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气象可视化新闻产品创新应用研究
——以中国天气网为例

2023-12-01刘文静余晓芬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气象可视化天气

张 慧 刘文静 余晓芬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大数据时代,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能将庞大繁杂、晦涩难懂的数据变得简洁通俗,利于气象信息科普与传播,对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意义深远。为了解决在气象数据可视化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将气象数据应用在新闻产品中,中国天气网基于新闻价值理论和动态可视潮流,进行多次尝试与探索。

1 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的发展

数据可视化是有效呈现数据的一种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将晦涩、深奥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图形、图表、动画、视频等更加直观、美观的内容形式,更高效地传达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最近十几年里,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在迅速发展。在2011 年我国就推出了第一个数据可视化新闻栏目——搜狐《数字之道》。之后,网易《数读》、新华网《数据新闻》、财新网《数字说》、澎湃新闻《美术课》等数据新闻栏目陆续上线,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数据新闻发展之初,各大媒体更为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选题,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016 年,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报社陆续开始对气象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尝试。中国天气网成立了气象数据新闻栏目《数据会说话》,中国气象报社联合新华网推出了《聊天儿》栏目。两家媒体纷纷开始挖掘气象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通过可视化手段将枯燥的气象数据变成形象可读的、通俗生动的新闻作品。随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海南等省级气象部门也陆续策划气象数据可视化作品。此后,气象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的合作也越来越多,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作品层出不穷。从内容题材看,不仅有大众关注的暴雨、台风、高温、暴雪等灾害天气,也有网友热议的“南方湿冷”“火炉城市”等话题,覆盖面较广;从可视化形式来看,各媒体最初推出的数据新闻产品以数据长图、静态图表为主,但是近两年气象可视化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停留在静态的图表、文字等说明展示形式上,而是更多地尝试交互性信息图表和动态视频形式。

2016 年至2022 年,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发展经历了初始尝试、探索分析、产品转化三个阶段。初始尝试阶段,各大媒体倾向于将数据转化为简洁、明了的信息图表,主要是以展示天气气候规律的方式推出可视化作品;探索分析阶段,开始尝试从数据中发现线索,引入叙事观点和专业分析、解读;产品转化阶段,气象数据新闻作品开始向气象数据新闻产品转化,从强调流量、叙事的新闻作品开始向强调视野、信息整合、运营及传播的产品转化[1]。

2 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的创新应用与实例分析

2.1 互动化:提高受众参与感,以话题为驱动挖掘气象数据

在最初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受众只能被动接收创作者传递的信息,无法实现互动反馈。随着全媒体平台的深入发展,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单向讲述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受众与气象信息传播者在全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交互[2]。为了提高受众参与感,中国天气网在气象数据可视化作品生产过程中紧跟社会热点,以话题为驱动,挖掘气象数据,并将热点、情感融入作品,用网络化方式输出专业的气象信息;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与受众互动,不少优秀的气象数据新闻作品因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而引发热议。

比如,2019 年2 月,南方持续阴雨天气长达两月,衣裤袜子换洗成了难题,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江浙沪晒不干棉被”“问世间晴为何物,直教人晒不干内裤”“想要种个太阳”。中国天气网以网友的感受和“太阳流浪”话题为驱动,盘点南方各大城市日照时数、阴雨日数、平均相对湿度等要素的大数据,策划“南方比惨大赛”活动,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中国天气网不仅从网友评论中寻找选题线索,还注重与受众互动,让网友参与到作品中来。比如在2019 年《端午粽子甜咸PK》、2021 年《桑拿天和烧烤天,哪个更难受?》等新闻作品制作期间,先在中国天气微博发起投票或评论征集,然后将网友互动的数据作为样本放到调查结果中,最后将调查结果使用在作品里,让受众真正参与到作品生产过程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2.2 本地化:以受众为中心,无限拉近产品与受众的距离

以往,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可视化作品大多基于全国天气气候数据,具有权威、全面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与受众距离感较强的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天气网基于新闻价值理论,从受众地理接近性、心理接近性上进行探索,联合地方气象局打造本地化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

注重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本地化这一思路的核心,需要媒体改变长期以来“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模式,坚持以“以受众为中心”[3]。在“以受众为中心”的宗旨和新闻接近性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天气网的优质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探索与省级气象部门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各省市区气象局的数据精细化优势,对优质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实现联合创作新模式。

目前,不少公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都采用了联合创作或本地化转化的模式。比如,每年中秋节,中国天气网都会推出契合节日风俗与公众赏月需求的全国赏月地图,部分省市区气象部门进行了本地化转化,衍生出“安徽赏月指数预报”“江苏赏月地图”“广东赏月地图”“浙江赏月地图”“福建赏月地图”等更加贴近当地公众需求的精细化产品。2021 年4月,中国天气网联合新浪旅游、政务微博共同发起“网红景点赏花地图”大型互动活动,江苏、湖北等九省市气象局参与,共联合发布各地赏花地图新闻产品,受到各地网友好评。

新闻产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仅体现在地理层面,也体现在心理层面。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想要缩短与公众的距离感,不仅要缩短地理距离,也要缩短心理距离。“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新闻报道可读性的重要途径,好故事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以情感引发的受众共鸣[4]。如今,越来越多的数据可视化新闻作品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以此来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雪如何改变中国》将各地降雪日、降雪量等数据与人们对雪的关注、期盼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迅速引发共鸣;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天气档案馆》尝试以故事化方式讲述公众热议的天气概念,为每种天气建立“身份档案”,深入浅出科普天气现象和原理,让气象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受到网友喜爱,激发了公众的求知欲。

2.3 行业化:“气象+”数据融合,打造跨界数据可视化产品

面对庞大的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选取的数据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创作过程中,气象数据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会出现数据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实际上,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暴雨洪涝可能导致交通停运甚至损毁交通设施,高温天气会造成水电需求猛增甚至引发人员中暑,暴雪会导致道路湿滑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只有打破“行业界限”,将气象大数据与行业高影响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联合其他行业的专家,共同通过可视化技术打造“气象+”融合产品,才可以实现“1+1 >2”的效应,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中国天气网《数据会说话》栏目一直在探索“气象+”行业数据融合产品,联合高德地图、滴滴出行、饿了么等行业头部企业展开合作,将气象大数据与航空、地图、餐饮等行业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及可视化制作、传播,揭示气象对行业产生的精细化影响和规律。比如:中国天气网联合飞常准平台推出《恶劣天气对中国机场准点率影响分析报告》;联合高德地图在重大节假日之前推出十余期出行报告,为高德盘点的热门出行地匹配实时天气预报,并将端午天气地图、五一穿衣地图等独家可视化地图融入出行报告;联合青桔智控中心发布《2020 年度骑行报告》,深度分析什么天气对骑行的影响更大,各地的骑行特点等;中国天气网还挖掘气候变化与葡萄变甜之间的关系,探寻铁观音的气候密码,关注了暴雨和高温如何影响人们的菜篮子……这些融合报告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针对性服务,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参考信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智能化:从数据挖掘到深度开发,自动生产可视化产品

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制作工序复杂,它需要气象分析师、编辑、设计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多方合作,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而天气瞬息万变,在社会热点发生后经常来不及迅速制作,容易错失最佳发布时机。实现自动化生产,缩短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的制作时间,在抢占传播市场方面意义重大。

我国早已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和写作实践,近些年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自动生成平台,如武汉镝次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镝数平台,编辑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需求和原始数据一键生成专属图表,并自动调整图形配色、字体等。这些图形可以适配大量不同场景,极大提高了可视化数据信息的生产效率。

气象部门一直在探索气象数据可视化智能图表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目前,针对各类灾害预警,中国天气融媒体平台能够进行可视化产品规模化自动生产发布,同时还能自动读取气象大数据,一键生成全国城市气温排行榜、全国城市24 小时降水量排行榜等多种常用数据图形,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益和发布速度。中国天气融媒体平台还在继续优化自动化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新闻内容质量、丰富气象可视化信息提供支持。

3 气象数据可视化应用前景展望

3.1 功能赋新:从“叙事传播”向“信息服务”发展

目前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更为注重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实用性和精细化不足,未来的数据可视化产品应以受众为中心,主打信息交互和精细化服务,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如今大数据精准、全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如高德地图可以查询基于大数据推算的在不同时刻出发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为想错峰出行的人提供参考;气象部门也有逐小时精细化预报,甚至分钟级预报,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未来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可以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可视化技术解读出更为精细实用的信息,并且根据受众的服务需求自动适配气象信息,让人们可以进行交互查询,为生活规划提供参考,让可视化产品工具化。

气象数据新闻产品在宣传报道的同时,还可以为受众提供基于用户位置和行为目的的针对性气象服务。同时与地图导航、智慧城市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提供嵌入式气象服务,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5]。当中国天气网推送关于滑雪天气的数据新闻作品时,可加入查询滑雪天气的交互按钮,让想滑雪的受众可以实时查询滑雪天气、积雪质量;推送避暑地盘点数据新闻时,可加入旅行天气查询按钮,让想要旅行的受众通过设置出发地和目的地,就能获取沿途天气。

3.2 表达创新:从“平面可视化”向“立体化”发展

可视化数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它兼顾了“美学”和“功能”双重性质,让观众不仅能欣赏生动的图像,还能获取隐藏在数据中的大量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受众对数据新闻表达形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各媒体的数据可视化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升级,从平面的图表、图片到动态的动画、视频,甚至到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元宇宙等,展现方式一直在更新。

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在表达形式上也将从平面可视化向交互化、动态化等立体的形式发展,不再是简单地用文字辅以静态图表、地图来展现气象信息,而是顺应动态可视化趋势,引入H5、虚拟现实等技术,综合运用动画、视频和3D 动态图形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增强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的交互性。

在交互性设计方面,要注重受众的需求和体验来进行创新,从受众的功能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实用性、便捷性为宗旨,让受众成为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平面可视化变为个性化、立体化的视觉传播,增强可视化新闻产品的体验功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3.3 拓宽合作:“单点生产”向“复合生产”发展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众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群众与媒体之间的亲密程度不断加深,信息获取也呈现多样化、多角度的特点[6]。数据新闻挖掘的前提是具有庞大的数据库,气象部门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气象数据不与其他数据融合,内容就会显得单一和枯燥。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只有拓展合作领域,从单点生产向复合生产发展,实现多方参与、多元化表达的发展,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未来,气象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可尝试更多跨行业、跨媒体合作,探索多方合作、多元化呈现的产品。在选题内容上,气象可视化新闻产品要让“气象+”融合发展常态化。在过去的探索中,中国天气网一直在尝试行业化融合产品,与交通出行、餐饮等行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数据可视化报告,未来应该继续拓宽眼界,与传统文化、地理、旅游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如探索古诗词中的气象文学,用气象来解读“春风为何不度玉门”“为何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在合作形式上,气象部门也可以发挥数据优势,联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发挥这些媒体的产品制作优势,共同策划、制作更优秀的气象数据可视化作品。同时,针对优秀的数据可视化产品,可以实现模板化生产,与各地气象部门一起建立合作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各地气象局的精细数据优势,生产更多贴近受众的本地化产品。

猜你喜欢

气象可视化天气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气象树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Weather(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