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02廖欣悦刘兰娟俞东寿
刘 成 廖欣悦 刘兰娟 俞东寿
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路径研究*
刘 成1廖欣悦2刘兰娟3俞东寿1
(1.东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3.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体育类博物馆是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繁荣是培育上海体育文化品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基于知识螺旋理论,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深入探讨上海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路径,试图为推动上海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体育博物馆;体育城市;知识螺旋理论;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体育类博物馆是围绕体育文物收藏、陈列以及其他博物馆相关活动的体育文化教育场馆[1],它在记录和传播体育文化、提高大众体育素养、提升国际体育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成立专门组织开始编著中国体育史[2]。1990年,我国第一个体育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类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多,呈现出开办各类体育博物馆的热潮[3]。“十四五”时期,上海处于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关键期,体育文化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类博物馆建设成为上海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研究基于知识螺旋理论,通过分析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深入探讨上海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路径,试图为推动上海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1.1 基本概况
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体育局发布的相关文件以及上海一网通办系统和《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提及的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由表1可知,目前上海市共有10家体育类博物馆。相比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未提及增设新的体育类博物馆。
表1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名单
备注: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政务公开信息
1.2 发展特色
《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海体育文化发展应具有“国际水准,上海特色”。2023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发布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名单,上海市有4家体育博物馆入选,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上海棋牌文化博物馆和上海体育博物馆,它们都是体育领域内具有突破性的博物馆。例如:国际乒联博物馆是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国际体育组织所属博物馆第一个在异地建设发展的项目;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近年来,上海大力挖掘体育设施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体育类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上海体育特色元素,向公众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1.3 运行模式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坚持以公益性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际层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例如,国际乒联博物馆依托国际乒联开展各项国际赛事,将世界乒乓文化与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相互融合,促进国际交流;在国内层面,依靠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将文化传播、知识传承、价值观教育等有机融合;在馆内层面,重大活动多以项目招标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形成向社会开放办馆机制。
2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困境与成因分析
2.1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困境
2.1.1 博物馆相关信息管理存在疏漏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从三方面观察到政府对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相关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疏漏。(1)对体育类博物馆定义不太明确。上海市体育局对外发布的体育类博物馆名单中,将体育类陈列室和博物馆都列为同等主体,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未将陈列室算入博物馆范畴,且未将上海市体育局发布的所有博物馆放入上海市博物馆名单中。例如,市体育局将表1中的华东政法大学体育文化博物馆纳入了公布的体育类博物馆名单,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博物馆名单却未将其纳入。(2)同一家博物馆的正式名称不统一。例如,“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为同一家博物馆,但在上海市文化和上海旅游局、上海市体育局以及一些媒体进行公开报道时会使用不同的称谓。(3)整体信息更新相对较滞后。“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宝山龙舟博物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嘉定武科举博物馆等是上海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但无论是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是上海市体育局,在各自对外发布上海市博物馆名单、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名单时,一些数据更新都未能及时跟进。
2.1.2 发展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
为实现科普和输出知识的目的,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进行常设展览、临时巡展必不可少。开展此类活动以及不断拓展新的藏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的主要经费来自政府拨款、项目经费和政府奖励等,其他如文创产品销售、服务销售、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所占比例较小。就目前而言,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尚未拓展出多元化经费渠道,自身快速发展和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经费短缺情况现实存在。
2.1.3 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太突出
博物馆的收藏是为了教育。博物馆应该是一个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创意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公众休闲和娱乐的理想场所[4]。当前,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的整体客流量、活动参与度、人均参观时长等均有待提升,提供的参观服务也是一些基本服务,博物馆的整体性及其教育功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类博物馆教育功能向外延伸仍然不太到位,在强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这一明显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质,与学校合作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尊重等方面还亟待加强。
2.1.4 数字化形式与内容亟待丰富
以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名单的4家上海市体育类博物为例,它们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微博等官博账号,但缺少集成性的官方网站,信息发布较为散落。观测官方账号的粉丝量、发布的文章与视频播放的点赞量、直播的观看与回播量等数据,可知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在宣传方面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4家博物馆已设有新媒体互动体验场地,配备智能感应和VR互动体验设备,但交互设施存在无法投入使用现象,相关数字化形式与内容缺乏亮点。
2.2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2.2.1 管理部门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上海市现有159家博物馆,体育类博物馆占比还不太高。尽管上海市4家体育类博物馆都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但它们均不属于国家级博物馆,等级相对偏低。相比于上海市其他非体育类博物馆,相关管理部门对体育类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高校等管理方对体育类博物馆均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然而彼此间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管理职责划分不太清晰,造成信息归口不太统一,导致有时出现信息管理混乱现象。
2.2.2 博物馆自我造血能力不太强
受地理位置、馆藏品和受众范围等影响,体育类博物馆本身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度相比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存在一定劣势,鲜有体育类博物馆能像一些历史博物馆长久挖掘馆内藏品并形成影响力巨大且持续输出的文创系列产品。虽然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都设计发布了相应的文创产品,但创意和特色仍较缺乏,未能更大范围内组织起相关特色活动或热点项目从而持续性引入资金,自我造血能力不太强。体育类博物馆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一些文创产品的简单化销售,无法破解经费不足等现实困境。
2.2.3 尚未形成体育文化整体营造力量
博物馆被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中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目前,上海市各个体育类博物馆之间并没有形成体育文化整体营造力量,对教育职能的展现仍较薄弱,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存在不足。体育类博物馆与体育运动联系紧密,应以博物馆为载体,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要求,发挥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更深层次承担“以体育人”的教育功能,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2.4 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太广泛
数字化技术在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1)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展示形式相结合还不够。目前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大部分仅停留在静态的网上展厅设计和数字资料的数字化展示,在与观众互动、信息反馈、数字化展示内容等方面仍不够丰富。(2)几家体育类博物馆都有数字设备互动区,但有时因为维修和维护等原因导致其无法使用,对参观者的体验容易产生消极影响。(3)虽然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拥有较丰富的馆藏资源,但由于相关专业人员不足,在展示内容上有不少重复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导致观众较难以从中获得最新、最全面的所需信息。
3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基于知识螺旋理论分析
20世纪60年代,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日)借鉴知识分类方法,提出知识螺旋理论。1995年,他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日)进一步提出知识螺旋理论(SECI)模型[5]。在知识螺旋理论中,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包括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4个过程。共同化模式中,共同化会激发个体间的经验分享,为产生与传播新知识创建交互空间,完成内部隐性知识到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表出化模式是在不断向外输出的过程中经历接受、理解、采纳后,将内部隐性知识转化为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联结化则是新形成的知识与原有的显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知识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新知识被广泛接受;内在化模式中,形组织成员将创造的新知识进行理解、吸收与内化,形成从显性知识到新的隐性知识的知识创造过程。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是上海体育文化传播的沃土,从知识螺旋理论视角考量,上海体育类博物馆须从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方向推动科学化发展(见图1)。
图1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路径
3.1 共同化: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管理机构和博物馆自身均须做到内部信息准确统一。对外输出信息前,要将体育类博物馆中存在知识壁垒的信息,即内部隐性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准确信息。体育类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都要被纳入信息管理体系,让信息有准确的归口,这有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可以借鉴南京市博物总馆的成功运营方式,尝试总分馆创新体制,确立“四个打通”(文物藏品打通、人才打通、资源打通、管理打通)为核心的发展机制[6]。将体育类这一垂直领域内的博物馆资源聚合到一起,对外信息管理步调一致,在内隐知识这一起点上做好内部循环,让博物馆层面的内隐知识流动起来,实现真正的共同化。
3.2 表出化:激发博物馆自我造血能力
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向公众输出的路径受到资金、管理制度与规定等制约,在将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的通路上受阻。应当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以文创产业为例,将博物馆内的藏品形象、故事、内涵等积极地向外界表达,将内隐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得更为丰满,从而满足不同参观者的多层次需求。馆内藏品只有让更多人看到,藏品才能“活”起来,吸引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价值。又如,河南博物院充分利用院藏文物资源,与多家省内外文创企业、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在合作中甄选出优质伙伴进入“智库平台”,积极推进品牌授权合作,让文创融入生活场景,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7]。
3.3 联结化:推动馆校结合
增强博物馆的教育职责,将博物馆的外显知识传达给社会大众尤其重要,馆校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名单的4家上海市体育类博物馆中,有两家由上海体育学院进行管理。高校与博物馆的结合是凸显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新路径,高校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等功能可以有效弥补大多数博物馆在这些方面履行职能的不足。其次,在博物馆与中小学之间,通过搭建“第二课堂”,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中国武术博物馆为例,如果能将其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第二课堂,不仅借助博物馆这一免费资源学习中华武术及其历史,还能培养青少年的中华体育文化意识,这比短时间的参观学习更符合实践需求,也更契合“双减”政策下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和文化修养时间这一要求。此外,针对老年大学、业余艺术学校等机构,体育类博物馆也须积极寻求相互合作,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大众的自我文化提升、休闲娱乐等需求。
3.4 内部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促进数字化转型
内部人才的专业化是建设好体育类博物馆的前提。作为向外传播知识的主体,体育类博物馆需将输出的外显知识朝内隐知识凝结,这是知识螺旋向前不断延伸的关键环节。应积极招募、培养专业人才,对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把控知识再加工的全流程,培养一支人员数量与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此外,要高度重视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目前,以参观讲解为主的传统观展方式使体育类博物馆区别于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体育运动”特质体现不太充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展览”“VR体验”“元宇宙”等概念不断涌现,为体育类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通过博物馆数据更广泛的共享,在向公众提供海量体育文化知识的同时,必将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宣传教育深广度,业界分享与跨界共享不但能帮助博物馆实现数据共享[8],也是体育类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路径。
[1]肖兰.体育类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研究——以中国体育博物馆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0(7):32-37.
[2]黄洋,周广瑞.中国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述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12-17.
[3]朱静,李胜领.中国体育类博物馆的历史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7):39-45+75.
[4]张景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J].文博,2021(2):108-109+84.
[5]NONAKAI,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61-74.
[6]许强.总分馆制博物馆集群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2(5):4-9+126.
[7]宋华.河南博物院文创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2(3):103-108.
[8]骆晓红.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探析[J].东南文化,2016(6):107-11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Museums in Shanghai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piral Theory
LIU Cheng, etal.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基地培育课题(项目编号:22D111102);东华大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YMS2021-02)。
刘成(1971—),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廖欣悦(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