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间流动的形式与策略浅析

2023-12-01刘小蒙LIUXiaomeng巩玉发GONGYufa熊嘉文XIONGJiawen

住宅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楼板流动维度

■ 刘小蒙 LIU Xiaomeng 巩玉发 GONG Yufa 熊嘉文 XIONG Jiawen

自现代主义登上建筑设计的时代舞台,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影响了一个时代:通过墙体的自由排布,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以及水平维度的空间流动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复杂,竖向意识逐渐占据高位,以水平流动设计理念主导建筑设计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呈现出疲乏的状态,难以满足人们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活动的需要。因此,空间的流动形式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从水平维度的流动扩展至包含竖向空间的整体性流动。

相较于密斯利用墙体创造出的水平流动空间,竖直方向的空间流动设计主要体现在楼板上。为打破层与层之间的隔阂,需要为空间注入新的秩序,发掘竖向连接的新形式。“层间流动”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空间流动理念,打破层与层之间的隔阂,实现上下层空间的连续与流动,为建筑空间设计生成提供新的切入点,寻找建筑生成的内在动力。

1 空间流动的相关概述

1.1 空间与空间流动

空间是建筑生命的灵魂,空间的生命力在于空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复合[1]。建筑师布劳亚在他的作品《阳光与阴影》中指出“构成新建筑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以流动、运动的概念作为基础的。空间的流动形成空间的连续,结构中力的流动形成连续的结构并成为构造新建筑的基础”[2],强调了空间流动对空间构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空间的流动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是基于人在空间中位置变化的一种状态,是融入了时间因素的动态空间。流动的概念更加注重空间中人的存在,人不再只是空间的使用者和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更主观性地参与到空间的生成当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同时可以极大提升空间的趣味性和活泼感。

1.2 空间的流动倾向

空间形态和组织都带有一定的先验性。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空间并非形而上的概念,而是经验的概念[3]。在空间中运动的主体是抽象的人,运动是置身于先验的结构框架之中的,所谓的“流线”“动线”,记录的往往是客观化、普遍化的空间运动[4]。这可以称之为建筑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耦合,即将人的心理学概念与建筑领域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融合与配合,为空间组织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空间结构类型不同,运动的路径也会变得多种多样,如集中式、线性、放射式等,人的运动也会跟随空间组织的倾向性进行移动。因此,建筑整体的流动性是依靠多个空间单元,按照某种有序的方式在竖直方向建立联系,建构出不同序列的组织方式,从而让空间流动起来[5]。

1.3 空间流动的历史发展

吉迪翁[6]在《空间·事件·建筑》一书中将空间在历史中的发展分为3 个阶段:实体空间阶段、封闭空间阶段和流动空间阶段,其中流动空间阶段分为水平流动空间和三维流动空间。水平流动概念在风格派画家凡·杜斯堡的名画《俄罗斯舞蹈的韵律》中初见端倪,画面通过色彩不同的长短线条纵横交错、交叉排布构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7]。在建筑中水平流动则表现为墙体的组合排列,相互渗透,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密斯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通过纤细的柱子和几片隔墙,让平面发挥了极大的力量。但水平流动略显刻板、单调,人的视觉和行为被束缚,强迫人的视觉与运动统一于平面空间。与水平流动不同的是,竖向流动更多的融入了对空间感知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建筑作品力求打破水平空间的限制,通过竖向的空间组织促进空间的整体性流动。

1.4 建筑的竖向流动:层间流动

结构和材料的进步让建筑不断地向上生长,办公楼和住宅一次次地刷新高度纪录。尽管建筑的竖向生长增加了建筑面积和空间容量,但没有获得更好的空间效果[8],楼板将各楼层分隔为一个个独立空间,人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了限制。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库哈斯、MVRDV、S-M.A.O.等当代建筑设计师和设计团队都在空间的竖向连续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创造出多样的、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竖向的层间流动打破了层与层之间的简单堆叠,让层与层之间维持着连续与变化,进而实现空间的增值。此外,楼板的界面形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整体的空间效果,层间流动可以作为设计策略,成为建筑创造力产生的场所。

2 层间流动的形式

空间是由建筑的实体部分(如墙体、楼板、屋顶等)所包围而界定的,空间流动运用连续且不封闭的形式操作,突破传统界面的限制,创造出富于变化和生动的界面形态。层间流动主要在于打破楼板的阻断,使各楼层之间发生交互。该设计思想早在古罗马时代的早期基督教堂中就得到了体现,如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中庭和侧廊的夹层设计就突出了楼层之间界限的透明性。如今的建筑功能更为复杂,空间也因此展现出更多流动的可能性。

2.1 楼板错落

楼板的错落是以服务于功能需求为前提而自然生成的,通过楼板水平方向的缩进,以及垂直方向在高度上的变化,营造出流动的界面形态。在MVRDV 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两户联体住宅中,为了让两户住宅同时享有良好的朝向、屋顶平台和地面花园,设计通过体量的调整以及楼板位置的变化,实现内部功能空间的接连过渡,同时结合垂直方向的墙体,生成两个相互咬合的空间界面,进而形成竖向的流动空间(图1)。另外,在妹岛和世设计的芝浦住宅中,利用贯穿2—3 层的通高空间来打破楼层之间的禁锢,通过戏剧性的垂直空间处理手法呈现出空间的垂直流动性(图2)。

图1 MVRDV 设计的两户联体住宅

图2 芝浦住宅

2.2 楼板滑动

与楼板错落的无序相对,楼板滑动是楼板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移动而制造出流动的空间秩序。通过滑动,楼板之间在垂直维度发生了关联,并在串联、叠加中形成空间序列。因此,如何把个别的、独立的空间片段组织成为有规律、突出亮点且完整的空间序列,是设计的关键。巴纳德学院戴安娜中心在建筑内部将4组两层通高的中庭空间水平滑动,沿对角线方向排列,打破了建筑层叠复制的单一性,营造了连续贯通的流动性(图3、4)。另外,由犬吠工作室设计的犬吠住宅将楼板进行竖向上的滑动,用玻璃进行软隔断,让所有空间都彼此联系在了一起(图5、6)。

图3 楼板水平滑动示意图

图4 巴纳德学院戴安娜中心

图5 楼板竖向滑动示意图

图6 犬吠住宅

2.3 楼层折叠

楼层折叠是指将建筑水平基面倾斜,并直接与上下层相连,使空间关系从二维转化成三维,改变传统的空间基面与重力方向垂直正交的关系。楼层折叠通过打破人意识上的稳定,追求动态的、不平衡的方式,来激发人对空间的感知(图7)。

图7 楼层折叠示意图

2.3.1 通道折叠

不同于楼梯等节点交通空间,通过折叠通道形成的线性交通空间为人在空间中的运动增添了体验性。通道折叠形式早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中就已经出现,如萨伏伊别墅的“漫步空间”通过斜坡连接楼层(图8),尽管没有实现层之间功能意义上的连续,但线性交通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楼层间的流动性,为层的消解奠定了基础。此后,通道折叠在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博物馆内部以3%坡度的坡道环绕中庭,形成螺旋上升的空间形态,并通过连续的行走路径串联所有的空间,消解了层的隔断,实现了竖向空间的连续(图9)。UN Studio 设计的奔驰博物馆则是将坡道与游览功能结合的典型代表。设计师以三叶草作为设计母题,将环绕“叶片”的通道在根部剪断,向下拉伸,形成连接下一层的坡道,如此便形成了3 个近圆形的坡道展区,坡道围绕着中庭不断旋转,构成了组织空间的“骨架”(图10)。建筑内部以坡道为基础生成了一个复杂且有趣的交通体系,将展厅贯穿联系在一起,使参观流线变得灵活便捷,观众可跟随坡道的指向性随意自由地参观任何一个空间。此外,设计重点关注坡道与其包围的展厅的连接形式:一种是用斜面直接连接,使其成为除墙面和地面以外第三个维度的展示面;另一种是处理成台阶等带有坡度的空间,观众可以在此听讲座、观影和交流,完美地处理了坡道与水平面之间的矛盾。

图8 萨伏伊别墅的“漫步空间”

图9 古根海姆博物馆中螺旋上升的坡道

图10 奔驰博物馆

2.3.2 楼板折叠

楼板的折叠使平面向多方向延伸扩展,消解了层与层的叠加关系,形成了渐变的空间序列。折叠楼板的设计手法最先在库哈斯的巴黎朱苏大学图书馆的投标方案中受到关注。朱苏大学图书馆外观呈规整的立方体状,然而内部的空间组织却呈现出全然颠覆的空间形式。设计方案对楼板进行折叠、弯曲、异形化等手段处理,通过楼板的相互搭接来联系底层平面和屋顶,使空间呈现出流动性(图11)。

图11 巴黎朱苏大学图书馆楼板折叠示意图

3 层间流动实验:墙体向楼板的转变

3.1 转变背景

随着人们对建筑的关注由平面转向了立面,空间流动也由二维向三维转变。在二维空间中的流动在于墙体的灵活移动和自由穿插,引导人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而在三维空间中的流动则主要在于楼板的位置和形态的变化。究其本质,都是通过横竖线条的布局来营造空间流动的效果,只是各自的维度不同。如今,建筑平面形态已然发展成熟,若将建筑平面向立面进行转化,可以让原本常见于平面思维里的空间流动形式在垂直维度上进行演变,以平面为原型进行三维转化,实现垂直方向的空间流动。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作为现代主义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密斯“流动空间”设计理念的实践对象,在建筑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图12)。因此本文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作为实验模型,分析转化之后层间流动形式,确保实验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图12 德国馆空间水平流动示意图

3.2 转变策略

空间流动理念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策略,需要以满足建筑功能为前提展开,因此,需要对平面框架进行一定的规定和限制,力求在提供新的空间角度的同时满足建筑本身功能需要。葛明[9]提出的“体积法”是一种从功能出发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注重对空间类型的认知,进而思考如何适宜地布置在一起,对空间进行组织。运用“体积法”可以把一些特殊功能形式的空间设为不同的空间主题,选取平面上适当图形保持不变,作为特定空间的特定位置;空间主题可以是功能单一的特定空间,也可以作为多个空间相组合的复杂空间,就像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由多个不同主题的空间形式相组合,这在建筑中同样成立。

在实验中,将德国馆建筑平面以长边或短边为底立起,并按照“体积法”将2 个水池设为空间所需体量大小,保持体量不变,并在适当位置加设楼板,使各内部空间产生符合秩序的空间序列,高低错落的楼板彼此联系,营造出流动的空间效果(图13、14)。建筑空间水平维度向垂直维度的形式转换,让水平流动向竖直方向进行转变成为可能,为探索功能空间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角度。

图13 转变策略

图14 转变结果

3.3 层间流动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住宅建筑作为受众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建筑类型,其空间设计尤其注重人在空间中的体验。然而城市住宅空间设计如今却被扁平化,压缩在水平维度。为了让空间体量得到更好的体现,加强人们在空间内部的体验感,竖向维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从德国馆的转变结果来看,层间流动策略具备很大的可塑性,可运用于住宅空间中,塑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在西班牙建筑师巴埃萨的特尔加诺住宅中,建筑师根据使用功能设置了不同的空间高度,如客厅和餐厅为两层通高空间,卧室、书房为单层,并使相同类型空间呈对角之势,营造出楼板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在简单的体量中追求空间的变化。层高的错落满足了空间对于体积的要求,光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空间的流动。巴埃萨通过预设一条直射的光线来确定楼板和墙体之间错动高低的位置关系,直射的光线穿过一个房间到达另一个房间,将相邻的空间联系在了一起,由此营造了竖直维度流动的视觉感受(图15)。这里的光并不是设计表达的重点,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强调空间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空间的流动性得到了体现。

图15 特尔加诺住宅

对比图14 与图1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楼层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层的错落打破了规整的空间平面,让单一完整的空间体量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4 结语

空间的竖向维度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关注的重点,本文选择“空间流动”的概念为切入点,基于人在空间的运动和知觉体验,对建筑层间流动性展开研究。与传统空间形式相比,空间流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丰富的界面形态以及人性化的特点,提升了空间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极大地加强了人们对空间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层间流动力求突破层的限制,让层与层之间彼此关联,形成新的空间秩序,进而实现空间的增值;最后通过德国馆的改造实验与实际住宅进行对比,证明水平流动向竖向流动转变的可行性,为建筑创造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猜你喜欢

楼板流动维度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