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摄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实践
2023-12-02陆彦甲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
陆彦甲 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大概念教学”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词。大概念呼应素养导向,有效突显学习载体的综合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通过系统化主题活动学习,能更有效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笔者在大概念视角下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单元框架,以“校园主人翁”为例,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单元架构的路径和过程,根据上位文件规划活动内容,根据学习进阶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建构活动的目标序列,从而提升课程的系统性和进阶性,促进学生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化体认、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对素养的提升发展。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规划活动内容
大概念教学强调教学的整体性,使松散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促进学生进行系统、高效的自主探究活动,使素养的生成悄然发生。大概念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者相辅相成。
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提到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到:“小学德育应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价值体认”目标提到:“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在我校《闵行区平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中也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平实阳光”小公民综合素养作为学校层面育人总目标。
据此,通过对上面文件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平实阳光”小公民,那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学校主人翁”主题活动也应运而生。“学校主人翁”作为课程体系下的一大主题,立足学生在校园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以大概念形式统领“主人翁”系列活动(见图1),真正将育人目标落于实践。我们认为,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核心是利用真实任务、真实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亲历问题解决过程,参与学校的管理,推动学校的建设发展,形成对于主人翁角色的完整体认。
图1 “学校主人翁”主题活动框架示意图
基于主题活动中核心地位的概念以及学生实际的校园生活、区域特色资源、学校的特色文化,我们设立了“校园新朋友”“校园广播站”和“校园‘木’标”三个系列活动(见图1),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主人翁,体会“主人翁”的自豪感、荣誉感与责任感。
“校园新朋友”作为学校“手拉手”传统项目,通过讨论确定服务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参观路线,根据路线及相关资料制定活动方案,以校园服务者的角色帮助新入学的弟弟妹妹们更好地适应学校日常生活,逐渐形成校园主人翁的服务意识。
“校园广播站”是上海市闵行区区域共享课程中的一个特色活动。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学生对于校园广播站的节目需求并进行改进,我们帮助学生探访,了解校园广播站的岗位分工与职责,学会策划校园广播栏目并在校园广播站进行播出,在活动中成为校园活动的建设者,初步完善当家做主的学校主人翁建设意识。
“校园‘木’标”是基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海派木创》,通过对于校园现状调查并分析形成适合未来校园的标识系统方案。学生小组利用木工工具进行标识制作,以校园创造者的身份打造未来校园,深化体认学校主人翁的创造意识。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目标序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体验职业等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我们始终围绕国家纲要开始个性化处理与思考,深入剖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律,建构课程校本特色的目标序列架构。通过深入细化目标体系,从“国家纲要—学校纲要—主题—活动”对主题活动进行剖析(见图2)。主题活动及活动主题的目标序列建构需承接国家层面的课程指导纲要及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做到由上至下传递、由下至上呼应,整体架构课程、活动、主题。
图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序列建构路径图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价值体认”目标维度为例
国家层面: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学校层面: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平实·阳光”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主题层面:通过亲历学校主人翁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有意义的价值体验,为自己是学校的服务者、建设者和创造者而感到骄傲,具备“平实·阳光”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活动层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期校园广播栏目的策划并播出,增强当家做主的学校主人翁建设意识。
(二)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责任担当”目标维度为例
国家层面: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学校层面:关心真实社会生活,积极参与校园或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能了解在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或某项活动的规则要求并将之内化为具体行为,能在活动中按照承担的角色职责完成任务,在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主题层面:积极参与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能在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合理安排分工,按照承担的角色职责完成任务,活动中初步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积极参与学校生活的意愿,增强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活动层面:通过小组活动,合理安排分工,有序商量,积极承担活动责任。通过对前期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发现问题、策划方案、汇报展示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提升责任担当及社会责任感。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问题解决”目标维度为例
国家层面: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学校层面:①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并初步定义问题;②通过小组讨论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主题层面:能以主人翁的视角,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校园生活学习的问题或不足,并采用综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层面:①通过采访了解学生对于校园广播站的节目需求并进行栏目调整改进、节目改进;②通过探访了解校园广播站的岗位分工与职责,学会策划一期校园广播栏目。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意物化”目标维度为例
国家层面: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学校层面:①能在活动中发展联想和想象创造个性化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②能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能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主题层面:能以学校主人翁的立场,综合运用常用工具、基本技能以及信息技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设计新方案,制作新产品,服务于校园学习生活。
活动层面:①通过采访、信息搜集、摘抄、改编等方式完成广播稿相关资料收集并形成广播稿,借助网络平台对采访、撰写稿件、审核稿件、播报等关键技能进行自主学习;②通过世界咖啡会谈法模拟广播发布会,在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交流经验,改进不足;③在教师的引导或小组活动中制定完善各广播节目,运用信息技术在校园内进行广播节目播报。
三、以自主探究为特征,设计主题活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项目活动,通过“发现—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解决问题,形成产品或方案,从而逐步丰富责任意识和形成价值体认。
以“校园广播站”活动为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反思改进”的问题解决流程入手,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广播节目制作流程等特点,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设计方案—调整改进—节目试播—展示发布”五个主要环节,并采取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建构,以教师引导管理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从支撑学生有效自主活动角度,教师通过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服务、指导、支持学生自主规范地开展活动。基于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评估以及学生的真实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综合分析,笔者设计了问题、视频资源、群空间、活动策划板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反思改进”完整过程,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形成。
以下我将从活动内容和支架设计两方面做活动阐述(见图3)。
图3 “校园广播站”活动流程
(一)情境导入
以音频“串烧”的形式再现校园广播节目,关联学生对校园广播站的回忆,通过学生的不断“提问”“举例”,帮助学生回顾采访结果、梳理思路、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现有栏目进行调整,帮助其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运用正向激励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学校主人翁的意识。
创设了“学校决定由五年级同学分组轮流负责广播站的工作”这一真实的任务情境支架,激活学生已有的校园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受到的问题与需求为中心,为学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进行创意物化做好铺垫。
(二)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环节,以问题支架“完成一期校园广播需要做哪些准备?”帮助学生根据现有经验对任务进行有效梳理,明确了从确定栏目和人员分工两个角度进行活动策划的准备。
在“确定分工”的小环节,通过视频支架帮助学生建构校园广播站的人员分工、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为后续栏目策划的有效推进打好基础。
在“确定栏目”的小环节,通过头脑风暴对节目的内容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前期采访结果进行合理取舍。通过完成活动策划方案板,确定节目名称、节目主要内容简介、节目内容的获取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广播方案策划的核心问题。
(三)调整改进
在调整改进环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时间、空间,可有效帮助学生保持探索热情、精准把握活动方向。为此,学生可根据活动主题在综合活动课堂后继续进行通过网络推送不同角色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对策划方案进行及时调整。根据班级完成情况,各组运用世界咖啡会谈法进行模拟广播发布会,在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交流经验,改进不足。
(四)节目试播
学生根据广播稿进行各节目试播,播音同学按要求进行播报,其他各工种进行评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及时反馈调整。
(五)展示发布
根据组内评分进行展示发布,同时与广播站老师接洽全校播报事宜。
四、以创新实践为引擎,提升活动品质
“破”为先,打破传统“创新格局”。活动中,我们以目标序列为指引,紧扣活动载体,通过广播节目的策划与实施,落实责任担当与创意物化核心素养。为此,从课时一开始,我们就在原有广播节目的“去与留”中破“以往”,鼓励学生在方案中融入自己新的想法,形成新的广播节目格局。
“行”中变,实时调整“创新方案”。纸上的方案始终要以实践操作为检验标准。为此,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方案的制订其实并不是“一锤定音”。在最初设想到节目成型的过程中,学生需在实际采访、调查、资料查阅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最初的设想,在不断磨炼的过程中迸发新的火花。
“动”中联,阶梯式设计“创新路径”。看似不同主题的活动,但在大概念“学校主人翁”的引领下,从主人翁的基本表现逐步过渡到主人翁高标准技能体现,这是条明线;在其背后,目标序列中的核心素养是条暗线,活动始终关注不同阶段的活动表现,基于学生实际构架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激活综合活动课堂效能。
综上,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教师必须在深度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基础上,挖掘学科、专题活动、社团活动中的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开发设计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在活动设计时要关注并细化“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目标体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