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安全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2-01罗振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1期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罗振敏,孙 璐,刘 博

(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到“一带一路”倡议再到新工科的建设,教育国际化成为培养顺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打造世界工程拔尖创新人才高地的必由之路[1]。随着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原始创新科技实力日益增强,我国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总量稀缺问题日益显著[2]。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重要培养阵地,亟须吸收与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模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3],整合国内外科教资源,以国内外科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争得一流[4]。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综合实践性、交叉学科特征显著的工科学科,安全学科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具有显著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安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提升我国工科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工科优势高校国际竞争力[5]。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为例,探索在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下安全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新模式,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合作、校园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以我为主,强强联合”的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提高学院学科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安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国际影响力,为安全学科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安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新工科概念以及“双一流”建设项目等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多所安全学科相关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有关培养路径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表1所示。

表1 安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由表1可知,当前安全学科相关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专业英语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校园国际化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还存在一定欠缺。现阶段安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象多以本科生为主,且主要围绕培养其研究兴趣、激发其研究潜力,强调基础国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关高校主要着力营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氛围,开展了教学团队国际化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推进全英语授课进程,为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而在多元化培养模式和路径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较为欠缺。如何借鉴国内外安全学科相关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高校学科发展的自身特点进行深层次改革,是当前我国安全学科研究生教育阵地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安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校安全学科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拔尖人才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保守化,制约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围绕培养方案进而科学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为满足新时代提高创新拔尖人才国际化水平的迫切需求,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勇于打破传统,强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安全学科研究生课程多以线下课堂传统面授方式开展,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纯外语课程占比较少,与国际上安全学科相关高校教学内容对接一致的课程占比较少,制约了提升学生国际化知识水平、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等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二)师资队伍建设本土化,制约国际化培养工作的实施

教师是制定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平台以及引领国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和推动者。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缺少具备海外科研经历的教师。尽管近些年许多高校加强引进海外师资力量,但仍存在忽略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教育与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授课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国际化培养工作的实施。

(三)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不足,制约研究生高水平成果的落地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国际化科研合作是拓展研究生国际化思维、提高研究生以“世界眼光”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助力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国外政府及国际组织、高校、企业等的合作都不够密切和深入,且由于地域差异,西部高校的国际化合作在数量上远不及东部高校,科产教融合未真正达到高水平国际化融合,制约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落地。

(四)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淡薄,制约中外研究生互融互通

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成长环境。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用丰富的文化载体打造别具特色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高校的中外研究生多分开管理,中外研究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甚少,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淡薄,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制约了中外研究生互融互通。

三、安全学科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一直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加强与境外合作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目前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密苏里科技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升大学等安全学科领域知名的研究团队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互访讲学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紧抓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吸收和借鉴国际安全领域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依托教育部“111”引智基地、陕西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海外校友会,通过“引进外籍导师,衍射引入其学生”等连带方式,进一步从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校园氛围国际化等方面探索安全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途径,提出“以我为主,强强联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战略新举措,从培养研究生国际化入手,辐射到整个学科大环境,打造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连锁效应,强劲推动安全学科国际影响力。

(一)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促进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

学科以新冠疫情防控阶段远程教育快速发展为契机,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全英文教材和精品课程体系,积极提高我校纯外语课程数量,并引入安全学科国际一流高校的专业课程。如线上开设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在线学术英语与研究沟通技能项目、联合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在线项目、与劳伦森大学合作的安全学院研究生世界前沿安全科技培训及论文写作培训项目等,线下选拔并派遣优秀研究生代表赴境外一流高校进行学科热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交流。

(二)国外引进国内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学科积极发起主建化工安全领域国际教育联盟,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每年引进4~5名海外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分批次选派学院青年教师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合作高校进行国际学术访问,确保学科全体教师都有海外科研经历。及时掌握学术前沿信息,用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过硬的科研实力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国际科教资源共享,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

学科积极开展与国外其他高校、研究所等的交流合作。通过申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将团队与国外研究机构深度的科研合作转化成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资源。学科先后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开展了“4+1”中英研究生项目、“1+2+1”中美双学位项目、“3+1+1”中澳本硕连读项目等合作办学和3个月以上短期访问项目,先后选派600余名优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以上高校进行短期访学和学术交流,推动国际资源共享。

学科先后承办了“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2022丝绸之路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为安全与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师生、企业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相互交流的平台,深化了我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合作共赢,推进了安全与应急领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助力高校科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安全与应急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了西安科技大学“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工作,为我国安全学科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此外,学科鼓励师生代表赴境外参加燃烧学会国际联合会议、火灾爆炸国际会议等,通过会议结识新的科研合作伙伴,以互惠共赢原则促进安全学科发展。

(四)活动自主设计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国际化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留学生群体、校园建筑等具有国际化元素的校园文化是学科重视国际化建设的体现。安全学科鼓励中外学生混班混住,促进各国文化在校园中的流动;兼顾各国学生文化需求,搭建中外学生思想交流和文化展演的平台。如通过定期邀请学科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在线授课、开展国际文化节、组织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来丰富研究生的国际化校园生活,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培养国际化意识。香港城市大学袁国杰教授、罗马尼亚彼得罗沙尼大学校长代表团、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校长代表团等学术团体先后来访,促进了安全学科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学科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为高校研究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安全学科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适合学科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其拔尖人才培养新的课题。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结合当前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合作、校园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以我为主,强强联合”的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深化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学校、机构的合作,以期为兄弟院校安全学科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国际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