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修复对古陶瓷大面积补缺的实践运用

2023-12-01索建伟尚小燕冯敏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

索建伟 尚小燕 冯敏

摘 要:在古陶瓷修复领域中,大面积补缺一直是修复的难点,“艺术设计”修复也是陶瓷修复中鲜有研究的路径。文章以修复元代磁州窑白釉梅瓶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艺术设计”修复的概念原理、工艺流程、解决大面积缺损修复难点,从而提高缺损部位质感,整体和谐美观、完善古陶瓷艺术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rtistic Design” Restoration for Large Area Fillingin Ancient Ceramics

——a Case Study on the Restoration of a Yuan Dynasty Cizhou Kiln Plum Vase

Suo Jianwei Shang Xiaoyan Feng Min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ancient ceramics restoration,large area filling has always been a challenge.The “artistic design” restoration is also a less studied approach in ceramic restoration.Taking the restoration of a Yuan Dynasty Cizhou Kiln white glaze plum vase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principles of “artistic design” restoration,the craft process,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large area defect restoration.This approach aims to enhance the texture of the damaged areas,achieve overall harmony and aesthetic beauty,and improve the artistic aesthetic value,cultural value,and historical value of ancient ceramics.

Key words:Ancient Ceramics;Large Area Filling;Artistic Design Restoration

古陶瓷大面积补缺一直是陶瓷修复中的难点,原理上来讲,陶瓷是手工作品,釉色胎体变化微妙,大面积的缺损几乎是不能被复制的。一般情况下,在博物馆的展陈修复中往往以石膏进行补缺,不加釉色。虽能突出其历史残损的原貌但缺乏审美价值,普通观众也难于想象该器物的历史原貌。商业修复一般使用无痕修复的方式来进行,虽能还原大致形态和色彩,但瓷器质感、釉色色层的变化、肌理的变化无法复制,修复出来的陶瓷缺乏真实感,仿釉材料变色后还会出现发脏、黄变的现象,因此,通过无痕修复古陶瓷大面积的难度非常大,而且修复品质不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有大量的缺损较大的珍贵器物和标本,由于不能得到很好的修缮所以未能展出,或进入流通,未能发挥其蕴含的重要价值。

针对古陶瓷大面积修复这一难题,“艺术设计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路径,能够在古陶瓷整体和谐的情况下,运用艺术设计理念和修复技术对古陶瓷器皿大面积缺损处进行设计和工艺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缺损部位的古陶瓷质感,又与古陶瓷本身整体审美统一辉映、相得益彰。笔者将以元代磁州窑梅瓶修复为例,探讨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技术的实践运用。

1 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技术

1.1 概念及原理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作为缺损的古陶瓷器物,其价值最终是以外观形态来呈现的。专家的鉴赏活动是围绕器物的造型、釉色、纹饰等视觉艺术的要素入手,大众也是因其呈现出的外在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产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的想法。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还原古陶瓷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是修复的目的。

艺术设计修复就是在尊重古陶瓷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甚至在原有历史缺损的情况下,将陶瓷的视觉美感、艺术价值作为修复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缺损部位的釉面色彩、纹理、开片①、后补胎体与原胎体之间接缝处等部位,再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器物进行整体艺术设计,以确定缺损部位的表现方式,进而对缺损部位的釉面质感、色彩、层次、肌理进行工艺设计和实施修复,突出原有陶瓷器物的美感的同时保留其历史原貌,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修复方法。

1.2 工艺流程

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技术分为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和工艺设计。

1.2.1 整体设计

对整体的器物进行修复艺术设计是整个艺术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古陶瓷现有残片,结合其诞生的同时期陶瓷器物的艺术特特征,通过反复比对、分析,形成初步修复方案和修复效果图,并且在不断调整后,最终确定其修复方案。

1.2.2 局部(大面积缺损)设计

依据整体设计形成的效果图来确定缺损部位修复的具体设计方案和修复效果图。

1.2.3 工艺设计

工藝设计也是艺术设计修复中重要的环节。依据之前的修复效果图,对古陶瓷器物进行工艺设计。每一个器物和每一个局部所用的修复工艺都不一样。在修复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修复的器物要有质感,二是还要适当地模仿原有瓷器的开片、釉层厚度、肌理,三是要有很高的耐久度,能够达到光晒几十年甚至百年不变色。

在此项技术中,修复设计与修复工艺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内容,修复工艺反映修复设计,修复设计决定修复工艺。

2 元代磁州窑白釉梅瓶的艺术设计修复

2.1 将该器物与同历史时期同类器物进行比对和分析

针对缺损器物,查找文献史料,找到历史当中的同类器物作为艺术修复参考。该器物是元代的磁州窑白釉梅瓶,中国宋元时代的瓷器是陶瓷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在审美上有比较高的表达,总的来说注重器型的美感、釉色的美感,整体性很强。该器物体型硕大,比例匀称饱满,较为珍贵,整体呈现一种温暖的白色,其体型硕大,器型简洁、有一种简洁大气的美感,釉面肥厚富于变化,器身布满深浅不一不规则开片,其背面大部分及肩部缺失,瓶口部及肩部小部分残留(如图1、图2),口沿缺损四分之三。瓶体多是以是残片形式存在。通過与类似的完整陶瓷器物的对比,我们发现瓶身整体温暖的白色和优美的曲线造型是这件器物原有的设计美感所在如(如图3),若想呈现这种美感就应尽量恢复其完整性和统一性,必须使缺损部位色彩与原来瓶体整体色调尽量接近,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原本器物釉色微妙的变化。

2.2 整体艺术修复设计

经过多次修复效果图的呈现和研究发现,大面积的补缺、边缘和线条的处理、模仿整体瓷片釉色变化和陶瓷开片是修复的关键。由于器身多处碎裂,缺损面积占整体三分之一,梅瓶本身缺损的部位存在很多边缘线,考虑到这种天然的边缘线也是艺术残缺美的一种体现,决定适量保留造型合适的边缘线,以不突兀为宜,达到还原、丰富瓶身本有视觉效果。

2.3 局部(大面积)艺术设计及工艺设计修复

2.3.1 瓶口及肩部的设计修复

依据整体设计思路,该器物的瓶口及少部分肩部有所保留,如果将其与下边后补的部分用线条区分开,线条会显得太多且不整体。瓶口面积小,口沿缺损较多,所以在设计时把瓶口及下面后补的部分设计成一体,采用无痕修复的方法来实施,修补的同时兼顾了整体效果。从图4、5、6可以看到,瓶口使用无痕修复手法,看不出来有修复的痕迹。

2.3.2 大面积缺损部位设计修复

由于缺损面积达整个瓶体的三分之一,在理论上缺损部分是不能被再造的,这也是以往修复不能解决的问题。艺术修复的原理本身不是复制,而是在尊重原有状态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秉承这一思路,经过设计,决定保留大面积缺损部位与残存部位的线条,并做相应的设计,对釉色和质感做小幅度变化设计处理,使补缺部分相对独立,做到既能看出缺损部位又能体现整体上的美观和谐。

2.3.3 接缝处设计:

缺损部位与原有器物的接缝处,是艺术设计修复的一个重点。使用无痕修复的方法容易使修复效果显得有些虚假,从而影响整体的美观度。所以决定适度的保留残缺的特质,既能避免这一现象,又能体现瓷器本有的残缺美,在本设计中,将其边缘保留,在充分尊重原来残损的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利用其边缘线进行设计,来呈现陶瓷的残缺美。

瓷器修复在处理缺损边缘线条时,线条的走势与完整器物外轮廓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有时他们之间能形成具有残缺美的线条交错感,但不是每一件器物破损的边缘线条都能与器物的外形形成线条交错的美感,这种交错美感的形成与线条的造型、疏密等有直接关系。但破损是天然的,这就造成很多器物以传统金缮修复出来很失败,例如图7。

明显线条过乱。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磁州窑白釉梅瓶的缺损部位形成大的直角,如果用线来表现难免过于突兀。经过设计,在其相邻部位做线条以改变其形状,原有边缘处用无痕修复的方式将其与原有胎体相一致,这样便解决了“突兀”的问题(如图8、图9、图10)。

线条的粗细浓淡也是重要的艺术设计内容,与造型一样同样能产生节奏感,并能与周围的部分呼应协调,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产生出的节奏韵律感、力量感、是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所以在设计线条时充分地运用清晰与模糊、轻重、粗细等对比关系来设计,从而达到彰显艺术美感与整体和周围互相辉映的和谐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线条都存在轻重、粗细等变化。这是传统的金缮因为材料限制方式难以达到的。(图8)由于该处原有器物釉色显得较为单调,所以设计成清晰明显的线条,增强其变化,如在这个位置(图9)因有大面积的积釉,为了不破坏整体感觉,将其线条被完全虚化。本器物原有部分是多片碎片拼接成的,所以瓷片和瓷片之间也存在接缝设计的问题,经过绘制效果图发现,如果全部将接缝表现出来会线条太多,容易破坏整体效果,所以将原本有的接缝做无痕处理,使原有的器物看起来完全一体。

2.3.4 缺损处釉面设计

严格来讲,古陶瓷大面积缺损处是不能被复制的,以往大面积缺损修复不成功,不全因为模仿的不像,主要是因为相较瓷器而言,缺乏了质感。因为陶瓷往往具有丰富的釉层变化,色彩变化、光泽变化等,针对此特质,我们采用的艺术设计修复方法是再造,即再造出一种有质感的缺损部分,在视觉、触觉等各种表达上还要尽量原有部位一致,这样就能更好还原瓶体整体质感。目前通过大面积补缺修复工艺的设计技术,运用现有修复材料完全能够达到陶瓷所本有的釉层丰富的变化、肌理感、开片等特有的美感特征。

经过对元代磁州窑白釉梅瓶的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发现该器物通身饰化妆土,②釉层肥厚,闪青色,形成较为丰富的釉面层次,并且瓶体釉面在烧制的过程中流动产生了很多细小的深浅变化、整个瓶体密布着大小不规则的开片,十分有肌理感。因此在设计修复时,选用钛白粉,其本身白度较高,但又比釉色浅,在一定程度的模仿这类器物釉面特点,还原这种真实的层次关系,对应瓶体的白色化妆土,达到在整体视觉效果上统一。

然后在白色的基础上,选用的方法是透明的矿物颜色调和透明的仿釉材料,依据原有器物的薄厚,再做一遍釉来模仿该器物的釉面。实施时,尽量与原有器物色彩一致,以增加整体感。但是由于原釉色本身就富于变化,所以在施釉时不可能一次就达到理想的效果,往往会采用“施釉—打磨—再施釉”的工艺去操作,这样既能得到较为理想的釉面,也能在多次施釉和打磨中增强釉面的层次感。

2.3.5 白釉梅瓶开片的模仿

器物的开片是比较难于模仿的一部分,这件器物的开片具有比较突出的艺术特征即开片较大。针对这种类型的开片,经过实验,借鉴了传统漆艺的做法,利用蛋壳天然的碎裂来表现开片的艺术效果。其步骤为,将蛋壳打碎后整体贴于器身上,打磨至与原器物持平;在上面施釉,但需较透明,若隐若现的开片就呈现出来了。经过开片处理后,在整体上与原有器物的疏密节奏、色彩进行了较好的呼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艺术修复效果。再经过反复打磨,缺损的部位呈现出了较好的质感、层次感,与原物对比整体也很统一,基本达到了预想的修复效果(如图11)。

3 最终修复效果

通过采用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技术修复元代磁州窑白釉梅瓶,从整体上还原了原有器物的形态、美感和神韵,细节变化丰富;局部补缺处具有質感,与整体和谐呼应,增加了其审美价值(如图12)。

古陶瓷大面积补缺艺术设计修复是建立在对陶瓷鉴赏基础上的艺术设计修复,引入了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它是对针对具体器物进行具体设计,不拘泥一种方法,灵活多变。为古陶瓷修复拓展了极大的修复空间和可能性,进一步挖掘了古陶瓷本身的艺术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注释:

①开片是指瓷器胎釉膨胀系数不一产生了胎把釉撑裂的情况,形成均裂的效果,但不脱落,是陶瓷中常见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装饰手法。

②化妆土:始于北朝,由于当时胎体偏灰、红等色,白度不够,为改变胎体的颜色,增强瓷器的白度和亮度,先在胎体外施白色化妆土再进行施釉。这种技术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参考文献:

[1]谢明良.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2]小泽典代.惜物之心[M].张含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乔十光.漆艺[M].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郭晓勇)

收稿日期:2023-01-08

基金项目:2022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运用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的方法对古陶瓷修复的研究”(RW202101);2022教育厅规划项目“内蒙古地区馆藏古陶瓷的艺术设计修复”( NJSY22121) 成果。

作者简介:索建伟(1981-),男,内蒙古包头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古陶瓷修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
莫开宇艺术设计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驭·策马》
《洁净的爱意》
《Nirvana涅槃》
《星.云.海》
《荔枝湾涌》
《花月夜》
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