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模式实践研究
2023-12-01郭春凤
郭春凤,邹 军,陈 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1418)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1]。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改的突破口。自2015年“双创”提出以来,在“互联网+”和“挑战杯”等竞赛的驱动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短缺、学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不高等。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张超等[3]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协同运行策略。徐凯等[4]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提出了以工作坊视角为载体的学业、创业、就业“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安益强等[2]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从课程设计、项目导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医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文献从生态学、工作坊、科技园等多个视角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但从专业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尚不充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单元,应当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专业教育视角,研究了创新创业的多元协同模式,介绍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及成果。本文构建的模式可以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
一、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师、学生、团委、创业学院、政府、企业等校内校外参与者,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系统[5-6]。但是,从专业的视角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同模式,实现专业内部核心要素的协同以及专业与外部环境的 协同(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模式
(一)专业核心要素协同
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政治素养,一般不涉及创业能力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构建专业核心要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在人才培养中的桥头堡作用。从构成要素来看,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课程、教师、学生、实验室四大要素。
1.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思维训练,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可以通过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完成,然而其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专业课程实现。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修订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增加专业工程前沿与应用案例教学,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
2.师资拓展。优质的师资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多元化实践,师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专业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需要发挥专业教师的能动性和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背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发挥专业教师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引入企业教师,将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方面的经验引入课堂。此外,在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可通过项目形式组织所指导研究生参与进来,本硕互助,形成创新创业团队。
3.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专业是组建班级的基础,也是形成群体的纽带。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利用专业的优势,发挥同专业学生间的传帮带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此外,基于专业技术组建学科型社团,定期为社员讲解专业前沿知识、专利撰写、学术论文撰写、各类竞赛的申报要求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吸引力。
4.实验室开放共享。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拥有师资和学生优势,还具有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优势。开放专业管理教学实验室,可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动手能力薄弱环节进行补充训练。同时,专业教师的研究性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专业与校内外环境的协同
1.专业与校内环境的协同。从专业的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需要实现专业核心要素的协同外,还需要专业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专业的校内环境指的是校内的团委、专业所在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等机构。团委负责“挑战环”等竞赛的校内宣传与组织,可以为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验指导。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专任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审批,能够从制度上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同时负责校级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教务处是学校负责人才培养的主要管理机构,负责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定、学分认定等工作。
2.专业与校外环境的协同。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科技园、政府相关机构等。依靠专任教师,加强与行业相关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找到创新创业的项目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企业导师,解决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联系企业开展小规模的试制,并对产品设计升级。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信息优势,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孵化场地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机构是“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性创新创业竞赛的主办机构,也是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者。从专业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校外环境要素对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作者所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围绕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检测技术,利用学科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实践内容
课程方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光电检测技术”“光电器件及其应用”“散热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等课程中引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更新发布的产品技术案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了解市场需求,积累专业技能,从中发现和尝试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师资方面,充分调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同时利用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在“光电信息综合实验”“半导体封装与检测实验”“光学设计”和“散热设计”等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开展线上讲座,引入企业最新相关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还依托各课题组,组织本科生加入研究生课题团队,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半导体封测、光电检测等方面的项目研究。
学生兴趣培养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利用授课及辅导答疑的机会,引导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同时指导学生成立学科型社团——LED光明社,在每年新生入学时,进行社团宣传和招新工作,邀请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的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亲身感悟,用真实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社团负责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接活动,研究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双向选择组队,一名研究生对接3~5名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定期开展技术交流,邀请行业专家介绍创新创业经验,为更多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的舞台。
在与校内外环境的协同中,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外企业的资助下,专业从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凝练出许多创新创业项目,在校内工程创新学院、团委政策的支持下,各学院引导学生选修“创业十日谈”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积极组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校内培育赛,选择优秀项目立项。对于立为创新训练的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攻克技术难关,与企业合作小批量的试制产品,并对产品的核心技术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完成创新训练项目。针对创新性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立为创业训练项目,团队跟踪产品质量,完成产品升级。在校内外专家的帮助下,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完善商业计划化书和PPT。
创业团队、产品技术、市场适应性准备充分时,考虑项目孵化。利用科技园等项目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苗圃、孵化器等一系列服务。创业苗圃可以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创业咨询等,帮助创业者完善成果,制订商业计划书,实现成果转化;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公司注册、优惠政策等基础服务,同时为初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服务等,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从团队到成立企业的转变。成立企业的项目立为创业实践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均可参加各竞赛部门组织的全校性竞赛,选拔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参加“互联网+”“挑战环”等全国类竞赛。
(二)实践成果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校学生在“互联网+”“挑战环”等全国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2021年,“激光植物补光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第十七届“挑战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疫情防护用深紫外产品设计与产业化”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铜奖。此外,本科生申请专利、发表文章数量在逐年增加,其中植物补光项目负责人在4年的大学生涯中,申请20多项专利,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季明显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结语
从专业视角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模式,通过专业内部核心元素的协同以及专业与校内外环境的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双创”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本硕互助,有效拓展了师资资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专业与校内外环境的协同,助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育人的优势,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同模式在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