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11-30张莹李贵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张莹 李贵

[摘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613篇核心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参与主体、可持续发展路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耦合等是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主题;乡村旅游品牌化塑造、文旅产业链延伸等将持续成为研究趋势,未来可从跨领域跨团队跨学科多角度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土文化;乡村环境;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4-0078-09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4.010

引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以来的重要主题,被运用至经济、社会、环境、旅游等各领域,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引申至旅游领域研究主要源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考验。20世纪70年代,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有体现,可持续旅游理念出现。1990年“可持续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乡村旅游作为发生于农村区域,以乡村自然景观、文化等为资源基础,展示“乡村性”特征的旅游类型[2],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方面,也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3]。IiMedia Research数据统计显示,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1—8月我国乡村旅游人数仍达12.07亿

人,相应收入5925亿元,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与追寻乡愁的重要落脚点。乡村旅游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源,而且在优化乡村优质资源环境、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拓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单一、供需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同质竞争加剧、乡村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常州杨桥古镇、咸阳东黄小镇都已风光不再;且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一些乡村旅游地还正经历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渐渐消亡、村落空间严重衰退、乡愁记忆丧失等变化与阵痛,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难题迫在眉睫。2003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政府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中央文件中提出要以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原则推动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动其提质增效;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颁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帮扶行业,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存续;2022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件,是乡村旅游业在满足当前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和不破坏乡村环境前提下,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并能实现长远获利的发展方式[4],包含政治、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5]。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需将乡村旅游置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审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尽管国内目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有综合性文献研究[6],但还未有针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文献分析。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文献,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进行计量可视化研究,为乡村旅游的存续提供思路和对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發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适宜开发,关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二是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打造,影响乡村旅游能否持久发展。本研究数据来源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保证文献质量,选取核心期刊、CSCD和CSSCI类别文献,以“乡村旅游可持续”“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持久发展”和“乡村旅游长远发展”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搜索时间为2022年3月22日。1999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生态旅游年”,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上日程,乡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为确保时效性,文献选取时间段为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1日,初次检索文献共965篇,采用人工筛选方式,去除无作者、文献综述、会议纪要、书评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文献613篇。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利用统计学与数学的方法分析文献的数量分布、研究结构、变化规律等,得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而关键词作为呈现文献主题的最小单元,是分析研究领域内核心主题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8.R3c作为文献可视化工具,通过年度发表分布、期刊分布、机构与核心作者分布、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沿等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利用关键词分析法概括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以期为之后学者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一)年度发表分布

文献数量分布可以直观看出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与总体研究趋势。图1展示了1999年至2022年CNKI中有关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的年度发表情况。由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数量整体上显示为波动上升趋势,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999至2005年发布文献较少,为萌芽时期,直到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增多;2006年提出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推动2006至2011年发文数量稳步增长;2012至2015年为“十二五”规划时期,乡村旅游活动呈现多样化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略有回落;2016年至今为高潮时期,“十三五”与“十四五”规划全面强调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文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2020年发文数量最多,为60篇,占比约为9.8%。此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纳入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中,单独进行乡村旅游可持续研究的文献减少,高质量发展成为保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期刊来源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农业类期刊,发文量前十中农业类期刊占比50%,分别为《农业经济《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广东农业科学》与《农业考古》,即多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农村农业发展挂钩。其次为经济类期刊,包括《中国商贸》《生态经济》等,由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从单个期刊来看,《农业经济》总发文量高达138篇,居于榜首;《安徽农业科学》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则以37篇发文量并列第二,各期刊发文数量差距较大。由整体来看,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中文核心期刊中,CSSCI来源期刊不多,主要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社会科学家》与《农业考古》等,表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三)核心机构与作者

核心机构与作者合作分析可反映研究领域内机构之间、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显示,聚焦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等,以管理类与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分别为24篇和17篇。但总体研究以高校为主,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微弱。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文最多的为赵承华,共发表6篇,依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内发表2篇及以上文章的为核心作者,约35位作者符合要求,但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仅6位,核心作者队伍还有待壮大。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中,沈阳市旅游培训中心的赵承华以6篇发文量位居榜首,专注于产业经济学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张利华发文4篇,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学者毛峰发文3篇,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多数核心作者研究方向或专业均与旅游相关,跨学科跨领域合作较少。且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显示,Density为0.0014,与0.1还有一定差距,研究作者之间形成“大分散、小集合”的现象,核心群体联结尚未形成,作者合作影响力尚有发展空间。

由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整体状况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已逐步受到重视,在管理学、农业学、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集合,但也存在专业壁垒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队伍有待扩大。

(四)高被引文献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被引文献是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杜江等于1999年在《旅游学刊》发表的《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知网中被引1201次,这是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中的开篇之作,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社会和文化、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郑群明等发表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则从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知网中被引高达1077次。周玲强等在《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指出20世纪初在我国刚起步的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结合,需从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科学规划等方面加强乡村旅游的延续发展,被引767次。总体来看,高被引文献多是从旅游开发模式与发展问题对策角度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部分论文强调了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重要性[8],也有文章将旅游与乡村社会协同发展结合[9],基本肯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多角度、多产业、多主体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可认为是某个研究领域内学者关注较多的共同主题,关键词可以很好呈现文献核心内容,通过其出现频次能够直观看出研究主题的重要程度,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表1反映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包括“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对策”“评价”“发展模式”“发展”“开发”“发展对策”“路径”“产业融合”等。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中心性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发展对策和评价展开,與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接轨,融合多产业发展,聚焦高质量乡村旅游,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主要研究热点主题如下: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

作为发生于农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承载于乡村特有的环境、文化等资源,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景观文化资源的承载力紧密相关,这也是在供需均衡方面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目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开发形式单一[10]、文化品牌意识不足[11]、产业人才短缺[12]、经济观念过重[13]等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被陆续纳入研究当中。学术界对于资源开发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载体的旅游活动,需将乡村景观与文化资源以不同方式组合形成田园风光、农耕农事、民俗风情等多类旅游场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采用权变式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建立适应居住与发展效益要求的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对策。二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评价研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但并不是所有乡村资源都适合开发成为旅游产品[14],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需考虑乡村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风险[15],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开发评价体系,控制旅游资源开发对乡村环境社会带来的压力,促进乡村旅游长远发展。

(二)旅游利益主体参与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包括旅游者、乡村居民、旅游企业、政府机构、第三方组织等[16],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平衡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带动乡村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作为各方利益协调者,研究其如何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从当地居民来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乡村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就业,但也给乡村居住环境改善、乡土文化传承带来了考验,目前居民参与机制还有待完善,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人居环境优化之间的矛盾是研究的最终目标。从旅游企业来看,通过开发与管理乡村旅游资源,以获得最大化效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旅游企业的长远利益。从旅游者来看,体验经济时代要求乡村旅游应开发出更多适宜于游客参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17],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是研究的归属。从第三方组织来看,乡村旅游类协会通常利用舆论力量引导乡村旅游其余利益主体的行为,规范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类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研究认为需平衡乡村旅游市场规范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持久与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旅游作为关联带动较强的复合型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因此相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往往涉及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产业、旅游营销、产品服务、人才机制等多项内容[18]。总体来说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与保护路径。乡村旅游作为集乡村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为一体的旅游类型,以农村生态景观、民风习俗、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对乡村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资源禀赋有较高要求。乡村旅游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保证其完整性具有无限价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平衡乡村旅游景观与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乡村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显著。二是创新与立异路径。乡村旅游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营销宣传创新、产业融合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创新需聚焦于旅游产品服务设计、IP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尤其近年来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果旅融合等概念层出不穷,乡村旅游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接轨,智慧化、数字化旅游等创新方式不断被纳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中[19]。

(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耦合研究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有效将农村、农业、农民串联起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提升乡村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一致[20]。从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始终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指导。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多方面振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与乡村振兴内容相协调,从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方面入手[21]。在产业振兴方面,较多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态具有与乡村其他产业高度关联的优势,田园综合体、民俗体验园、乡村研学游等多类旅游发展模式成为研究的一部分,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人才振兴方面,研究者们一向将人才问题视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关系到乡村旅游的营销、经营等问题,如何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文化振兴方面,学术界认为“同质性”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症结所在,因此研究乡村旅游如何突出乡村性、如何赋予乡村旅游活动文化内涵尤为重要。在生态振兴方面,乡村景观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2],乡村景观设计、乡村环境保护行为成为研究重点,实现乡村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由此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内容之多、结合面之广,二者的耦合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是研究领域内某一时段突变的研究主题,可由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的激增程度直接反映。表2是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词突现汇总表,包括“文创旅游”“精准扶贫”“对策”“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等,其中“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和“文旅融合”仍处在关键词突现高涨期,即未来研究内容可能依旧与三者相关。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研究动态与政府政策引导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联结。

早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涉及面较小,聚焦于某一乡村或林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才开始逐步重视生态旅游发展,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处于萌芽阶段,旅游类型以农家乐与简单的观光游览为主,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处于摸索期,评价某一区域内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效率是研究重点。

2007年之后则较多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2007年和2008年均提出乡村旅游是增加乡村居民非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问题,主要服务于乡村社会建设。

2016年之后的研究开始出现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产业等农旅融合与文旅融合研究,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带动作用成为研究重点,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地位得到空前提升。2017年以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政策,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探讨的热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上日程。

2018年前后出现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指导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意见中提出乡村旅游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传承乡村本土文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由此变成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作用以及如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乡村旅游政策从原有的重旅游转换为重视“旅游+”和“+旅游”模式的发展。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旅游的个性化发展模式,赋予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在前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用明显,受到学术界的研究青睐。

整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与国家政策方针,其中“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精准扶贫”等关键词在2022年仍处于研究高涨期,未来有持续研究的趋势;而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大众旅游时代”“智慧旅游”“旅游空间格局”“旅游目的地布局”“旅游消费体系”等可能会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的研究趋势,成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取得了较丰富成果,但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领域、跨团队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探讨。

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发展现状与路径、发展模式、发展评价等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目前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未有统一的内涵界定,研究多围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营销宣传等展开,乡村旅游品牌化塑造、文旅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存在广泛的拓展空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内涵有待厘清。

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包含多类定性与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多以案例研究为主,定量中以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居多,研究方法丰富度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可考虑将统计方法与扎根分析、元分析等质性分析方法结合,增强研究的权威性与信服度。

第三,在研究对象方面,乡村旅游存在游客、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多主体共存特征,乡村旅游多主体的价值共创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基于多主体的研究偏少,细分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乡村旅游其他参与主体的研究不足。未来可从多方参与主体视角出发,尤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地方政府、以及第三方相关机构等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四,在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多集中于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类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机构也多集中于高校,核心研究机构尚未形成联结。未来可将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纳入研究框架,研究团队方面形成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跨团队研究。

第五,在研究视角方面,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进行,与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宏观政策对接,微观视角的细化分析不足。未来可考虑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细分研究,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差异化资源、涵盖特定文化要素和功能特点的乡村旅游活动,如康养旅游等进行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研究趋势,整体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未来在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方面可进一步加强,构筑完备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6):984-992.

[2] 杨春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研究[J].农业经济,2022(1):65-67.

[3] 魏玲丽,蒋和平.“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J].中州学刊,2022(2):28-35.

[4] 祁峥.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20(8):64-65.

[5] 张朝枝,杨继荣.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6(1):43-50.

[6] 刘军,马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生态效率的一个综述[J].旅游学刊,2017,32(9):47-56.

[7] 张晓平,赵艳艳,金凤君,等.近25年来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追踪——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39(1):55-63.

[8] 田婧.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2(3):143-144.

[9] 韩静怡.互动机制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21(11):64-66.

[10] 陈剑宇.绿色发展视野下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J].农业经济,2021(8):20-22.

[11] 卢飞飞.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57-59.

[12] 吴金铃.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0(3):45-47.

[13] 贾慧.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8):246-252.

[14] 王磊,杨晓霞,向旭,等.乡村旅游开发风险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4):140-145.

[15] 张笃川.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3):293-298.

[16] 刘婷婷.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及协调路径[J].农业经济,2017(12):64-66.

[17] 白露.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1(3):48-50.

[18] 李玲燕,裴佳佳,叶杨.“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典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0):220-231.

[19] 顾怡然,代红兵,李晋龙.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边疆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78-83.

[20] 吴小霞.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民论坛,2018(32):84-85.

[21] 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徑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76-81.

[22] 舒伯阳,蒋月华,刘娟.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6(1):73-82.

[责任编辑:付丽萍]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Ying,LI Gui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Anhui)

Abstract: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ower sour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metrologic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613 core paper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participa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urn out to b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is regard.Branding of rural tourism and extens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chain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research trends.In the fu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can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cross-sector, cross-team, inter-discipline studies to ass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tourism; local culture; rur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green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收稿日期:2022-07-16

基金項目: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场景化视阈下数字赋能安徽乡村旅游合作营销研究”(2022AH050577);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双碳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场景营销研究”(ACYC2022036 )。

作者简介:张莹(1970—),女,湖南常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消费行为;李贵(1998—),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