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困境解读和脱困路径

2023-12-01李玉梅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中小学德育

李玉梅

[摘    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校德育有利于德育资源的开发探索、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文化自信的增强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但仍面临学生思维认知发展局限、德育教学改革不足、红色德育优势认识不足、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限制等困境,因此需要提升教师红色文化专业素养、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丰富学校红色德育资源、创新地方红色德育形式内容、架构地方红色文化德育网络、完善红色德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中小学;德育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内涵界定

资源是人类创造财富利用的各种要素,通常分为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三类,红色文化资源属于带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资源。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肖发生教授给出红色资源最本质的界定: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此定位被后来学者广泛引用,鉴于此,笔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实践中逐步累积形成的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的一切总和。地方红色资源突出地域性质,涵盖地方类型和特点,在实际运用中能凸显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很少,经查阅有以下成果见解:汪晓斌阐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类型、特点,就在中学德育中运用这些资源的体会找出问题和原因,提出将地方红色文化与中学德育有机结合。西南大学程金会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挖掘与运用遵义市红色文化资源,增加课堂魅力落实立德树人;赵丽君指出加大教学资源开发,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在继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扬州大学尚小豪论述了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作用与价值;郭爽、从培军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认为红色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李育文、李少珠认为小学德育中融入红色教育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聊城大学的刘洁论述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益处并指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可以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质量;江西农业大学的章慧立足红色文化蕴含的内涵与特色探讨小学德育中的构建红色文化的路径。承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研究成果丰富,但对教育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德育的联系,筛选合适的资源丰富德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困境解读

中小学是德育发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担负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使命,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德育教学中,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地方红色文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活动开展较少,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不足、课堂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程度不高、德育活动课程形式单一、校园融入红色文化氛围不浓厚等,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生思维认知发展局限

中小学生对自己所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了解、不认可,主要受思想发展局限性影响,一方面,学生思维认识尚未成型,身心发展不成熟,红色文化涉及的内容枯燥乏味,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只讲授书本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趣味主动学习,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另一方面,现在是伟大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学生身处好时代养尊处优,无法深入体会红色革命时期的困难艰苦与动荡不安,面对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更容易迷失方向,只会选择自身喜爱的文化,红色文化厚重的内涵缺乏灿烂的包装不能完美诠释,学生内心极易产生排斥心理。

(二)德育教学改革不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地方红色文化深入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实际上教师主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要么是兼职,要么是身兼数职,即使意识到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又因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几乎没时间专门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更不会深入挖掘利用;此外,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不高,不深入了解透彻所授内容,大多流于形式只选择显性德育资源素材,学生的学习难免浅显,教师对隐性德育资源的不重视造成了课程资源选择的单一性,从而导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程度不高。

(三)红色德育优势认识不足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德育实践活动的独特优势,但教育主体并未意识到,从而造成德育活动形式单一。从学校层面,考虑到安全问题,学校管理者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般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德育实践;从教師层面,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们有心无力,偶尔会组织红色经典诵读、主题公园参观、书法比赛等自认为已经足够的德育活动,难以抽出时间思考创新活动形式;从社会层面,学校经费有限,中小学生数量较多,往往大部分的纪念馆不太愿意接待,从而限制了德育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教师、家长都把升学看得很重,忽视德育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德育活动形式单一,疏忽了德育活动在塑造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限制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中小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作用,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文化需求,才能促进学校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现实生活里中小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首先是学校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德育实施缺乏制度性保障,课堂实效未落实到学生,教师不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实际,存在敷衍塞责,红色文化的融入成为空谈;其次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缺失,学校办学理念缺乏地方红色文化亮点,学风、班风设计不全面,办学目标依旧是提高学习成绩,德育和活动流于形式,通过开设一门课程或者举办一场班会应付了事、蒙混过关。综上可见,中小学校对德育不十分重视,并未意识到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重要性。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富含天然的德育资源素材,将其融入中小学德育可以使红色基因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心田,确实提高德育实效性和工作水平,真正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落地。

(一)提升教师红色文化专业素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巨大,思想状况和专业水平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影响着学生的获得程度,教师只有坚定信仰,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才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才有资格担当学生锤炼品德的领路人。

中小学校首先要加强教师红色文化的专业培训,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汲取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把握德育培养时机,学校领导率先引领垂范,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的开发建设中,激发教师荣誉感,促进德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深入学习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到红色文化对德育的积极影响才会主动探寻两者融合的途径;最后要建设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这是实现德育教學目标、推动融合程度的关键和主要动力,学校要充实德育师资队伍,公开招聘、引进人才、聘任教研员并肩齐行,做到源头活水,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红色文化活动,提高教师探索红色文化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熟悉了解地方红色文化才能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中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注重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中就会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中小学校首先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自身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打造文化长廊、张贴宣传标语、修建革命雕塑等增加红色文化氛围,开展红色主题板报、手抄报、图书角等将红色文化融入班风建设中,让学生主动靠近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其次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班级的班风学风、节日纪念活动尝试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与地方红色文化有关的实践性强的德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主动践行红色文化精神,让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落地;最后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将与地方红色文化有关的德育活动和课程实施制度纳入相应的管理制度中,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运作,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建设中,保障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德育,落到实处。

(三)丰富学校红色德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达成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中小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渠道,为保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中小学德育,学校应该紧抓德育教学实现课程育人。

中小学校首先应该创新教学形式,除了国家规定的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德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巧妙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适当拓展红色文化体验与交流,激发红色文化带给学生的思想觉悟;其次是挖掘红色文化素材,教师应该把专业知识和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与德育资源,充实学生课外实践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各学科协同育人;最后研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有特色,学校可以把红色文化纳入教材,教师筛选合适的资源开发地方红色文化德育校本课程,这将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向德育资源转化。

(四)创新地方红色德育形式内容

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德育实践性教学,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足够的德育实践阵地,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长,能够把优秀地方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成自己的品行,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中小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开发隐性德育实践,这也可以称之为德育第二课堂,包含红色主题教育、队会班会、入团仪式等,经常用好这些重要载体开展红色文化德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悟活动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启发学生以此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进而实现德育目标;其次开展不同种类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强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德育中的育人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历史的伟大,学校制定知情意行整合的研学路线意在推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切身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传承地方红色文化的同时学习革命先烈的优秀品格,愈加深化爱国情怀助力自我健康成长。

(五)架构地方红色文化德育网络

大数据时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德育网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德育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家庭德育的目的,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家—校—社加强配合,合理挖掘隐性德育资源才能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要注重家庭的红色教育,家长的良好品德和红色文化素养是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条件,家长应该客观看待历史,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孩子看红色电影、去红色旅游等等,用个人的道德觉悟感染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推动家庭红色教育良性循环;其次,要巩固学校红色德育主导地位,中小学校作为德育主体,应积极主动探索德育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主动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红色文化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有效促进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最后,要加强社会对学校、家庭红色文化教育的支撑,中小学生身心可塑性很强,需要社会、政府为学校、家庭红色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地方红色文化的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不断挖掘、规范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确保地方红色文化德育顺利实施。

(六)完善红色德育评价体系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有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结果分数,课堂表现、道德行为、综合素质等涉及较少,不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只有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才能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德育评价的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把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课堂的大方向并进行引导和规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和实施者着重评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的过程和效果,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准确反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内容主要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不只是让学生了解知道,而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评教与评学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最后,评价方法应多样性,单一侧重于结果的评价不能很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及情感价值观的表现,无法评定德育的隐性教育效果,教师应结合过程性评价,采用日常测验、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评价学生,综合多种评价方法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30(01):19-23+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6-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3]付小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4]林群峰.深耕文化传统,厚植文化基因[J].新教师,2022(04):61-62.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中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