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为例
2023-12-02郑子杰
郑子杰
场域理论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为例
郑子杰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12)
文章主要研究了“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文化传承场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践路径。其文化传承场域存在新旧场域的冲突、文化资本的失衡和场域惯习的滞后等问题。新旧场域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商业化场域与传承场域之间的冲突。文化资本的失衡体现在技能的失传、传统知识的减少和现代化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等方面。场域惯习的滞后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场域的教育方式、教材体系和传承力量滞后于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实践路径,包括塑造传统和现代融合场域、构建文化资本的共享平台和促进教育场域的现代转型等。通过以上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场域理论;文化传承场域;民族传统体育;壮族传统体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聚焦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并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性和国际性,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凝结了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展示了各民族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着许多继承上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现代性和传统性的二元对立,这些挑战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引发的。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都源自于社会历史实践,场域理论提供了一个多重的时空视角,基于该理论能够更好地明析民族文化在历史实践中的转变发展。
文章以场域理论为基础,从现代性和传统性融合发展的视角切入,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对场域理论的运用,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传承困境提供发展路径。
1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文化传承场域存在的问题
场域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的时空理论,其聚焦个体惯习和社会场域的关系,提出了“实践=[(惯习)(资本)]+场域”公式。场域变量指的是社会时空中的位置关系结构,每个场域都具有独特的逻辑。资本变量由经济、文化、社会、符号组成,场域中互动个体以资本占有为行动目的,其重点在于社会权力的占有,影响到场域行为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例如,在教育场域中,教师凭借其掌握的文化资源优势行使教育权力,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为场域构建法则。个体的惯习包括情感价值、道德伦理、意识形态、信仰理念等,惯习作为一种“隐藏性”指导来影响个体行为。
在“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新旧场域、文化资源和惯习之间的矛盾。首先,新旧场域的冲突反映了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文化资源问题是场域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场域的主导力量问题与文化资源问题相互关联。场域冲突体现了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源于保持传统体育项目的原汁原味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传统性强调保护、传承和延续民族体育文化,而现代性则追求提升观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
1.1 新旧场域的冲突:本体
传统场域注重保持和传承原始的民族体育文化,而现代场域则追求与现代审美和体育规则相符的发展。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导致对传统体育项目规则、形式和意义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然而,过度的现代化和商业化可能会削弱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项挑战。
一方面,这种场域冲突体现为文化场域规则的冲突。在“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中,传统场域和现代场域具有不同的规则和期望。传统场域强调保持和传承原始的民族体育文化。例如,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牛背跳、竹竿舞、斗鸡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规则、形式和意义与壮族的历史、习俗和信仰紧密相连。在这个场域中,传统体育项目被视为保持和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然而,现代场域追求的是符合现代审美和体育规则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体育不仅是文化活动,也是竞技和娱乐活动。体育项目需要具有观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在现代环境下可能需要更明确和公平的规则设定。然而,过度的规则调整可能改变传统项目的原始性质,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另一方面,商业化场域与传承场域的冲突问题尤为突出。商业化场域强调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将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以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广告商和观众。这种商业化的努力可以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但也可能削弱其文化内涵和纯粹性。商业化的压力可能导致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和形式发生变化,以适应大众口味,符合商业利益,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因此,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求平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需要综合考虑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需求,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同时,商业化的发展也需要谨慎管理,以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解和商业利益的过度主导。只有在平衡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传统体育项目的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1.2 文化资本的失衡:资本
在“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的发展中,文化资本流失问题凸显了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失传、传统知识减少以及现代化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等困境。这导致了传统体育项目难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文化资本是场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传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首先,技能失传是文化资本流失的关键问题。许多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包含特定的技能,例如牛背跳和竹竿舞。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导致这些传统技能逐渐失传。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触和学习现代化的体育项目,这对传统技能的传承构成了挑战。其次,传统知识的减少也是文化资本流失的问题。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习俗和信仰,这些知识通过口口相传和实践传递给后代。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的改变阻碍了传统知识的传承。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导致这些宝贵的知识逐渐减少。最后,现代化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加剧文化资本的流失。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审美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失去活力。现代性的文化资本要求创新、商业化和市场化。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和参与者的需求,传统体育项目需要调整和改变,以增加观赏性和竞技性。然而,这样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目前受到现代性的影响,民族性和传统性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使得文化资本出现失衡。一方面,竹竿舞作为重要的壮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才能保持平衡和协调。然而,在活动中,大众更倾向于简单的游戏体验,对传统技巧和动作的体会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大众通过活动只是在游戏规则上进行互动,缺乏对竹竿舞传统知识的深入了解,导致竹竿舞传统文化知识及其价值流失。
1.3 场域惯习的滞后: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惯习在个体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和塑造作用。个人的习惯行为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化过程,而这些习惯行为主要是在教育场所中塑造和发展的。在此环境下,文化传承者和接受者通过教育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延续。然而,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本存在的生活实践场所日益减少,导致传统习俗与现代环境不适应,教育场所因此显现出一种滞后状态。
广西的各级学校是“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在中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课程中进行传承,而在高等院校,则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以“踩高跷”为例,尽管它在学校平台得到了发展,但仍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学校教育方法与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不符。踩高跷的技能和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而现有的学校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无法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互动体验,无法真正传承和展现踩高跷的精神实质。其次,学校的教学资料与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体系脱节。踩高跷作为壮族民间传统项目,背后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技艺知识,但学校的教材中却很少有系统性的介绍和详解,学生对踩高跷的传统知识和背景了解不足,难以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学校的教师资源无法满足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和挑战。踩高跷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需要有专业的指导。然而,因为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机制,很多学校的教师在踩高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够全面和深入,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教学。
2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文化传承场域的实践路径
2.1 塑造传统和现代融合场域
第一,利用现有的制度优势,创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元的文化传承方式。应设定现代传承环境的互动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多元化的协同管理机制,以规范文化传承的过程,并确保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
第二,加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法律建设。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传承人的遴选渠道、评估条件,构建完善的法律条款,完善传承人的选取和退出体系,提高传承人的法律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法制地位。
第三,建立长期的绩效考核机制,如学校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传承、文化旅游传承等,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设立动态调整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此外,构建政府—社会的传承制度,打通政府—社会—个人的传承渠道,以政府指导、社会激励、个人传承的三大模块来构建体系化、多元化的传承制度,以民族传承制度化来促进社会风气,提高大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和认知,激励全社会参与到民族体育赛事活动。
最后,强化互联网的传承机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手段,提高公众对于“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的认知和理解,强化网民对于民族文化底线和红线的认知,提高网络空间中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引导网络舆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正面传播,通过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媒体形象、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舆论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在网络空间的传承生态。与此同时,政府要在网络空间中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正面舆论场域的构建,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渠道,形成政府—平台—网民的协同治理体系。
2.2 构建文化资本的共享平台
首先,应将“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作为推动壮族乡村复兴的重要途径,创造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消费模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牛背跳、竹竿舞、斗鸡等,融入到乡村旅游和节日庆典中,打造一个集民族体育、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逐步融入到社会公众生活当中,借助全民健身的契机,将牛背跳、竹竿舞、斗鸡等壮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可以组织各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和休闲项目,推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再次,深挖和利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以此振兴乡村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中,让乡村的青少年在体验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并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需要引入城市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激发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最后,培养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传承人,推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通过旅游、节日庆典、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等方式,培养乡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才,填补乡村体育文化的人才缺口,建设乡村民族文化馆和生态馆,创建民族文化大讲堂,推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活跃有序开展。
2.3 促进教育场域的现代转型
情境化和互动性的构建是指将课堂教学整合到民族体育活动中,使身体感知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强调身体和情境的紧密关系,认为身体体验必然是情境性的体验,所有的认知活动都与身体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然而,在传统的学校体育课堂中,身体与情境之间存在割裂,尤其是技能学习与对抗比赛的分离。许多技术动作虽然在小学体育课上已被教授,但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这些动作依然被重复教授,却没有得到整体的表达,无法在实际的对抗比赛情境中得以应用,最终也无法真正转化为专项的体育技能。因此,需要改变体育课的情境定位,重新构建身体的情境性维度。
所以,需要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重点关注身体感知的情境和文化历史的情境。首先,体育教学应创建让学生身心全然融入的身体感知情境,关注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进入有结构的运动情境,避免教学流于形式,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体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次,体育教学需要突出壮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历史情境,将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融入课程内容,联系壮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实现运动体验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3 结语:现代性和传统性融合发展
我国目前正进入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处于现代化和传统化融合的转型期。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是一种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充分利用科技和市场的力量,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盲目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以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和合作。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将部分发展成熟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魅力,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现代性和传统性融合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并且通过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3]倪依克,潘嘉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47-54.
[4]黄建团.新时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反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4):165-170.
[5]贺鑫森.场域演化与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58-62.
[6]侯志涛,周宇轩,韦晓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变迁和实践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51-57.
[7]叶浩生.身体的意义: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J].体育科学,2021,41(1):83-88.
[8]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24-30.
[9]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1]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境困境与消弭路径[J].体育科学,2019,39(7):33-4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aracteristics in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under the Field Theory: A Case Study of Guangxi March 3rd · Ethnic Sports Spectacle
ZHENG Zijie
(Guangxi Sports College, Nanning 530012, Guangxi, China)
广西教育厅2022年度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路径-目标”理论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品牌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为例(项目编号:2022KY0915)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子杰(1994—),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公共管理、体育文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