teaching role in memorizing history, clarifying aspirations, cultivating beauty, and embodying reason.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poetry teaching",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princip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oet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pertinence, realism, and novel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poetry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attraction, and inf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poetry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and culturaleducation;ethnicideologyand culture

猜你喜欢

诗教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