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民居改造策略
——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居改造为例

2023-12-01季贵斌JIGuibinSHIXue

住宅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

■ 季贵斌 JI Guibin 史 雪 SHI Xue

0 引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地逐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而乡村传统民居作为乡村居民生活的基础保障,其改造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内容,在居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传统民居多存在居住性能较差、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人居居住体验与乡村整体风貌[1]。农业农村工作特殊且重要,让时代特性与居住习惯相融合,是乡村传统民居改造设计的关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乡村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的侧重各不相同。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价值、经济效益、技术价值等方面。如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美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文化,以家庭模式和部落生活为切入点对美国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研究[2]。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在新巴里斯村的改造设计中选择运用本土材料节省造价,并以当地传统的拱券结构作为基础,加入厚砖墙以实现被动降温,追求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来提升当地传统民居的居住舒适度[3]。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则探索出模数化设计的技术手段,满足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加建需求,为传统民居的改造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我国学者针对乡村传统民居改造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展开一系列研究。如崔愷院士的“蔓藤城市”理论,他认为“村庄的道路就像是一条条枝干,村庄就像叶片,这些都是村庄发展应保留的建设肌理和文化意象[4]”。王竹教授在安吉景坞村民居改造中运用成套的低造价建造体系,成功打造绿色循环系统,改善了乡村风貌。

国内外乡村传统民居研究主要围绕地域融合和技术手段等进行探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时代性的设计。本文以时代背景与居住功能需求为切入点,探讨乡村传统居民的改造,期待在新旧交叠的时代背景下,为传统民居的改造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2 相关概念

2.1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对“三农”问题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整体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村地区的具体体现[5]。

2.2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一般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当地匠人就地取材,依据地方传统特色营建方式建造的民间居住建筑,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地域性强、传承有序等特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筑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建办村函〔2013〕740 号)中指出,传统民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因各地气候环境、地理因素、资源、文化等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6]。因此,传统民居的特征可总结为:①与环境相协调;②具备地域特色;③在传统生产生活下产生并流传;④运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⑤由工匠或普通人建造。以上可作为传统民居的概念和判定标准。

3 区域概况及现状问题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域民族文化浓厚,其蒙族文化独树一帜;地区自然景观特质尤为明显,拥有章古台、乌兰木图山、大清沟、那木斯莱等著名边塞风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阜新地区以煤炭产业兴起,后因煤炭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的增加,逐渐走向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国务院推出经济转型试点战略,阜新市成为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新县)属于阜新市辖县,笔者以阜新县富荣镇富荣村为主要调研区域,开展传统民居调研。富荣村东邻同意村,西邻上岳家荒,南部邻阳高屯村,北部紧邻东张家荒与西张家荒两个村子(图1)。

图1 富荣村区位图

3.2 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富荣村大部分传统民居建造年代久远,建筑老旧,只有少数较新的房屋保存相对完好。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主要用于居住、储存、养殖、商业经营等。居民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部分居民外出务工,造成宅院空闲。阜新县依靠有利的自然文化条件发展当地旅游,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但传统民居形式无法和变化的经济产业形成良好对接。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问题总结梳理如下。

(1)质量参差不齐。富荣村民居类型大致可分为传统民居和自建房两种:传统民居建造年代较为久远,大部分为砖木结构,不能承受长期的风雨侵蚀,安全隐患较大(图2);而自建房多建造于改革开放之后,质量相对较好,多为砖混结构,并使用保温性能较好的门窗,结构上更为安全,但户型相对单一(图3)。

图2 当地传统民居

图3 当地自建民居

(2)室内功能矛盾。传统民居的空间布置以满足村民农业、生活的日常需求为主。调研了解到,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部分居民期望自家宅院拥有农家乐、民宿等新的商业功能。一些居民选择将卧室和堂屋空间改为游客住宿的客房,但居住品质较差,同时存在流线混乱和餐饮功能缺失等方面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村民家庭成员的增加,原本的居住空间难以满足如今家庭成员的需要,最直观体现在房间数量不足、功能缺失等问题上,居民希望室内空间功能丰富化。

(3)能源利用率低。调研中发现,当地民居多采用燃烧采暖和煤炭供暖的方式,利用秸秆燃烧为火墙供热,但由于房屋布局分散,围护结构热量损耗较大。此外,居民日常生火做饭、冬季采暖等又易引发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而居民中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居多,污染的空气极易危害他们的健康。

4 改造设计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保证建筑整体与周围环境风貌统一,以及建筑内外空间的整体协调。一方面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要考虑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色彩搭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元素的整体性,打造和谐美丽的乡村特色风貌。

4.2 安全性原则

对民居建筑进行改造,必须要以保证建筑安全性为基础。提高建筑安全性要以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安全为前提,同时改造的安全性也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使用者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建筑的改造安全是结构安全、规范落实、监督管理和设计素质保障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3 宜居性原则

对于民居建筑,应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前提,卫生、安全、方便、舒适是住宅宜居的必要原则。卫生即居住环境卫生与环境健康卫生;安全分为人身防护安全和外部环境治安安全;方便指居住者居住的便利程度;舒适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心理性因素,还包括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根据住宅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和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家庭结构、居住习惯等因素重新规划家庭成员的生活动线和室内功能,从而适应现代的生活习惯。

4.4 效益性原则

我国建筑营造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建筑更是处处显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民居改造设计中依然遵循该原则,同时结合乡村的整体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改造过程中融入环保的设计理念,鼓励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

5 改造策略与实践

阜新县传统民居保留着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但由于建造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老化,影响了居住舒适度。在走访调研后,笔者选择富荣村2 处典型的民居进行分析与改造,案例民居位于村庄西北部,具体位置如图4 所示。

图4 案例民居区位图

民居A 建设于1997 年,为一进院,建筑为砖木结构,维护较好,但构件有明显损耗,主要建筑材料为红砖、石材、水泥、木材、红瓦。建筑内部空间昏暗杂乱,没有很好的功能划分。该民居内现居住一家四口,一对老夫妇与其儿子儿媳共同居住,因此,改造重点对内部功能、居住便捷和舒适度进行优化,同时对室内流线进行重新设计。

相比之下民居B 体量相对较小,建设于1989 年,为一进院,属于土胚墙体—木构架混合承重结构,红瓦坡屋顶,门窗采用当地传统的木制格窗,院墙低矮,院内视线相对开阔(图5)。该民居为一对年老的夫妇所住,由于传统户型限制,其内部空间相对局促,因此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健康度是改造的首要目标。

图5 民居B 山墙及传统木窗样式

5.1 提升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在村落的整体布局、建筑平立面、建筑构件和装饰等方面都有体现,是环境气候、文化特征和生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乡村文化和环境的直接展现。在对传统民居改造时应注重风貌要素的提取,并顺应原有的村落形态。

经实地调研,将富荣村中常见的建筑材料和色彩进行统计,整理形成表1。表中砖、瓦、木材、石材等材料取自当地,其色彩、纹理也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改造中对本土材料多加运用,其他材料可根据效益原则加以使用,确保改造后的建筑风貌与乡村风貌的和谐统一。

表1 色彩与材料统计

民居A 改造中,为避免改造后建筑与村落风貌冲突,多方考量下决定采用部分改造的方案,保留原宅基地形态和建筑高度,主要针对外立面进行改造。屋面使用青瓦替换原损耗严重的瓦片,外立面保留原特色花纹设计,并运用当地石材对山墙进行装饰,原红砖院墙也采用同样的石材进行装饰,改造前后效果如图6 所示。

图6 民居A 改造后效果图

民居B 由于建造年代相对较久,老旧的土坯墙难以满足节能保温需求,因此拆除原土坯墙体,采用红砖和混凝土砌筑外墙(图7)。院落中使用红砖、石材等本土建造材料,突出当地风貌特点。

图7 民居B 改造后效果图

在建筑构件方面,阜新县传统民居使用的木门窗虽能体现当地建造特色,但维护困难,采光效果不理想,且门窗密封性能差,导致房屋冬季热损耗较高。因此,在民居A 和民居B改造中,均采用采光性和密封性更加优越的铝合金门窗以及塑钢门窗,替换掉传统木门窗,为冬季居住采暖提供更好的保障。

5.2 优化功能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居民住房的需求逐渐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转变为提升居住舒适度和满足第三产业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也为许多乡村家庭带来新的居住问题,如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居住时,不同的生活习惯引发了空间使用矛盾,原本的空间布局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在改造中,除了注重室内日照、采光、通风、保暖等基础需求,还要根据住户的具体需求进行流线和功能的优化。院落则应延续传统的合院功能,并对院落进行功能分区,保留采光和交互等有益空间。让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与新生的需求相适应,以达到更加宜居的效果。

民居A 家庭成员日常起居活动都在堂屋中进行,堂屋还兼有客厅的功能,卧室、厨房、洗漱等功能都围绕其进行布置,但室内功能空间杂乱无序,流线混乱。改造主要优化室内功能空间分区,将右侧原杂物间分隔为2 套客房,并用客厅分隔两侧卧室与客房,以解决两代家庭成员的空间使用矛盾,保证空间私密性;完善厨房设施,增加用餐区,并在用餐区旁增加洗漱区,使得室内流线更加明晰,方便住户使用(图8)。

图8 民居A 平面改造对比图

此外,经过走访发现当地民居普遍存在厨房区域凌乱的现象。以民居B 为例,因居住者有生灶火烹饪的习惯,厨房区域需要预留大部分空间用以存放秸秆等生火材料,秸秆不易整理,造成了空间浪费和空间品质下降(图9)。针对以上矛盾点,主要对民居B 厨房区进行改造,改造如图10 所示。首先对杂乱的外屋重新布局,北侧增加日常洗漱和卫浴空间,避免居住者冬季出门洗浴的不便;将原火灶台替换为清洁的太阳灶,将外屋从秸秆堆放的杂乱中解放出来,增加用餐区,实现餐厨一体。由此,室内功能分布更加清晰,也让老人拥有更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

图9 民居B 原厨房空间

图10 民居B 平面改造对比图

5.3 提高能源利用

北方乡村长期以煤炭、秸秆燃烧作为日常的生活能源,冬季使用火炕、煤炉、火墙等进行取暖。这种采暖模式消耗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且易产生燃烧污染物。以往乡村由于经济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很难采用和接受高效率、低排放的炊具和取暖用具,而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居民对于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需求逐渐提高。因此,在能源利用方面,改造应增加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设备的使用,以减少使用秸秆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清洁能源的使用在满足环保节能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清洁能源的普及有利于绿色乡村的构建。

在改造实践中,对民居A 和民居B 的厨房设备进行换新,安装燃气灶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设施,提升厨房空间利用率;在外墙添加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层,使墙体传热系数与主体部分接近,达到均衡保温的效果;隔墙部分采用空心砖,加强保温、隔音效果,通过一些列手段,综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民居B 院落中低矮的院墙设计,让穿堂风可自由的进出室内,自然调节室内温度,从而减少设备的使用;同时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其电能用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6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传统民居更应该注重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传统民居的改造,一是应注重村落风貌,谨遵因地制宜的总体要求,传承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二是要明确居住者的使用需求,确定改造方向与重点。本文从风貌特色、空间功能、能源利用等角度对阜新县乡村传统民居的改造进行探索,将现代居住理念与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力求在延续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居传统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