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观对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的意义

2023-11-30郭姗姗黄敏金成强张依恒祁喜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

郭姗姗 黄敏 金成强 张依恒 祁喜平

基金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21YB164)

作者简介:郭姗姗,女,硕士,住院医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反而在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愈来愈多,各种现代疾病接踵而至,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的偏嗜、环境污染等,加之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使得人群的防病能力降低。中医在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方面贡献巨大,特别是《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观念,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相辅相成,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阐述《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的基本理论,通过四时养生、摄生调养,达到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防病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1-011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1.039

目前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不注意自身的调养等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加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人们隔离活动范围较小,缺乏运动,且封闭时间较长,极易引起情绪波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生病时看医生、吃药、打针,很少通过调节人体自身防病能力去积极预防疾病。人体自身的防病能力是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等变化的,如何提高人体防病能力是当前亟待问题之一。《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是根据养生保健与自然界、人体、日常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关系而总结出的具体养生方法[1],对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的基本理论

1.1 法于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强调了古人取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需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调节,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说明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把握即为养生之道。

1.2 藏气法时 藏气即为五脏之气、脏腑之气,法时即为取法于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3],强调了五脏之气的运作与时令气候规律的密切联系,五脏是人身体之本,具有“满而不实”“藏精气而不泄”的功能特点。脏气需适应四时,因此治脏气之病需立足于四时,也反映了“天人相应”。传统中医在治疗五脏之病的时候,按照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对应,以及一旬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日的对应,并按照一天的平旦、日中、日映、下晡、夜半各时辰段的对应[4],对疾病进行诊治。防治五脏的疾病方面,按照药材本身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并依据脏气在不同时段的演化规律来选取。

1.3 顺时调神 根据四时气候节律来调摄精神情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系统的论述了如何顺应四时节律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以及不顺应四时的危害,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的原则。通过顺应四时来调养神情意志,善养生,才会“生气不竭”,使得形与神兼得,统一协调,颐养天年。从养生方面对“治未病”思想进行了深化,体现了《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思想。

1.4 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可见古人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日常起居、生活作息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居有常可以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生活作息失常,常态化熬夜,就会“半百而衰也”。起居有常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夜卧晨起”有定时,劳作、饮食也均有规律,方能延年益寿。生活作息时间也应随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春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6]。

1.5 动静有时 动是说运动,静是说精神内敛,动静结合,外动内静,身动心静。《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强调了正确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医也强调运动要适度,过量运动会引发疾病,运动方式要适合自己。《素问·经脉别论》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就是过量运动引发疾病的道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冬不按晓”,《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7],均说明养生根本在于平衡,动静应达到完美的结合。

1.6 食饮有节 “节”即有节制、适量为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就会引发消化道疾病。有节,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食饮有节的“节”主要包括节制、节奏2个方面,节制是强调饮食要有度,不可恣意妄为;节奏是吃饭时间要固定,一日三餐时间要规律,必须因时而食、顺时而养[8]。

2   运用四时养生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人体长期处于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阻、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等情形中,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会大大降低,外邪很容易侵入人体,会导致患病的概率增加,人体自身不能被动接受,而应主动调整自体以适应之。运用《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来摄生调养,会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根据《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观念,以下摄生调养措施在提高人体自身防病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1 未病先防,重视养神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四时养生的基本出发点。中医认为人不应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要提前进行预防;不应在机体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要提前进行调理,即为未病先防。要重视人的内心活动,心情对五脏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舒畅的心境可使五脏不受邪,稳定的情绪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止外邪侵袭人体。现代社会中,人们各方面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情绪调节对于养生非常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日常生活中内心平静对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保持精神专注、心情豁达、少私寡欲、淡薄名利的心态,便不易患有疾病。适当的应激情绪有助于警觉性的提高,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人产生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但如果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机体免疫机能会降低,不利于疾病的預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重视养神,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要保持内心豁达与舒畅,学会恬淡虚无,调摄精神,就能做到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对于恐慌、烦躁等不良情绪,情志相胜疗法可使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缓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即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相生相克的方法使得脏腑平衡。同时,可通过情志疗法、情绪转移及情绪宣泄法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2.2 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人可以适应大自然,如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预防疾病。《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了养护正气的重要性。内养正气,外慎邪气是《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根本宗旨,养生实质是保养正气。在中医学中,维持人机体内各个器官功能良好以抵御疾病的一种功能就是正气,包括机体的调节、补偿、卫外、免疫等功能,保养人体的精、气、神就是指保养正气。“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则身体抵御疾病能力强,即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阻、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等问题,同时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外邪很容易侵入人体,会导致人体患病的概率增加。

正气的充盛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面对大自然变动不居的环境,人类不能被动接受,而应主动调整自体以适应之,做到天人合一、相辅相成,遵循“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正气的充盛有赖于自身机体的阴阳平衡,现代社会相当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阴阳相对不平衡的状态最易招致外邪侵袭,且感邪后疾病的发展、转变更迅速,病情更重,也是感染病毒后有无症状或轻重症之分、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机体正气充盛,病邪就难侵入,如果病邪侵入机体,正气亦会迅速驱邪外出[9]。“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养生应通过饮食、针灸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来调养脾、胃、肾,使得正气旺盛,以提高机体自我调节功能,适应外界的变化。

“外慎邪气”主要是说要对外界的致病因子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从有病早治、生活节制等方面来进行养生。中医认为,如果致病因子侵入人体之表时,应当尽快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疾病就不会由表入里,同时病情也就不会进一步由轻变重。

2.3 饮食有节,营养均衡 从古至今,养生中饮食有节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认识到饮食应因时而异,应季而为,不加节制的饮食会损伤人的机体。《黄帝内经》曰“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一日三餐要规律、节制,不可饥饱不分[10]。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盐高脂高糖、暴饮暴食、饕餮盛宴、外卖快餐等成为部分人群的常态,由于饮食长期不加节制,营养不均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早衰发生率居高不下。如果人体患病的时候饮食失常,更易加重病情,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恢复。《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与现代营养学的膳食营养观是完全相符的,食物多样、合理搭配、食不过量是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全面、合理的饮食才会使得膳食平衡,才能保障机体正常功能,才能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现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饮食有节以及营养均衡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许多疾病的预防极为重要。

2.4 起居有常,顺应天时 有规律的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作息时间应符合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保障身心健康。根据四季特点制定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人的生理功能则可保持良好状态,这就是起居有常。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生命活动遵循着一定的周期规律[11],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都随着周期规律而变化。大脑皮质有节律的条件反射是在规律的作息下由机体调节形成的,这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为了阻断传染源、减少接触,人们居家不出门,不用上班,没有考勤的约束,部分人不能适应居家生活,生活规律被打乱,睡觉起床没有定时,不锻炼,焦虑,四体不勤,放纵嗜好,结果出现无精打采、神疲力乏等情况。起居有常,规律生活,加强锻炼,做好养生保健,不熬夜,不赖床,按时就寝,及时起床,生活有条不紊,才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5 形劳不倦,适当锻炼 《黄帝内经》提倡“不妄作劳”,劳累过度对身体健康有害,而放松无度也会损伤气血。《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说明锻炼和休息要安排合理,很少或者不锻炼者容易体弱多病或者肥胖,而过度锻炼也会造成身体损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期间,人们大部分居家不外出,长期坐卧和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人体气血运行。适当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增强体魄的必要条件之一,祖国传统的养生术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强筋健骨、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等作用。近年来对于导引健身的相关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导引功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养生术被发扬光大,包括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太极拳等,主要是以呼吸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养身调神,动静结合,形神兼修。中医导引术的基本操作内容包括调身、调息、调心,通过呼吸吐纳和适度的身体运动提高机体功能,增强正气。

2.6 中医保健,强身健体 传统的中医技术对于提高机体正气和促进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如艾灸、推拿、穴位按摩、刮痧、耳穴贴压、足浴、香疗等传统理疗方法,简便易行,有些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些可居家自我操作,安全有效。艾灸疗法中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等穴位。中药熏洗,抓取适量艾叶、花椒置于洗脚盆内,开水冲泡,待水温时熏洗双足。穴位按摩中选取内关(双侧)、曲池(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等穴位。拔罐疗法中选取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等穴位。耳穴按摩为揉搓耳轮、提拉耳尖、下拉耳垂、鸣天鼓。耳穴压豆则选支气管、肺、内分泌、神门、脾、肾、交感等部位。以上疗法人们依从性高,易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3   结语

祖国传统养生学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中四時养生明确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以及根据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进行顺时摄养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措施能够积极预防疾病,在提高人体自身的防病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春援,徐辉.中医养生理论溯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9-11.

[2] 隋月皎,鞠宝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14-15.

[3] 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90-92.

[4] 陆曙,陶国水,顾植山.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思维构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4):25-28.

[5] 任占敏.《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4):56-59.

[6] 陈野.浅谈《内经》与养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4):55-56.

[7] 崔应珉,王森.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

[8] 董博,王宏利.《黄帝内经》中情志养生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90-193.

[9] 范逸品,刘鲲鹏,王乐,等.寒疫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56,359.

[10] 于睿,成泽东.《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10):1877-1878.

[11] 周少林,林汉芳.从《黄帝内经》谈顺应四时养生[J].甘肃中医,2006(12):1-2.  (收稿日期:2023-08-03)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从《黄帝内经》讲女性养生
《黄帝内经》对老年颤证论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