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机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探析

2023-12-01张丹妮ZHANGDanni巩玉发GONGYufa

住宅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调研道路老年人

■ 张丹妮 ZHANG Danni 巩玉发 GONG Yufa

0 引言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养老相关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养老问题复杂多样,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仍有待提高,妥善安置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居住空间的压抑感,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公共空间是老年人养老体验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本文从公共空间设计出发,探讨如何优化空间体验来满足老年人的深层次需求。

1 老年人群活动空间类型和特征分析

1.1 活动空间类型分析

1.1.1 根据参与人数分析

根据活动的参与人数,可将活动分为个体型活动、成组型活动和集体型活动。个体型活动所需的空间面积较小,对空间舒适度要求较高,活动氛围更安逸,一般包括静思冥想、读书看报等;成组型活动一般由2~5 人组成,以聊天、下棋、纸牌等互动型活动为主,空间位置通常随着老人晒太阳、锻炼身体等活动随机选择;集体型活动所需空间面积较大,可满足多位老人同时参与活动,如看电影、跳舞、表演展示等。

1.1.2 根据活动属性分析

根据活动的私密程度划分空间,随着空间层次向外延伸,空间尺度发生变化,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图1)。

图1 空间关系示意图

1.2 老年人空间需求的影响因素

1.2.1 受生理条件影响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生活空间需进行适老化处理,保障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在道路规划、空间布局时,应考虑老年人的必要性日常活动需求,保证空间的安全性、便捷性和流畅性。同时,还需要吸引老年人参与活动,锻炼身体,强化身体机能。

表1 活动类型分析

1.2.2 受心理条件影响

由于生活状态的改变,老年人会产生孤独、失落等情绪,渴望被需要、被认可[1],因此,空间应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自然环境能有效改善情绪,可以通过植物搭配塑造空间氛围,创造具有丰富自然体验感的空间环境。

1.2.3 受行为特点影响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趣味爱好较为固定,生活节奏较为规律,具有同龄聚集性。因此,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考虑促进交流共享,创建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场景。

2 调研分析

为了解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当前养老机构空间现状,笔者以兰州社会福利院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研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观察法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吸引力,以及老年人活动的时间、距离、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

2.1 布局分析

兰州市社会福利院内包含6 幢老年人居住建筑,其中:南侧5 幢为多层建筑,3 层砖混结构,主要供行动不便、需要介护的老年人居住;北侧1 幢为框架结构主体的高层综合楼,环境优良,设施较齐全,主要供自理老年人居住(图2)。另外,福利院内部还配备有食堂、锅炉房等建筑。

2.2 老年人群活动分析

2.2.1 老年人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如图3 所示,通过调研分析,介助老人对医疗保健空间的需求较高,其次是公共活动空间,因此需要推行健康管理,完善医疗条件[2]。而对于自理老人来说,公共活动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较高。

图3 老年人空间需求分析

2.2.2 老年人活动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介助老人的日常活动中聊天、听曲活动所占比例较高,自理老人的日常活动中棋牌类、聊天活动所占比例较高(图4),其中占比较高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室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但目前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图4 老年人主要活动需求分析

2.2.3 老年人活动时间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介助老人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07:00—09:00 与17:00 以后,自理老人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09:00 之前、16:00 以后(图5),其他人员的活动时间都基本集中在周末。老年人19:00 之后主要的活动为散步,而这段时间内光线不足,因此在活动空间内要注意局部照明。

图5 老年人主要活动时间段分析

2.2.4 老年人活动地点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介助老人的室外活动地点主要有广场、住栋间空地、小花园等,其中,广场和小花园的占比较高;自理老人的室外活动地点中广场、健身器械附近、小花园所占比例较高(图6)。

图6 老年人主要活动地点

2.2.5 老年人活动距离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介助老人的活动距离普遍在50~100 m 的范围内,自理老人的活动距离集中在50~200 m(图7),一般在老年人10 min 步行可达范围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室外空间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图7 老年人主要活动距离图

2.3 养老机构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2.3.1 空间的层次性与丰富性有待提高

兰州市社会福利院内道路以外围环路为主干,楼栋间支路作补充,规划清晰、方便行走,但空间氛围一般,主要活动以通行为主。户外空间缺少景观和设施,缺少空间过渡,空间种类单一,活动范围固定,较难吸引老年人前往活动(图8)。

图8 户外空间丰富性不足

2.3.2 设施布置不合理

设施的布置不利于老年人停留使用,配套设施老旧,缺乏功能性,住宅出入口处无障碍设计不合理,不便于老年人的使用(图9)。

图9 设施布置欠佳

2.3.3 公共空间利用度不高

由于空间布局没有考虑到使用者实际需求,且空间可达性差,导致很多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图10),这也间接导致部分功能空间布局过于拥挤,使用舒适度不高。

图10 空间利用不充分

2.3.4 忽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餐厅、休憩空间、走道的设计缺乏对老年人情感方面的考虑,缺少人性化处理,空间停留感较差,使得老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理没有得到放松,空间使用率低(图11)。

图11 空间处理较为呆板

3 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分析

3.1 空间结构复合化和层级化

针对空间的层次性与丰富性不足、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空间结构复合化与空间结构层级化的优化设计策略。

3.1.1 空间结构复合化

将空间按照从私密到公共的层次合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资源(图12)。如在健身空间的设计中,以健身为主要功能,同时形成更利于互动交流和观赏风景的半私密性空间。在路径设置上,老年人容易被群聚活动吸引[3],可以设置吸引路人观看行走的路径,从而吸引老年人在不同空间活动。

图12 公共空间功能属性

3.1.2 空间结构层级化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活动半径,因此需要将公共空间分层次进行设计(图13)。一是按次序联系不同等级的空间,按照尺度和功能将散落的活动空间进行有序整合,保证空间的可达性。二是针对不同身体阶段的老人进行分区布局,例如:对于自理老年人,其活动半径较大,可以将主要活动空间设计在广场中;对于行动不便的介助老人,可以将活动空间设计在住宅楼前空地,打造良好的绿地环境。

图13 公共空间领域

3.2 功能配套更新与升级

3.2.1 升级现有活动空间

行走、逗留、交谈等活动的多样性受环境品质的影响较大,公共空间在满足必要性活动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环境,提升品质,能催生大量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因此,应综合考虑可达性、设施类型及布局等因素,完善空间功能,设置多种活动,吸引老年人停留。同时强化空间互动,与周边环境衔接,激活空间,通过视线引导和过渡,吸引老年人进入各类空间。

3.2.2 更新完善配套设施

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性,应考虑不同使用场景,设置丰富的功能设施。例如:设置会客交流场所,接待到访的亲戚朋友;设置户外建筑小品,使老年人亲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设置开放式共享厨房,方便老年人亲自动手烹饪糕点、菜肴;设置种植场地,老年人可以体验种植、养花带来的乐趣;调整道路空间,满足不同行走条件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障碍设施,如完善道路指示系统、标识系统等。

3.3 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老年人进入新环境,较难适应和建立的新的人际关系,可能会陷入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之居住空间和环境的影响,生活更加封闭、单一,因此需要建立利于交流的、舒适的公共空间,促进老年人的交流互动。针对公共空间体验感、归属感的提升,采用以下设计策略。

3.3.1 注重审美需求,增加体验感

景观绿化布置要和谐舒适,尺度合理。中心区域的景观绿化可作为中心点缀或边界背景环绕空间;较为私密的公共空间可通过植物、建筑等进行围合,利用山石花木、水池亭榭等景观元素进行分隔,过滤外界嘈杂的同时,带来更具审美体验和安全感的公共空间。

3.3.2 营造环境氛围,提高归属感

居住空间环境布置要亲切怡人,增加老年人的归属感。首先要合理布局,优先采用居住空间围绕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心式布局形式;其次,要注重空间的色彩、装饰和材料的使用,在便于区分空间功能的同时,唤起空间亲切感;最后,护理站要能及时观察到老年人的情况,及时回应老年人需求,把自然对待的看护方式上升到养老建筑的设计中来[5]。

4 养老机构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措施

4.1 道路系统更新改造

通过调研发现,养老机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步行道路系统与车行道路系统交叉的问题,老年人出行存在潜在的危险,并影响日常生活便捷性,因此提出以下更新改造设计方案。

4.1.1 车行路线改造设计

可通过改变车行道路的形式来降低车速,如通过增加绿化带、改变道路铺装等方式提醒机动车减速,扩大老年人的安全活动范围(图14)。此外,车行道路单车道宜3.0~3.5 m 宽,且要保证救护车、消防车的通行[6]。

图14 车行道减速

4.1.2 步行路线改造设计

考虑到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特点,以及视力、记忆力衰退等影响因素,将道路设计为环形,并将住宅的出入口融入环形道路中,可以丰富空间,有效防止老年人迷路(图15、16)。

图15 步行路线围绕景观

图16 丰富楼间空地绿化

与此同时,增加休息交往场所,丰富步行道路空间(图17),从而使老年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受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忽略对实际步行距离的感受。

图17 增加道路休息空间

4.1.3 铺装改造设计

公共空间地面铺装应采用环保安全的材质,通过区分材质、色彩提高空间辨识度,丰富步行体验。材质应在保障防滑和透水性的同时,提高老年人活动的舒适性(图18)。

图18 地面铺装材质选择

4.2 健身活动空间

4.2.1 健身休息空间改造

健身休息空间以半开敞空间为主,场地与道路之间应进行一定遮挡,主要活动场地通风采光良好,且应便于器械布置,休息座椅设置在场地周边,围绕活动场地布置,并利用周围树木进行遮阳(图19)。

图19 健身休息空间布置

4.2.2 健身步道改造

健身步道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依附于绿化和依附于道路(图20)。

图20 健身步道设置

4.3 休闲交往空间

4.3.1 单元出入口

入口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易激发老年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活动,具体有底层架空、外加雨棚及门廊等3 种设计形式(图21)。

图21 单元出入口设计

4.3.2 建筑周边空间

介护老人活动不便,活动范围小,宜在建筑入口增加交往平台和绿化,引导老年人在住宅旁边活动交流,减轻出行负担,休息的同时加强老年人的交往联系(图22)。

图22 建筑周边空间设计

4.3.3 户外节点交往空间

在道路交叉口及转折处进行扩大处理,增加休息座椅,供老年人交往使用,休闲空间应尽量靠近道路一侧,避免干扰行人(图23、24)。场地面积一般建议容纳10~20 人活动[7]。

图23 道路转折处节点空间

图24 道路一侧节点空间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实地调研,分析老年人需求,找到现有设计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道路系统更新、健身活动空间更新及休闲交往空间更新等改造措施,有效解决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条件问题,提高老年人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并为后续养老机构公共空间的设计作为参考。

猜你喜欢

调研道路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