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用合一”新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2023-12-02朱连云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合一素养设计

朱连云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的论断,并从国家层面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围堵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党中央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创新人才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为此,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能拥有创新素养成了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和目标之一。如何将创新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需要有新范式的引领。本文提出的“‘学用合一’的新教学”便是对这一命题的回应。

一、“学用合一”新教学的理据和现实意义

(一)“学用合一”新教学的理据

1.回归到学习的本义

学习的本义是学与习的结合、学与用的合一。甲骨文的“学”有三种卦象,即“”“”“”,本义是“用手把弄算筹”,隐含着操作、探究、领悟和明白的含义。“习”有四象,即“”“”“”“”,本义为“小鸟在晴天学飞”,隐含着尝试、练习、实践之意。在西方语境中,“Learn(学习)”这个单词来源于古英语的“leornian”,意为获得知识或研究;古希腊语为“μανθάνω”(manthano),它不仅与获取事实信息有关,还与更广泛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有关。本义上,“μανθάνω”(manthano)涵盖了从简单的信息记忆和事实接收到更为复杂的技能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全范围,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训练、观察和实践。由此可见,在文化的源头,学习的本义就是指通过自身的探究和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获取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掌握和形成真实的才能。

2.关注到真实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积累,经验知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学习也越来越聚焦到书本间接知识的学习。学校教学制度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趋势,学习课程化成为学校学习的主宰,学习的逻辑演变为知识接收的逻辑。学生在校学习遗失掉了鲜活、生动、有趣的现实世界的学习对象、内容、场域与方式,导致教学内容干瘪,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好奇心、社会关爱与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地激发。“学用合一”的新教学把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拉回到了学生日常的校园学习之中,使得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学习得以有效地连接。以问题解决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一方面使得书本知识能真正用于实际,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形成创造性问题解决与积极学习的态度,实现学以致用和用以笃学的统一。

3.学习连接到创造

ChatGPT 的横空出世,引爆了全球,也点燃着学校教学的改革。现在机器人都实现了深度学习,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学习不该停留在知识理解的层面。如果说,在农业和工业时代,把学习看作是模仿、记忆、领会等行为和层次,那么进入后工业信息化时代,学习更应被看作是对知识整合理解后的创造或再发现。学习是学生收获惊喜,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锤炼高阶思维、创造性人格的探索过程。因此,学生在校的学习,不该停留在学科知识领会和理解的层次,更应迈向认知和情意的深处,“学习引发创造”“用知识创造知识”,这些观点不仅是深度学习理论的发现,更是当今学习科学的揭示。《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的科学与实践》在对学习的内涵分析时指出:“有价值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校外生活情境中,发展学习者运用知识的意识是学习的关键部分。”

(二)“学用合一”新教学的现实意义

1.解决当今学生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学习割裂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似乎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解决当今学生在校学习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割裂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语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力求破解这一难题。

2.解决当今教师讲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缺乏有效融合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讲授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范式。虽然新课改反复强调探究式教学,但由于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费时、费力,难以把控时间和学习的绩效,常常成为教学的“表演”,难以融入日常。本文以“学用合一”的新教学加以破解。

3.解决当今的课堂学习止步于领会、缺乏创造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将课堂的学习引向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和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学生学得较死板和机械,学习潜能未得到有效激活和激发。本文以“理解连接创造”为课堂学习的第二台阶,以“学用合一”项目式深度学习来突破现实的困境。

二、“学用合一”新教学的内涵和建构

(一)“学用合一”新教学的内涵

1.“学用合一”新教学的概念界定

“学用合一”的新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将书本世界的“学”和现实世界的“用”整合起来设计的教学。此教学方法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为了用,学好是为了做好,解决真实的问题;二是指在用中学,用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三是指以用促学,把用的要求转化为学的要求,纳入学习的目标设定。

具体操作:以主题为引领,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融于学科单元的学习之中,以项目为载体,重构单元,将学、用、创联结起来,通过“问题启动”“任务驱动”“反思评价”三环节和“提问”“猜想”“深化”“反思”四要素来理解掌握项目(单元)的核心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和养成积极的学习心志。

2.“学用合一”新教学的特征

(1)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

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涵盖着学科知识的真实问题、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和学生内心需要的真实问题。

(2)体现学、用、创联结的学习

不仅注重在听讲中接收性理解,更注重在实践中探究性理解,与此同时肯定学生自己的发现和洞见。

(3)学习过程有四个关键要素的呈现

“提问”对于学习和获得创新思维,“提问”是钥匙,“猜想”是门槛,“深化”是通道,“反思”是要诀。

(4)学习结果实现三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协同进阶

即认知、情意、人际合作三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协同进阶。认知能力主要体现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真实问题的解决;情意能力主要体现为积极的学习心志培养;人际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的表现。创新思维融合于三维能力之中。

(二)“学用合一”新教学的建构

1.“学用合一”新教学的框架

以“三段四要素”为内核的教学框架。三段分别为前端的“问题启动”段,中间主体的“任务驱动”段和后端的“反思评价”段。四要素为整个项目(单元)的学与教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提问”“猜想”“深化”和“反思”。

教学的组织流程:基于认知、情意、人际合作三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协同进阶,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在梳理学科单元核心知识境脉后,确定教学重点(学生所要理解的核心知识);然后根据核心知识,并基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真实需求,整合设计成“学以致用”和“用以笃学”结合的项目(单元);项目(单元)以“三段四要素”实施,促进学生在学、用、创中实现深度学习,即认知、情意、人际合作和创新思维协同共进,达到最优化发展。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用合一”新教学框架

2.“学用合一”新教学四个关键要素

“学用合一”新教学四个关键要素“提问”“猜想”“深化”和“反思”,既是相对独立的要素,又是相互融合的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又体现一定的混沌性和多开端性。四要素“学”与“教”的行为表现,如表1所示。

表1 “学用合一”新教学四个关键要素“学”与“教”的行为表现

3.“学用合一”新教学的教学方法

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基本原则: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启发式传授和探究式发现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听中学和做中学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等。

三、“学用合一”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学用合一”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生成积极的学习心志。它是以学的建构、问题解决的逻辑设计与实施的教学。

(一)“学用合一”新教学的设计

1.项目(单元)的设计

基于创新素养的培养,依据课标、教材,梳理学科单元核心知识的境脉,在获得统领性概念的基础上,诊断班级学情,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设置包裹核心知识的现实问题;在学科、学生、情境问题的柔性碰撞和交互中,生成能促进学生最优化学习、理解和迁移的项目(单元)。

2.学习小组的设计

整个学习由个体研学、小组合学、班级展学等形式组成。小组合学:每小组有5~6人,男女搭配;人员根据实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招募,也可由教师调配;依据任务分配角色,一般一组设正副组长。

3.问题链的设计

问题链的设计要前联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基础,后联生活和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化;中间强化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与反馈,并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每层的进阶都要考虑学生适切的认知距离和激发学生多样化的思维。问题链除了主干以外,还需设计一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与元认知的“细枝”问题,形成教学系统。

4.任务支架的设计

每项任务包裹着特定的问题,任务支架依照问题链进行架构。任务的转换本质是实现问题的进阶,多样的任务本质是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从整个教学而言,任务支架有三种形式:个体研学的任务支架、小组合作共探的任务支架和班级展学的任务支架。任务支架的设计还需要考虑适切性和最优化的原则。

5.评价量规的设计

评价量规是“学用合一”新教学有别于一般教学的创新之处。它是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单元)的引导指标、监控指标和行为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核心内容,即核心知识的理解、真实问题的解决和积极的学习心志的培育。每个指标设4~5 个层级,分自评、他评和师评三种形式,并由个体研学、小组合学和班级展学三部分组成。评价量规设计一般在项目前端“问题启动”阶段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与教学同步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6.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用合一”新教学需要利用学习资源和组织设计。学习资源不仅来自常规教学的书本、教辅和学校环境,也来自网络、家庭、社区及企业和社会组织。教师应当基于教学目标和主题,依据潜能激发最优化原则,组合好学习资源网络、设计好学习时空和适配好学习的指导力量。

(二)“学用合一”新教学的实施

1.以真实的情境项目作为教学的起点

真实的情境项目既隐含着统领性的观念,又有真切的吸引力,有趣又好玩,能充分激活学生的“荷尔蒙”和“多巴胺”,激发起探究和求知的欲望。

2.以问题链和任务群来展开教学

教学是“问”的科学和艺术,关键是让学生自己来“学”。学的过程是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发展创新素养的过程。

3.以评价量规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反思

评价是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把目标分解与量化成任务实施(或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引导和检测指标,引导学生自检、自返,养成质疑、批判和整理的习惯。

4.将“提问”“猜想”“深化”“反思”作为教学的主音符

教学需要抓关键的要素,约而达,如乐队演奏一支美妙动听乐曲一般,反复、交替,奏响主音符。“学用合一”的新教学需要反复、交替奏响“提问”“猜想”“深化”“反思”四个学与教的主音符,构创起和谐、欢快、美妙的教学新乐章。

5.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学习

“学用合一”新教学基于一定的程式,但不囿于一定的程式,强调在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和变通,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个性化的洞见、发现和创造。

6.营造民主、容错的学习氛围

创设安全、理解和尊重个人想法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试。“犯错”是学习的常态,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之必经“关隘”,让学生在“容错”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展现出真正的创造才能。

为了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能拥有创新素养,将创新素养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学用合一”新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从5 年实验的证据和各方反应来看,产生了初步的效果。它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建构起了新的教学生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学习分割、教师有意义传授和有意义探究教学缺乏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止于理解(领会)等问题。它促使了更多的学生像专家一样深度学习,理解联结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真实的问题解决有了显著的提升。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突破了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区域落实“双新”“双减”和课程领导力的实验项目。

猜你喜欢

合一素养设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