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长学校走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以“泖峰范学堂”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例

2023-12-02吴燕文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

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学堂家教协同

吴燕文 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资源网络化、价值观多元化使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边界逐渐模糊,导致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错位。“双减”背景下,家校社更要转变观念与行为,共同营造合力育人的良好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2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协同育人被视为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具有同心力、同向又同行的合作团体,即“协同育人共同体”,从中获得力量的增压阀,让各方在学校教育、家教指导、社会服务方面变得更强大。彼此的基本维系主要是依靠交流与合作。学校在家、校、社育人共同体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换言之,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动作为是促成家、校、社三方在育人共同体中达成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关键。

近几年,作为青浦区百年老校的沈巷小学坚持“泖峰福泽,善育而行”的家庭教育工作理念,以打造有特色的家长学校为目标,创设了“泖峰范学堂”这个交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特色项目。“泖峰范学堂”的名称源自“父范学堂”。“父范学堂”这个词出自鲁迅先生的《随感录·二十五》(1918 年),他提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需师范学校毕业,同理,父母需“父范学堂”熏陶。“父范学堂”的“父”指父母,鲁迅先生认为,父母需要进“父范学堂”接受教育才能知道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泖”和“峰”都是沈巷的地域文化标识,主要指泖河、泖塔和九峰。“泖峰范学堂”是沈巷小学为服务泖峰地域的家长开展科学育儿教育而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旨在借助这一平台,由学校主动携手家庭、社区,让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等多方人员走到一起,聚在一起,畅谈困惑与经验,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高育儿质量,和谐家庭关系,让青少年在多方关爱下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二、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管理机制,三方协同运行

为了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基于办学文化精心设计了“泖峰范学堂”这一学习共研、互动共通、交流共享、合力共育的多元平台。由校长室协同校级家委会和社区协作组成立三方并列的管理机构。由德育处牵头,成立校外教育专家、家委会成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核心团队,负责“泖峰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家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信息资源的审核与推送、家教问题的解答与跟踪、经验案例的收集与分享等工作。通过新学期的协商会、恳谈会、期末总结会、月反馈、驻校日等活动,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家庭、学校、社会应依法依策履行各自的教育责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携手合作,共同发力,建立多元、立体、融通、互动的育人网络,以达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线上线下同步,规划活动内容

“泖峰范学堂”是沈巷小学家长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线下平台是一间大教室,门口挂牌“泖峰范学堂”;线上平台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的专栏“泖峰范学堂”。建立初期的“泖峰范学堂”主要采用教师向家长授课的单一互动方式,结合家长需求进行备课和上课,每次授课之后,线上平台及时发布“泖峰范学堂之有声课堂”,把培训讲稿录成音频配上文字推送给家长,方便家长随时翻阅,巩固和理解学习内容。

近几年,学校对照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优化调整了讲课内容,形成了“泖峰范学堂”十二讲课程(见表1),向家长普及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长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新时代背景下科学育儿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泖峰范学堂”就是家长学习的专属平台,帮助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转变育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表1 沈巷小学“泖峰范学堂”十二讲课程

(三)创建合作平台,实施有效指导

2020 年,在学校闭环管理之下,虽然老师和家长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云上对话”为家长学校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泖峰范学堂”的授课时间、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新变化,家教指导形式突破常规,顺应变化,创新实践。

1.家校合力开发线上微讲座

在居家学习期间,家长的情绪或多或少伴有焦虑和烦躁。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时间的隔屏授课或较长篇幅的文字都会引起疲劳,学习效率随之降低。因此,学校把授课时间缩短至5~8 分钟,适当穿插情境游戏和视频,并录制成微讲座视频推送给家长。讲座内容和案例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形成热点专题。教师在参与家长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中,提升家教指导力,实现专业发展。

2.邀请校外专家做客范学堂

居家学习期间,我校开辟了线上直播的家教指导模式,并形成了导师收集问题、专家精准指导、家校后续跟进等一系列新举措,以提升家教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会锁定焦点问题,聘请心理专家、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抗疫专家、教研员等为家长开设直播课程。家长可以在直播的讨论区提问互动,专家当场互动解答,事后由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团队跟进。经过实践积累,形成了“依法带娃,护航成长”“玩教结合,陪伴成长”“心灵疏导,健康成长”“五育并举,乐享成长”四板块的家教指导二十问课程,线上直播观课和线下讲座听课同步实施(见表2)。

表2 沈巷小学“泖峰范学堂”家教指导二十问

(四)学校家庭同行,助力养成教育

沈巷小学地处古代的三泖河畔、九峰腹地,灿烂的“泖峰”文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学校基于地域文化内涵,确立了“让泖峰文化成就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梦想”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崇于德、奋于学、强于身、美于心、勤于劳”五大育人目标,架构了学生养成教育目标体系(见表3)。聚焦学生养成教育目标与内容,学校对“泖峰范学堂”家教指导课程进行了深化与拓展,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与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保持一致,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保持在同一条育人跑道和同一个方向上,实现同心、同向、同行。除了基础课程、个性化课程之外,我校目前开发的“十八礼”家教指导微课程(见表4)就是“泖峰范学堂”特色课程之一,包含讲课文本、课件、微视频、音频等配套资源。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自己首先要成为好习惯的示范者和引导者。家长的育儿能力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随之见效了。

表3 沈巷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目标

表4 沈巷小学“十八礼”家教指导微课程

(五)学堂搬进社区,实现三方协同

学校不仅在“泖峰范学堂”特色课程的实施上找到了家、校、社合力共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且在上课地点和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尝试把“泖峰范学堂”搬到校园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儿童之家、儿童友好社区、社区党群服务站等场所建立流动指导站,开设“十八礼”微讲座、问题学生家长沙龙、一对一现场咨询、个案跟进指导等。同时建立了小程序报名抢座、每周现场咨询一小时、专家做客家长沙龙、校长信箱、党员教师志愿服务等相关活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育泖峰好少年上一起下功夫、要质量、出成效。家校社形式协同育人共同体,让“泖峰范学堂”华丽转身成为三方协同、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器,在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中,家校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泖峰范学堂”从校内走向校外,教师主动走近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与社区创文行动、创建儿童友好社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相融合。这让学校教育收获更多校外资源的同时,为学生开拓了校外实践大课堂。“泖峰范学堂”架起了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立交桥,在合作交流中,社区、家庭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校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教育不再是学校一家的事,营造起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泖峰范学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机制和策略,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规范走向个性,从特色走向品牌。“泖峰范学堂”的设计与实施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典型案例。然而,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新背景下,“泖峰范学堂”的发展也仍需要不断调整内容、拓展途径和优化机制。如2021 年5 月20 日,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五项(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落实推进会上指出,“五项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贯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做好“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如何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学校需要在家庭教育指导上下功夫、找突破,需要在协同育人上建机制、聚合力,为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体现学校作为和学校责任。

猜你喜欢

学堂家教协同
古稀之年上学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