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分析
2023-12-01江慧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在此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培育法治观念和科学精神。基于此,文章对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江慧(1987—),女,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文化旅游区第四开明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元素众多,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等,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行业的任务和目标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不斷提高要求,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家认同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核心素养包含多个维度的内容,既涵盖知识、技能等基础能力,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思想上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素养。在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能够帮助其提高关键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1]。可以说,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存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政治认同意识、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突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立足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打造综合性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常常被当作一门副科,一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并且在课时安排上缺乏重视。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而是从其他学科岗位上调任教师,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所欠缺。即使学校配备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往往也担负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较大。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度不足
在初中阶段,相较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常常受到教师、学生等的忽视。一些学校将教学的重心、时间和精力侧重于语数外等主要学科,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度不足。
(三)学生道德与法治基础薄弱
部分中学生在解答道德与法治题目时言语无序,思维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不足,没有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发展道路上的指引者,教师只有提高专业素养,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教学始终,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健全人格,敢于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2]。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具备绝对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教师身上感受到坚定的政治信仰,进而不断提高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熏陶,教师应以崇高的师德师风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学生,要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品格。
最后,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拥有开阔的眼界,敢于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留意和积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确保教学的与时俱进。同时,充分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此外,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育人使命。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的作用[3]。比如,友谊、情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常识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巧妙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丰富情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明辨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善恶。首先,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以生活化问题为切入口,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或热点话题切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师生之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先在课前导入阶段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老师,以及这位老师最打动自己的地方,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最后再引申出师生之间交往的要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方式。
其次,教师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对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和规范,学会友爱互助,正确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关系。比如,在教学“交友的智慧”这节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交友方式,学会与自己的朋友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地成长;在教学“守护生命”这节课时,要教会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具备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个人修养。例如,教学“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比如,外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骑车,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要保护好学校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向吸毒、赌博说不;等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使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迁移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4]。
(三)合理利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5]。通过对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激发责任意识,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时政新闻、社会热点话题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集体和国家的主人翁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最新的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开始后的5到10分钟时间里,请学生按照学号轮流在班级里分享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养成在课前进行新闻播报的习惯。日积月累,学生的时政视野就能被大大拓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国家政事和社会新闻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教养。比如,利用早自习、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的回放,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事,将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新闻事件建立联系;播放《辉煌中国》《逆行者》等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以生动、具体的素材来完成教材中文字理论的印证。
再次,教师还可以订阅报纸,定期投放到执教的班级中,以便学生互相传阅,了解新闻时事。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以从新近的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比如,将近年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列为专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速度、中國力量,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全面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将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起来,以大思政观念为核心,以多样化教学手段为载体,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隐性持久作用[6]。比如,在校内开展学科活动、班会、演讲、团队活动等,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融入活动中,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学科活动,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园法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法制宣传,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又能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组织中华古诗词朗诵比赛,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在校园内组织“我会唱红歌”歌唱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安全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养成珍惜和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德育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特色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多元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多管齐下,将众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任务当中,从而做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3):67-69.
[2]刘道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132-134.
[3]徐连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105-107.
[4]郑晓萍.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措施[J].亚太教育,2022(24):8-11.
[5]钱毓秀.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2(6):25-29.
[6]黄海娟.互联网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究[J].智力,2022(35):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