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洋快餐
2023-12-01主编张学锋
□ 主编/张学锋
早高峰时段,大朋友、小朋友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行色匆匆,买一个三明治或汉堡包等洋快餐充饥是常有的事。如果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样的事情竟然也在发生。
当时洋快餐也很流行。最常见的是一种面饼,因为是由胡人传入的,所以叫胡饼。胡饼有在炉中烤的,类似于今天新疆的馕,称为炉饼;也有在蒸笼里蒸的,称为蒸饼。
往往天还没亮,胡饼店就点灯开张啦。没多久,炉子里就飘出诱人的饼香,早起上班的人们大可带上一张饼作为早餐。出了里坊,走在大街小巷里,也可以看到有流动的小贩在叫卖胡饼。饼香四溢,来往行人总会忍不住买上一张。
话说有一年冬天,宰相刘晏(也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中的人物)一大早去上朝。寒风吹着冷飕飕的,刘晏冻得直哆嗦。突然,一阵奇异的香气传来,他循着香气而去,发现路边有一家卖胡饼的摊子。刘晏连忙命仆人前去买来几张饼。见到那香喷喷、热腾腾的胡饼,刘晏立即用衣袖遮着吃了起来。嗯,真是人间至味!到了朝堂饼的滋味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啊!”
刘晏吃饼的故事被当作一桩趣事记录下来,反映出当时的人们有多爱胡饼这道美食。而同样是吃货,另一位叫张衡的官员却因此倒了霉。
张衡当时是个四品官,再努努力便可以升为三品了。这个节骨眼上,他却在某天下朝后,耐不住饥饿,在路边买了蒸饼,还毫不顾忌地坐在马背上吃了起来。吃完他就抹抹嘴,一脸满足地走了。没想到这一幕被专门监督官员行为的御史看到了,御史就向皇帝报告,批评张衡在公众场合吃饼有失体统。皇帝大笔一挥,张衡快到手的升职也就成了泡影。
在唐代长安,辅兴坊的胡饼最为出名,令身在外地的白居易念念不忘。这天,他让家中的厨子学辅兴坊胡饼师傅的把式,把胡饼的面皮烤得脆脆的,饼上的油晶亮欲滴。在不能自拍发朋友圈的时代,白居易干脆直接把胡饼寄给远方的朋友,还附上一首诗:
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中宗时,有一个叫韦巨源的官员升职加薪后办了一场宴会,请皇帝吃饭。有皇帝参加的宴请自然不简单,当时留下的菜谱里,就有几款外国菜,比如“婆罗门轻高面”,就是一道异域面点。一打开笼屉,清香四溢,只见数块黄澄澄的糕点精巧地摆在盘中。用筷子一戳,糕点软软的,仿佛海绵,夹起一块轻咬一口,甜蜜绵软,回味无穷。这道轻高面其实是一种千层糕,现在在宴会上也很常见呢。
说了这么多异域美食,我们仿佛来到唐朝参加了一场饕餮盛宴。那么,唐代美食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就曾出土不少唐代糕点。看,这些造型精美的花糕、饺子、饼干等,虽然历经千年,却恍若刚刚出炉。伴着琵琶声响,远道而来的客人已入座,主人端出新鲜的糕点和葡萄酒,一场盛宴就要开始啦!
武大郎的炊饼是什么?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每天早上都要挑着蒸好炊饼的扇笼上街叫卖。武大郎的炊饼,其实就是张衡吃的蒸饼。不过宋代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将蒸饼改叫炊饼了。
胡饼怎么做?
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制作饼的方法。饼馅儿是用羊肉做的,撒上葱白,再拌上豆豉汁和盐,包在发酵好的面里烤熟,香气四溢。唐代的胡饼估计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