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一小时全景式旅行

2023-12-02钱振文

博览群书 2023年9期
关键词:全景式火车站石家庄

钱振文

东方兄,我现在正住在离你不远的健康城。我是昨天中午坐火车回石家庄的。现在闲着没事,我坐在一个视野开阔的阳台上,一边看窗户外边的青山(应该就是我们熟悉的抱犊寨),一边和你说说昨天坐火车的那些事。

你的《火车笔记》给我很长时间了,但还有一小半没有看过。这次回老家前,我把《火车笔记》下载到了手机里,准备在火车上接着看这本关于火车的书。

我买的车次是G6711。我心里想的是从北京西到石家庄的G6711。这么多年从北京回石家庄都是到北京西。但快该走的时候小高打来电话说:“你买的票是从丰台站发车,可别弄错了。”

她这一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在网上买票后,我把订单给她发过去,只是想让她知道我的这趟火车之旅进展还挺顺利,没想到她看出来这么大一个问题。我赶紧看手机上刚才的订单,上面写的还真是“北京丰台—石家庄”。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定了个丰台站的车。丰台站是前一阵北京刚刚开通的又一个客运大站。我是从电视上知道这事的,说是北京西早就严重饱和了,丰台站开通后可以疏解北京西的一部分客流。

要去丰台站坐车,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丰台站在哪、怎么去都不清楚,只知道个大概的位置,感觉比北京西站远不少。去北京西的话,提前一小时出门时间就足够了,我还可以在家磨蹭十来分钟。但去丰台站的话就得赶紧换衣服走人了。从百度地图查怎么到丰台站,知道有10号地铁经过。出租车也不保险,我决定还是坐地铁去。从我家坐地铁去丰台站还算方便。在菜市口站坐4号地铁走四站到角门西,在角门西转乘10号地铁,再向西走四站就到丰台站了。

出门坐电梯下楼,步行500米到地铁口,然后测温,安检,刷卡,一步紧赶一步,一点都不敢耽误,直到坐在地铁里的椅子上,心还是向上提着的。

从4号地铁换到10号地铁上以后,心里感觉更踏实了一些。因为不用倒车的话,各种不确定因素基本上就没有了。地铁跑三四站地,最多也就十分钟的事,就到了。10号地铁的站距感觉比4号地铁大,车速也更快,在快速行驶当中,一阵一阵的,车轮和铁轨的摩擦会发出刺耳的响声,响声很大,大到没法听见旁边人说话。不过这么大的声音也并不给人恐惧的感觉,反而让急于赶路的我心里更踏实。住在大城市的人们,早就习惯了火车飞奔的感觉。

但赶火车的焦虑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变得很轻微。

自从有了按点发车的火车,人类就开始为赶火车而焦虑和不安。刚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我经常在周末回石家庄探亲。因为不愿意忍受在火车站候车室等待发车的枯燥,我总是卡着点打车去赶火车,有两三次就因为路上堵车,赶到火车站的时候已经过点了。

在10号地铁上遇见一对聋哑老夫妇,他们也要到丰台站下车。坐我旁边的老妇站起来去看车门上的到站信息,她用手指了指丰台站,伸出中指食指给坐我对面的老夫看,意思是还有两站,我这才突然意识到他们俩是聋哑人。平常人一边看手机一边听车里的广播,就知道下一站是什么站。但他们听不见广播里的声音,怎么知道该下车了,我们平常人还真是一下子想不清楚。但我看他们的表情,一点儿也没有紧张不安,老妇甚至自如地在手机里和她的朋友“说话”,用复杂的手语。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他们两人并不坐在一起,而总是保持一定距离。也许这样比紧挨着更容易看清对方的手势。丰台站到了,我急着赶火车,也就没有顾得上继续观察那两个老人的行踪。从地铁丰台站下车后到火车站候车室是很方便的,按照指示标志连续坐电梯上了几层楼就到了。北京的其他几个火车站,从地铁到火车站候车室,都要走一段漫长的路。像北京站和北京西站,都要先从地铁站出到地面上的站前广场再重新进站。这个让人很不方便但也无可奈何的特点在你的书里也提到了。这两个火车站下面的地铁都是在有了火车站很多年后才建成的,地铁站和火车站就很难融为一个整体。北京南站建得晚,倒是和地铁四号线一起建成的,但建成后的北京南站很像一个迷宫,不管进站还是出站,人们都得在里面走很多路。北京有各个不同时期建成的火车站,从中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一点点进步的轨迹。

丰台火车站的候车室真大,感觉比北京南站还要大,这种空间的巨大让刚进到里边的人有点眼晕,内心也跟着有点紧张。不过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紧张,因为一想到去火车站,脑子里出现的就是北京西站那种人潮汹涌、摩肩接踵的骇人景象。火车的特点是大量运送旅客。自从有了火车,火车站就成了一个大规模人流的集散地。在这种地方,没有人还可以保留自我。大家都只是人海中的一粒微尘。这就是所谓“不特定多数化”现象。

找到我要乘坐的那趟车的进站口时,大多数和我坐一趟车的人都已经进站上车了。这样挺好,不用排队,轻轻松松就上车了。

火车好像没怎么在城区经过,一下子就开到了郊外。北京周六周日刚下过雨,昨天的蓝天白云就特别好看。白云下面是熟悉的西山和更近处园博园里的永定塔。火车滑行20钟到达涿州东。窗户外边还是和刚开始出北京时一样的景致,远远的一列低矮的青山一直排列在西边不远不近的地方,山上面是厚厚的积云。过涿州后,西边的山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有时候会被窗外的树完全挡住。

因为没有几个人,车厢里几乎没有声音,只有机车本身运行的声音,就是你说过的“近乎天籁一样的节奏”。大多数时候我都沉浸在这种“自然”的节奏里,甚至有种人车合一的快感。

这和你在《火车笔记》中描述的景象似乎是两个世界。你描述的那些让你深恶痛绝的高声喧哗似乎大多发生在普速车上。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在高铁普及后还经常坐这种车,我是有好几年没再坐它了。过去坐这种车吃过太多的苦,多得实在是不堪回首。就像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吃了太多的玉米饼子,现在一看见玉米就头疼一样。不过,我隐约感觉到,你是在作为人性的观察者,故意把自己置身到那个不好受的环境。的确,老式火车是观察人的好地方。由于一种面面相对的座椅设置,老式的绿皮车简直就是一个剧场,每个跨进车厢的人都直接呈现在别人的眼睛里,无法逃避,大有一种被迫登上舞台的感觉。就像你说的:“大家都是演员,还互相是观众。”面对大量陌生人,人们内心都有一定的不安和忐忑。有的人就会通过大声说话来虚张声势,尤其当乘车人是一个家庭或一帮朋友的时候,就会由于人多势众而变得格外活跃起来,通过多说话、高声说话、说一些俏皮话来故弄玄虚并占据某种优势。实际上,这种行为,也是对别人私人空间的侵占,是一种声音侵略,让别人处于被动倾听的地位,这还是出于一些中國人不能吃亏和总想沾光的阴暗心理。除了坐火车,中国人在饭馆吃饭的时候也同样喜欢高声大嗓地说话。在任何公共场所都一样,只要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人们就会放纵自己,就像小孩子的人来疯。我这次没有遭遇“像恶狗一样可恶”的人们和他们大声说话的声音,是因为车厢里差不多没有人,人一多,还能不能保持安静就不好说了。

坐火车人很多但声音很小的一次经历是在台湾。那是2017年春天,我们到台湾看望正在逢甲大学学习的女儿,顺便在台湾到处走走。从台北到台中,从台中到台南,我们都是坐火车。台湾的火车都挺老旧,是像高铁一样座位朝向一个方向的美式车厢,坐火车的人很多,过道也站着不少人,但整个车厢鸦雀无声。我们几个人没有买到座位,一直站在过道上欣赏窗户外面的风景。车厢外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

车行53分钟,到了定州东。窗外迅速往后掠过的电线杆和输电线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火车到站的时候,窗外掠过的电线杆竟然像白色的闪电一样摇晃了几下,然后火车停下来了,外边的电线杆也停止了激烈的摇晃。定州东上来几个当地人,车上有点热闹起来。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用当地语言交流到石家庄后怎么能够不出站直接转到去济南的火车上。有个列车员叮叮当当的推着卖货小车走过去又走回来,嘴里念叨着“乳酪,乳酪,好吃不贵的乳酪”。

从定州东没走多长时间,火车就到熟悉的石家庄北郊了。这时候,西边的山好像又近了。从北京到石家庄,我一直坐在车窗边浏览极远处的景观。这是高铁带给我们的新风景。火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曾认为它带来了景观的丧失。就是人不能再把自己像马车旅行时代一样与环境融为一体,人在自然环境中穿越时能够感受到的气味、声音等都没有了。在所有的知觉形式中,只剩下了单一的视觉。而即使是视觉,人们通过车窗看到的也是快速掠过的让人头晕目眩的转瞬即逝的景观,就像我在定州东看到的摇晃的电线杆的景象。但慢慢地,人们逐渐适应了火车的速度并发现了车窗外遥远处连续出现一种像舞台布景一样的景色,西方人把这个景观叫作“全景式视野”。不过,以前人们一般在公路和铁路两边种植很多排的行道树,这些人造的树林绿油油的也挺养眼,不过却阻挡了对远景的全景式感知。高铁是在很高的高架桥上行使,一般不会有什么东西遮挡人的视线,所以,人们能够很方便的享受车窗外的全景式视野。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高铁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悬在那么高的高架桥上行驶。我意识到高铁的高,还是那年坐高铁从西安回北京,经过洛阳的时候,突然感到我们的火车是骑在树梢的顶上,看窗户外面的房子,也像是从山顶俯瞰山脚下的村庄。

慢慢地,我们大家都会发现,高铁带给我们的不光是空间的压缩,还有全景式旅行,和过去的马车旅行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早在1865年,法国人朱尔·克拉勒蒂在《一个巴黎人的旅行》中就说到了全景式旅行,他说:

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它(铁道)能够将整个法国都呈现出来,在你眼前展开的是无尽的全景,是一幅巨大而连续的、极富魅力又充满全新惊喜的画面。在全景之中展现给你的,只有巨大的轮廓,是一位对大师笔法极为精通的艺术家。不要问细节,只寻求这个生动的全体。它用画家般的技艺令你陶醉之后,就立刻停住,然后简单地让你去往你想去的地方。([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版,P91)

今天,我们坐高铁旅行,应该比一百多年前的克拉勒蒂更有条件体验到更加如梦似幻的美景。就像昨天,我用一个小时浏览了一幅二百多公里长的巨幅画卷。这是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以前,我们在地图上总能看到这幅画卷的名字——太行山。但现在,这个超大型的艺术品通过快速移动的火车整体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為窗外的美景,我竟然忘了阅读你的《火车笔记》。在旅行中阅读,是人们为了摆脱枯燥乏味,在火车旅行过程中确立的新习惯。但现在,高铁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窗外的景色又是如此迷人,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没有感觉到无聊,就已经到达了我们要去的地方。说到这里,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等我这次返回北京的时候,一定要买一张靠近东边窗户的车票,好仔细看一下铁道线另一边与太行山迥然不同但同样巨大的风景——华北平原。

(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全景式火车站石家庄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模型及智能实施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ll Spectrum Teaching Method in Office Or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PP 项目的“全景式”政府治理分析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