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银饰及其创新设计方法探析

2023-11-30袁曦蕾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凉山传统工艺彝族

[摘要]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银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彝族的文化、历史、审美、情感等。彝族银饰品目繁多,纹样丰富,拥有完整的工艺体系,银饰的制作大量运用了对称均衡、重复排列、对比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和谐有序的美。目前,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演变整体呈上升趋势,要实现彝族银饰的进一步发展,既要坚持传统工艺的传承也要支持设计的介入。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与创新设计实操总结得出,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创作新纹样、探索新构成、结合新材料三种方法展开。

[关键词]凉山;彝族;银饰设计;传统工艺;纹样

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4-0111-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4.014

引言

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拥有丰富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州布拖县银饰制作技艺作为彝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在2008年列入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

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关于凉山彝族银饰的研究不断增多,研究主要围绕美术、手工业、文化旅游几个学科,以张建世老师、马山老师为代表的学者们,相继为彝族银饰的工艺、造型、文化内涵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手工艺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作为西南地区民族手工艺之一,在历史的演进中悄然变化着。虽说凉山彝族银饰的演变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其传承与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创新设计的手段协助凉山彝族银饰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关凉山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研究多从设计理论入手,结合具体的创新设计案例与创新设计实践的研究还有所不足。作者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探索与整理凉山彝族银饰的历史文化背景、工艺造型特征及审美文化内涵,分析讨论凉山彝族银饰的流变,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总结归纳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方法。

创新作为传承、保护、发展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能协助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凉山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研究对弘扬与发展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从设计的角度对凉山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进行深挖与创新,既是对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工艺文化的回顾与梳理,也是一次对彝族银饰手工技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创新设计的手段将现代审美与思维融到彝族银饰之中,实现传统民族工艺的新生,创作出更具时尚感与现代感的彝族銀饰,以此拓展彝族银饰的消费群体,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有助于彝族银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彝族银饰研究

(一)彝族银文化概述

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彝族最早的四个民族手工工艺是:漆器、银饰、纺织、擀毡[1]。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记载“锻银用银锤,锻金用金锤,建造金银房”[2],“上方放金碗、中间放银碗、下方放竹木碗”[2];彝族民间文学《克哲》有关于彝族各类民间匠人的描述“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布拖县志》中有记载“银器的种类和使用仅次于漆器。而其中大量的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的种类和使用,至今则胜于漆器。”“布拖彝族好打扮,以戴金银为贵。青年女子佩领牌、领饰、领扣、耳环;老年妇女佩戴手镯、戒指、头饰;男子缀满银排扣的紧身黑衣缎。”[3]

保留完好的彝族古银饰数量稀少,近现代凉山地区彝族银饰的增多受社会历史的影响。20世纪初受鸦片种植的影响,汉区银料大量流入彝区,为银饰的生产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20世纪上半叶,银饰被黑彝奴隶主所拥有,是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1956年民主改革后,奴隶制度废除,随着凉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银饰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使用日趋普遍,不论黑彝白彝都有佩戴银饰者。时至今日,彝族银饰已成为凉山彝族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中的必需品。

彝族银饰品目繁多,包含帽饰、耳饰、颈饰、胸牌、戒指、手镯、银扣等配饰。这些银饰在外观上具有对称均衡、对比统一、和谐有序之美,独特的造型与精美的纹样背后,阐述着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智慧、历史演变……

除首饰外,凉山彝族还会用银制作或装点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器。主要包括酒具、烟杆、马鞍、麝香包、刀鞘等生活器具,毕摩法帽、神筒、神扇等宗教法器。其中酒具数量最为庞大,彝人好酒,在彝家谚语中有“有酒便是宴”之说。

(二)彝族银饰的制作工艺

凉山彝族银饰具备完整的工艺体系,为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坩埚、锤子、錾子、胶板、焊枪、钳子、剪刀、拉丝板、木炭板等,一些匠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与习惯自制一些其他工具辅助银饰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涵盖熔炼、锤揲、锻敲、拉丝、錾刻、镂空、掐丝、点珠、焊接、镶嵌、吊缀、打磨、清洗几个步骤。彝族银饰体量大,且功能各异,不同种类的彝族银饰对工艺基础的要求不同,制作流程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彝族匠人在学习工艺和制作银饰的过程中通常有明确的分工,普遍以银饰的种类与制作的难易程度划分,明细的分工使其工艺的表现更加精美完善。

(三)彝族银饰的款式造型

彝族银饰款式丰富、造型特征鲜明,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辨识度,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款式与造型特征的把握是设计师需要关注的重难点。

1.款式

彝族银饰主要分为日常佩戴款和特定场合的盛装款[4]。日常配饰通常有耳环、戒指、手镯、领饰以及镶有少量银饰的日常帽饰,到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的特殊日子,凉山彝族还会佩戴大型配饰“责责夫”[5](由胸牌、背饰、肩饰组合成的大型银饰)、银排扣、银耳裙、银制的罗锅帽或银斗笠等饰品。盛装款的彝族银饰,体量巨大、纹样繁复,这类银饰的佩戴往往与传统服饰相绑定,彝族女子盛装款的银饰甚至可以达到二十多斤重,佩戴起来行动十分不便,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时间,这些银饰便几乎不被使用。

2.造型

总体而言,彝族银饰的造型具有饱满丰富、井然有序的特征。银饰大量运用了对称均衡、重复排列、对比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端庄、有序、和谐的视觉感受[6]。

(1)对称均衡

以彝族大型配饰“责责夫”为例,胸牌左右两侧呈镜像关系,整体由六块外形明确,体积巨大,錾刻有饱满丰富纹样的银片组成,大小均等的银泡将这些银片连接起来,银片上的纹样亦是对称均衡的,银片下方均匀地坠着大量银穗。

(2)重复排列

彝族银饰的纹样边缘喜用点錾的手法处理,大小深浅均匀的点紧密排列,由点到线,充满秩序感。女子衣领上的“勒给”(彝族女子领圈上用作装饰的银饰)同样运用了重复的语言,“勒给”通常为焊有花纹的银泡,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彝族女子衣领一周,使彝族女子的衣领更加精致华贵。

(3)对比统一

彝族银饰生动诠释着疏密、动静、大小等对比关系。彝族银耳裙由裙身和裙摆组成,裙身银片体积大,饰有精美的纹样,裙摆由密集的银穗和小银片排列而成,彝族女子佩戴耳裙行走,银穗和小银片相互碰撞,叮当作响。像“责责夫”、罗锅帽一类的彝族银饰,其构成原理与银耳裙相似,在对比与统一中深刻地体现着彝族匠人的造物智慧。

(四)彝族银饰的装饰纹样

彝族银饰中丰富精致的纹样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文化信仰与审美智慧,是凉山彝族银饰创新设计过程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

彝族银饰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了植物、动物、山川星月一类的自然纹样和以火镰纹为代表的生活类纹样,纹样的造型源于彝族人对生活的感受与对美的感悟,凝聚着彝族人的智慧,纹样通过錾刻的工艺手法呈现在彝族银饰中,与彝族银饰的造型特征相统一。这些纹样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旨趣……以彝族银饰中习见的太阳纹和羊角纹为例,太阳纹样隐射出彝族的自然崇拜与神灵信仰,太阳有光明打破黑暗之意,是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依赖,彝族传说支格阿龙射日月、呼单日独月出等故事都反映出了日月在彝族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凉山彝族也有崇拜日神、月神之说。羊角纹有吉祥富贵之意,是财富的象征,彝族人喜羊爱羊,于他们而言羊全身是宝,羊肉可果腹、羊毛可暖身、羊骨羊皮可制作器物,彝族苏尼所用之鼓的鼓面便是羊皮制成的。

(五)彝族银饰的传承演变

1.传承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以家族传承为主,从事者普遍为男性,过去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传儿不传女,只传本家支的说法。2013年张建世老师在《西南少数民族银铜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中提到“布拖银匠沙日,他所教的徒弟除自己的儿子、亲兄弟的儿子和叔伯兄弟的儿子(均是本家支的成员)外,还教了亲妹妹的儿子比井拉几(其他家支的成员)”[7]。2022年8月,笔者走访越西县、布拖县等地,得知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正进一步对外开放,不少人前来学习,但是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的。

2.演变

民族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活态流变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8]。受经济、文化、科技、政策等影响,凉山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演变正趋向兴盛,其具体表现在需求增加、技术引进、功能拓展几个方面。

(1)需求增加

银饰是财富的象征,随着凉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地彝族对银的需求总体呈上涨之势,部分彝族银饰的体量增大,制作所使用的银料也更加厚重,甚至有造型功能相同的金饰出现在市场中。受供给关系影响,彝族银匠的数量增多,银饰制作使用的原料需求上升,银料的来源也从过去由汉区流入的银锭和旧的银饰转向在专门的银料供应商处购买。

(2)技术引进

如今,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既有沿袭也有转变。伴随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部分相关的工业产品被引进到凉山地区,成为彝族银匠的帮手。过去将银料熔成块再锤揲成片的步骤被压片机所取代,彝族匠人会直接采购压好的银片或是自行压制银片。部分银饰的锻造与纹样錾刻被模压机所取代。压片机和模压机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凉山地区彝族银匠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行业门槛,锤揲、錾刻等工艺流程被机器取代。但是,新技术的引进是一把双刃剑,例如模压成型技术的引进,在提升彝族银匠工作效率的同时,对錾刻工艺产生了巨大冲击,通过模压成型制作的银饰,虽说其精致程度手工难以达到,但是也失去了传统手工艺品所特有的温度。

(3)功能拓展

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70周年,其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始终不懈,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亦是文旅产业迅猛发展的受益者,越來越多的人认识到凉山彝族银饰,彝族银饰的功能有增无已,一些外地游客会穿着彝族服装,佩戴传统彝族银饰拍摄照片,也有游客会购买一些手镯、戒指等小样首饰作为旅游纪念品。

二、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手段能帮助传统手工艺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实现凉山彝族银饰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传统传承,也要支持设计的介入。设计介入彝族银饰,第一,是对传统彝族银饰的革故鼎新,使其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第二,能创造出更加多元的、与彝族文化相关的银饰产品;第三,能够吸引更多人群对彝族文化的关注,例如时尚首饰爱好者、设计师等。本文通过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提出了三种关于凉山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的方法。

(一)“新”装饰——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

传统纹样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性符号,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纹样创新设计转换是传统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对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的应用意在保留彝族银饰中纹样的造型特征与传递相关纹样的寓意,并结合现代首饰的特征,创作出更多能更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的彝族银饰产品。

1.纹样的平面设计在银饰中的应用

传统纹样凝聚着民族的生活感悟与情感智慧等,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如何实现传统纹样在二维中的转换并将其应用在相关的产品中,以彝族纹样中的蕨芨纹为例,蕨芨纹是彝族传统纹样之一,象征强大的生命力与繁殖力,有祝福身体安康之意。在创新设计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对该纹样进行精炼与提取,得到单个元素的蕨芨纹,再在单个蕨芨纹的基础上,运用旋转、重复、对称、渐变等平面构成中常见的处理方法,探索该纹样在二维中可能呈现的视觉效果(图1)。这些新的图像可以被运用在各类产品的设计中,其中也包括银饰类产品。作者将有关蕨芨纹的新图案运用在银饰创作中,应用镂空与焊接等简单工艺,制作出了具备蕨芨纹元素的银饰产品(图2)。

此外民族纹样在平面中的创新设计还能应用更复杂、更具综合性的设计方法,例如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创造出正负、共生、透叠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并结合不同的银饰制作技艺,使银饰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与质感。由此可知纹样在平面中的创新与银饰制作技艺相结合能为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提供大量款式各异的银饰产品。

2.纹样的立体转换在银饰中的应用

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蕨芨纹作为彝族的传统纹样之一,常被运用于物体的表面装饰之中。但纹样的表达并不是永远“平”的,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作者以单个元素的蕨芨纹为对象,进行三维立体的转换,将其从平面中抽离出来,结合铸造等工艺,得到了截然不同的银饰作品(图3)。像彝族文字这一类的平面符号,同样可以采用立体转换的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以彝族文字中的“”(火把)为例,在纹样立体转换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为单薄的图案增添一定的体量与厚度,其次思考该纹样在空间中的可能产生变化,如前后、叠压等关系,最后结合相应的工艺进行制作与生产。作者通过实践得到了《彝意》系列胸针(图4)。纹样的立体转换在彝族银饰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为彝族银饰产品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虽说这类银饰在造型与工艺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作品与彝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新构成——元素的分解与重构

分解与重构的设计方法诞生于解构主义在设计中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解构主义的诞生对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范畴产生了影响,还波及了文学、设计学、心理学等领域[9]。解构主义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设计方法。通过解散、分离、打破等方式对固有的事物进行处理,从而打造更独特、更具创造性的事物。

“分解”是指将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对造型、工艺流程、功能等的拆分。“重构”则是根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和构成方法,对分解中得到的元素进行重新构造,形成一个具有视觉美感的新形态[10]。设计师能通过分解与重构的方法探索彝族银饰的新构成。

由龙红紫娓创立的品牌“Soft Mountains”(软山),其作品《melody》(图5)对彝族传统银饰中莫罗塔布上银珠进行分解与重构,“莫罗塔布”是佩戴在彝族女子头帕两边的头饰(图6),设计师龙红紫娓通过对莫罗塔布上银珠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解构与重组的方法,设计出了建立在传统彝族银饰基础上的系列首饰产品。作品既尊重了凉山彝族传统银饰的制作工艺,又实现了“莫罗塔布”银珠的时尚转型与功能转换,充分满足现代人的日常的佩戴的需求。

解构与重组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法,也是原创设计的有效方法。在解构与重组的设计方法指导下,作者展开《心彝·系列3》中的两件作品的创作(图7、图8)。作品1,灵感源于彝族银排扣。首先提取单个的银扣造型,并分析其制作工艺,结合彝族文化中关于四维空间形态的理念[11]对银扣进行重新排列;而后,应用传统彝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通过金属窝作、錾刻等展开制作,终得到一个挂坠、胸针双用的银饰产品。作品2,是一个银挂坠,挂坠以彝族银饰中常见的银泡为基础元素,结合彝族银饰对比统一的审美特征,应用彝族文化中“九”为极数,表示无限多的文化内涵,(《勒俄特依》开天辟地篇记载“……九天商量到深夜,吃了九头会餐牛。九夜商量到天明,喝了九坛会餐酒。”),对银泡进行有序重组,并在银泡表面装饰传统彝族纹样,新的银饰产品打破了传统彝族银饰的固有造型,同时又与彝族传统银饰、相关文化紧密相连,为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在对彝族传统银饰进行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需要对彝族银饰制作工艺与彝族文化进行学习与调研,其次可以选择某一元素进行分解与重构,在重组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对彝族文化的其他思考等,最后结合相应的工艺展开制作。

优秀的设计案例与具体的创作实践进一步证明,解构与重组的设计方法在凉山彝族银饰创新设计中不仅具有可行性,更能深层地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从而创作出款式更新颖、外形更时尚的彝族银饰产品。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新彝族银饰产品的功能做出一定把控,使银饰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日常佩戴需求,例如,银扣变胸针,帽饰变耳坠等。

(三)新材料——其他材料的介入

凉山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造物理念,在某些方面,与当代首饰的一些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如奇趣类的五嘴银酒壶,综合材料类的鹰爪银酒杯等。对新材料的探索,是当代首饰的设计方法之一。

受历史文化背景与地理资源的影响,凉山彝族银饰古朴而神秘,材料相对单一,部分彝族银饰上可能镶嵌有红色玛瑙,但大多只运用了銀这个单一材料。西方首饰中常用的宝石等,对彝族银饰来说是未知的领域。关于珠宝与彝族银饰的碰撞,“Soft Mountains”(软山)和凉山当地企业“彝人造物”都有所尝试。2022年6月,“彝人造物”所推出的一件银饰产品将彝族银饰与珍珠相结合(图9),彝族老妇佩戴洁白的银挂坠,挂坠上錾有花纹的银片周围皎洁的珍珠整齐围绕,仿佛是彝族银饰中传统点錾的颗颗圆粒走了出来,银饰的下方是一颗异形珍珠,自然的形态使之更好地与彝族银饰相融合。此外,“Soft Mountains”(软山)的产品《Flower Boy Earring》(图10)将锆石与彝族银饰进行结合,原本为五个银制凸角的部分被巧妙地替换为了锆石,瞬间使古朴的凉山彝族银饰变得耀眼华贵,通过材料的置换使传统彝族银饰呈现出更具时尚感与国际感的视觉效果,以此帮助彝族银饰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彝族传统银饰与珠宝的结合,能实现传统彝族银饰审美语言的丰富或转换,以此帮助彝族银饰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但由于在传统彝族银饰与珠宝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留意,彝族银饰本身具备很强文化属性与风格特征,所以用哪一种珠宝与之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结合,需要诸多的讨论与实践。目前珍珠以及凉山当地产出的南红是凉山彝族银饰创新设计中常用到的材料,其他彩色宝石、半宝石与彝族银饰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考究与探索。

除了与宝石类材料相结合以外,彝族银饰的创新设计还可以结合更多其他的材料,在此设计师可以学习与参考当代首饰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例如将木材、漆、纸张、纤维、动物骨头、一些现成品等材料融到彝族银饰当中。在《心彝·系列3》的作品3中,作者尝试将彝族银饰与头发相结合进行首饰创作(图11)。在彝族文化中,头发是身体中极重要的部分,彝族男子有留“天菩萨”之俗。相信“天菩萨”在战场上会保佑人平安,能通灵,是一种吉祥之物,是生命的象征[12]。头发与银饰的结合,不仅是对材料的突破,也蕴含了彝族文化的深远意义。

在彝族银饰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将其他艺术门类与银饰相结合,不断发展新材料与新的制作方法,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彝族银饰产品,更好地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价值需求等,吸引更多相关人群对彝族银饰、彝族文化的关注,是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

三、结语

彝族银饰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用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彝族民间文学《克哲》中皆有关于银的记载。

凉山彝族银饰在制作工藝、款式造型、装饰纹样中体现出工艺精美、造型规整、内容丰富的特点,银饰的造型与银饰上的装饰纹样都彰显着规整有序、对称均衡、对比统一之美。目前,伴随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中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银饰正朝着兴盛的方向演变,相较过去凉山彝族银饰的市场需求更大、生产技术更新、所具备的功能更广。当然,要实现凉山彝族银饰的进一步发展,使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生不息,要帮助彝族银饰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光明,需要彝族匠人坚持不懈的代代相传和设计者天马行空的创新设计转化。

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应用创新传统纹样,重构传统银饰、突破传统材料三种具备可行性的创新设计方法。目前,这三种创新设计方法在彝族银饰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更深的尝试,在实践与创作中不断深化与完善。此外,设计师还可以尝试结合更多的设计学科与设计案例不断探寻彝族银饰创新设计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山.论传承有序的凉山彝族银饰[J].大舞台,2011(9):205-207.

[2] 冯元蔚.勒俄特依:彝族古典长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33,88.

[3] 四川省布拖县志编纂委员会.布拖县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430.

[4] 张建世.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以四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为例[J].民族研究,2017(2):78-87+125.

[5] 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14-15.

[6] 邓刚.彝族银饰的形式美及其应用[J].中华文化论坛,2013(10):118-121.

[7] 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银铜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31.

[8]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序章第1页.

[9] 殷文.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07.

[10] 金灿.不破不立——分解重构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11] 鲍冬丽.凉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2] 苏小燕.凉山彝族男子发髻“天菩萨”的文化内涵[J].装饰,2005(9):67-68.

[责任编辑:魏净]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ilverwork of Yi Ethnic Group and Its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

YUAN Xilei

Abstract:Fabricating technique regarding silverwork of Yi ethnic group i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As a carrier of ethnic culture, Yi silverwork condenses the culture, history, aesthetics and emotions of the Yi ethnic group.Yi silverwork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varieties, diversified patterns, and a complete craft system which i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symmetry, balance, repetition and contrast, reflecting the beauty of harmony and order.At present, the evolution of Yi silverwork making skills maintains an overall upward trend.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Yi silverwork, it requires insistence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novative design, three feasible approaches are concluded ultimately, including innovating decorative patterns, r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employing new materials.

Keywords:  Liangshan Mountain; Yi ethnic group; design of silverwork; traditional craft; pattern

收稿日期:2023-02-20

基金项目:黄山互助公社互助式养老效果评估与健康管理体系优化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式养老健康管理研究”(2021CX09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传承创新的安徽中药产业链现代化路径研究”(AHSKY2021D143)。

作者简介:

袁曦蕾(1999—),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彝族银饰设计。

猜你喜欢

凉山传统工艺彝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