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3-12-01徐艳鸽侯佳男金皑杜小凯
徐艳鸽 侯佳男 金皑 杜小凯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预防保健科;2.口腔科,上海 201512)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除了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的龋患率仍处于高位,且呈上升趋势[1]。本文在2020年对上海金山卫镇4所小学开展学龄儿童龋齿患病现况调查,旨在了解上海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患情况,为科学防治学龄儿童龋齿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0年采用普查的方法对上海金山卫镇全部4所小学在校的3 320名学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其中男生1 737名,女生1 583名,年龄6~11岁,每名儿童牙齿情况记录均完整。金山卫镇东南面部分镇域毗邻金山新城,周边两所小学学龄儿童多为常住,纳入城区组;西北面镇域周边两所学校学龄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占比较多,纳入农村组。城区组有儿童1 874名,农村组有儿童1 446名。
1.2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调查方法和标准,由1名经过培训合格的口腔医师于自然光线下,使用平面口镜、5号探针,按象限顺序逐牙检查龋病的好发部位,如牙齿的点、隙、窝、沟等,经过探诊后方可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依据象限图进行记录,凡乳牙和恒牙有牙龋、牙失、牙补的均作龋齿计算。主要分析指标为:(1)龋患率=牙龋、牙补、牙失的人数/监测人数×100%;(2)龋均=牙龋、牙补、牙失的牙数/监测人数。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均为长期从事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口腔医生,经验均在10年以上。调查前和调查中进行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均大于0.80,可信度为优。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le表进行数据汇总,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比较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海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病患病情况
2020年累计检查学龄儿童3 320人,检出患龋儿童1 550人,总龋患率46.69%。恒牙龋患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乳牙龋患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混合牙列的龋患率先增长后下降,在7~8岁时达到高峰,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和乳牙生理性脱落增多而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牙和混合牙列的龋患率分别为42.35%和46.69%,明显高于恒牙龋患率8.64%。男生和女生的乳牙和混合牙列龋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恒牙龋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儿童的乳牙和混合牙列的龋患率均高于农村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上海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病患病情况
2.2 上海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齿数和龋均值情况
本次共检出龋牙6 291颗,龋均值为(1.89±2.79)颗。恒牙的龋均值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乳牙的龋均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的龋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儿童的龋均值高于农村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上海金山卫镇学龄儿童龋牙和龋均情况
2.3 乳、恒牙的龋牙、失牙、补牙的构成比
本次共检出龋牙6 291颗,补牙率为10.89%,其中乳牙龋补率为8.75%,恒牙龋补率为35.24%,见表3。
表3 学龄儿童乳、恒牙的龋、失、补构成比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上海市金山卫镇学龄儿童总龋患率为46.69%,低于所在金山区全区51.63%的调查结果[2],但高于长沙市小学生30.60%的龋患率[3],提示上海市金山卫镇学龄儿童的龋患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随年龄增长,混合牙列龋患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腔卫生习惯较高年级略差,牙齿清洁能力不足,加上进食含糖食品程度较高,导致乳牙很容易龋坏。随着年龄的增长,乳龋逐渐被新萌出的恒牙替换,故龋患率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恒牙的龋坏,龋患率又开始上升[4]。
本研究儿童乳磨牙患龋牙数超过恒牙患龋牙数,与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5]。乳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有关。此外,随着颌骨发育,牙齿间生理间隙增宽,食物嵌塞概率增加;加上儿童维护口腔卫生能力不足,家长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儿童患龋易感程度相应增加[6]。
女生恒牙的龋患率和龋均值均高于男生,与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7-8]。原因可能是女生生理发育早于男生,乳、恒牙萌出均早于男生,且比男生更喜欢甜食、偏食、零食所致[9]。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金山卫镇城区学龄儿童乳牙龋均值和混合牙列龋均值均高于农村学龄儿童,这与刘文[10]、杨红珍[11]等报道的学龄儿童龋齿调查结果一致。龋病是一种由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引起发病的原因主要有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大因素,城区学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与人群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关。城区饮食较精细,且多高糖、高脂、高蛋白,更易滋生口腔致龋菌,而农村相对饮食粗糙,低糖且素食较多,富含纤维素,咀嚼时粗纤维对牙齿表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更不利细菌生长。食物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饮食习惯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2],合理的饮食结构对预防龋病有很重要的意义。
2019年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中,强调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口腔健康管理理念[13]。建议在学校有效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口腔自我护理水平,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教育儿童从小养成不吃零食的好习惯,进食做到“有节制”和“多样性”,平衡膳食,科学摄入糖类[14]。降低学生患龋率还需要卫生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定期进校开展口腔检查。在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反馈,督促学生养成科学的口腔保健方法的同时,积极采取及早填充恒牙龋、涂氟、窝沟封闭等防龋措施,促使学生和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更好降低学龄儿童龋齿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