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30加小双常家源李金发
加小双 常家源 李金发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3.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0 引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来,档案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中国档案学界的重要议题。张斌、杨文将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定义为围绕档案学形成的能够解释档案现象和档案规律,体现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囊括中国档案学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套档案学话语及表达系统。[1]其中,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研究对中国档案学的理论创新和规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档案学领域逐渐掀起了研究方法讨论的热潮,学者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有“层次说”和“过程说”。一方面,“层次说”较为主流,代表人物有洪漪、丁海斌等。洪漪将方法体系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三个层次。[2]丁海斌基于“三层次说”提出从“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和立场”和“需借鉴的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两方面做出更深刻的理解。[3]另一方面,“过程说”突出研究方法与过程的关联性。[4]但并未有具象的研究成果。马立伟[5]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过程说”对档案学研究的适用性。但既有研究的发表时间都较早,学界缺少对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持续性关注和研究。为追踪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新发展动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调查和梳理中国档案学常用研究方法,构建档案学方法体系,讨论其主要特征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展望。
1 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1.1 分析框架与数据收集
目前国内外尚未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相对清楚、统一严格的归类划分,结合已有关于方法体系的研究,本研究将研究方法体系概括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学科特殊研究方法(见图1)。哲学方法通常不直接指向某项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及各种学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一般方法是适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社会科学中通用的研究方法;学科特殊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适用于本学科研究,并能在其他学科中找到位置。其中,一般方法从研究思维的角度,分为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更类似于有学者所提到的“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前者强调以本体论、个人主观意义及经验为主体的知识论和价值理性作为哲学基础,后者则以实证主义哲学传统为基础,强调以经验性的确切资料为科学基础,涉及到许多具体研究方法技术的应用。
图1 研究方法体系层次图
在数据搜集上,对2018年至2023年8月《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2本档案学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将会议综述、译文、述评和领导讲话等文献剔除后,共得到1199篇分析样本。
在数据分析上,首先,按照方法层次上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维度进行归类;然后,按照研究思维上的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维度进行编码和归类;最后,在实证方法的维度下,提取具体的技术方法进行编码和归类。需要说明的是,(1)对于档案学学科特殊研究方法,主要以“一个方法技术能适应本学科,那么也会在其他学科找到位置”的原则进行归类分析;(2)对于学术论文采用多种技术方法的情况,按“一篇文章的研究方法不多于三种,尽量选择最主要的一种”的原则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见表1、表2)
表1 研究思维方法及其具体分布
1.2 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框架
根据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概括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框架(见表3)。具体阐述如下:首先,在哲学方法层次,中国档案学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这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区别于其他国家档案学研究的最本质特征。其次,在一般方法层次,一方面,档案学研究采用的思辨方法包括感悟性思辨法、哲学性思辨法、历史性思辨法、比较性思辨法、跨学科思辨法、批判性思辨法等;档案学研究采用的实证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等)、案例分析法、政策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统计与数理方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扎根理论等。最后,在学科方法层次,中国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主要有档案资源分析法。
表3 档案学方法体系框架
1.3 .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特征解析
1.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是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根本纲领,其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促使档案学理论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都可为档案学研究建立科学的理论思维,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并不在档案学研究中直接体现,但却是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本质特征,是被大量实践反复检验得出的真理,如档案记忆观的形成和确立及其思想内涵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对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档案学领域造成的重新思考和构建理念的影响。[6]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档案记忆观的形成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中国学者在希拉里·詹金逊(Sir Hilary Jenkinson)等学者提出的“档案证据性”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重新思考档案的社会价值,形成关于档案与档案价值的新理念。这种关于档案与记忆的认知来源于“世界记忆工程”的实践和档案管理新对象电子文件的出现,并反过来作用于“世界记忆工程”中档案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长期保存,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档案记忆观的内容体现了联系与发展、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思想。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双向与影响、档案记忆与身份认同和情感的紧密联系、以及档案工作者建构社会记忆的主观能动性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形成。
1.3.2 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并重发展
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占比基本均等,表明这两种方式在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思辨方法在档案学研究中不可或缺,其中又以感悟性思辨法最普遍使用。感悟性思辨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本质理论构建研究、全新技术突破和学科发展研究三个方向。学科基础理论构建研究离不开经验性的思考探索;理论的构建是通过经验上升到概念与结论的过程,其中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成果的验证均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建立在充分的思辨基础之上;除此之外,新兴事物的出现如全新技术的突破(在当今体现为元宇宙、chatGPT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建立在新政策、新形势上的学科发展研究均没有系统确切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只能依靠学者对非系统和零散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抒发个人观点,开辟新概念、技术和新政策、形势背景下档案学领域的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实证方法在档案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且表现出应用多元化、丰富化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的多元应用。这些实证方法的多元应用促使档案学研究基于多重的资料基础、多方的来源途径、多维的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和现象进行揭示,不断完善档案学知识体系和推动档案学理论创新;第二,档案学研究对图书情报学领域专门研究方法进行借鉴。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交叉应用对推动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在具体研究中,同一篇文章往往不局限于使用单一研究方法,而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维度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增加结论的信度和效度。
1.3.3 具有档案学特征的专门研究方法开始形成
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是档案学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重要体现,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档案学自主创新的体现。目前,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可以总结为档案资源分析法。该研究方法在档案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一定影响。
档案资源分析法是指根据档案资源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对档案资源的内容、背景、结构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揭示档案资源的特征和管理方式方法,探讨其所反映的现象的方法。档案资源分析法主要的应用层面包括:一是对档案资源的解构,结合档案资源所处历史情境,对档案资源的背景、内容、结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二是从现今的视角对档案资源进行观察,结合档案资源特性,为同类档案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为当今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启示。
从发展性视角来看,档案资源分析法的应用包含形成与发展完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档案资源分析法是基于历史分析法与本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就有学者[7]提出应对历史档案整理挖掘,并对历史档案的价值与背景进行分析。档案学研究天然与历史分析法紧密相连,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档案学对历史分析法具有适用性。档案历史性的特征决定了档案资源可以作为历史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历史主义思想作为档案学的根本遵循,要求在档案学研究与实践中注意维护档案本质属性,遵循档案形成规律以及维护历史本来面貌,而历史分析法对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追求与历史主义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档案资源分析法具有区别于历史分析法的特征。档案与其来源和形成背景具有天然联系的特点使得在档案资源分析中不仅关注档案形成、管理和利用的背景,还要关注所隐含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第二阶段,档案资源分析法在形成之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范围不断扩展,并逐渐被其他学科所借鉴,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志等学科之中,有学者[8]将档案场所作为田野场域进行观察,研究特定现象的历史、现状与变迁过程。
2 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现存问题
2.1 思辨方法倾向较重影响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档案学仍然是以思辨方法为主的研究范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在该学科领域,仍然存在方法意识单薄,重思辨、轻实证的问题。思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学领域的思辨研究并不是脱离实践的纯逻辑思辨,它以感悟性思辨为主,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洞察力和想象力,都是科学研究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要素。思辨方法在档案学中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出现的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成果,大多来源于学科带头人、资深学者以其广博学识、丰富经验和睿智思想为基础,阐述其关于这种档案现象的深刻见解。但是思辨方法的使用需要谨慎,“想象力不等于知识本身”,以个人思考感悟为主,不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使得档案学研究缺乏科学精准的论证,不利于档案学的“科学化”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档案管理带有鲜明的解决问题成分和实践应用特征,可以说,实践本体是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出发点,这也凸显其对实证范式的强烈诉求。档案学的“科学化”发展离不开实证方法的使用,实证化是档案学科科学化的重要步骤,实证研究是档案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实证方法以“理性”“科学”等为思想根源,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知识增长、学科发展的主要途径。[9]回顾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学科的成熟和深化,都和实证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是本次调查表明,目前档案学研究在实证范式上仍然关照不够。随着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发展,档案学与图书情报等平行二级学科,以及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之间的关联愈加紧密,学科融合发展也对档案学研究的实证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2 研究方法应用规范性和交叉性不足
在档案学的研究中,虽然研究方法应用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特征,但是其使用中还存在着规范性和交叉性不足的问题,为推进档案学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档案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研究方法缺少规范性应用。首先,思辨方法应当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缺乏事实的乱发议论。既有档案学研究中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属于完全主观性的论述,不重视数据搜集与分析,甚至存在武断、畅想、宣泄等各种完全主观的表达,在思辨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概念混乱、缺乏逻辑等问题。其次,在实证方法的使用上,既有研究中有一定研究存在着数据搜集手段单一、实验设计不规范、分析方法粗略等方法范式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当下档案学研究虽然使用了新方法,且学科领域内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新术语层出不穷,但研究结论中并未体现出特别新颖的内容或者深刻的理论。实证方法的应用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积累,基于客观的事实基础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把握,从数据而非个人经验及观念得出结论,因此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档案学领域应加强研究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促使研究者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
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的应用交叉性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政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在档案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与图情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社会网络分析、引文分析法的应用较少。除此之外,民族志、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性研究尚未起步。[10]档案学是一门具有内在包容性的学科,且新的学术问题无法仅依托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得到解决。[11]因此,档案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档案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档案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应用是档案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现,也为档案学提供了创新的视角,使档案学领域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但是,交叉研究方法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滥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必须建立在适用于档案学,能为档案学领域提供贡献的基础上,而非仅为了体现方法和成果的创新而使用。
2.3 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有待推广和丰富
在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的应用中,存在着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应用少的问题,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有待推广和丰富。
一方面,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有待推广。根据研究中发现,虽然有72篇文章应用了档案资源分析法,但是在其研究成果的摘要及全文中并未体现。原因在于档案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未引起重视,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以档案学基础教材《档案学概论》(第三版)为例,从通用研究方式和从其他领域借鉴并改造的研究方式两个方面对档案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进行了梳理,体现了档案学对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学科交叉借鉴方法的应用,但并未对档案学的专门研究方法进行提及。[12]除此之外,关于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有学者进行总结和梳理,但并未在学术界引起重视,达成共识。如丁海斌提到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丰富,中国档案分类法、全宗理论与来源原则分析法、档案学之历史主义方法、文件生命周期分析法、档案内容分析法等均为本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13]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还有待学术共同体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公认的结论。
另一方面,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有待丰富。根据研究对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梳理,仅得出档案资源分析法。图书情报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代表性的具有专业特征的研究方法,并成为图书情报学领域公认的特殊研究方法,相比之下,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还较为缺乏。档案学领域应加强对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探讨,厘清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专门研究方法。
3 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展望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
中国档案学主要采用的哲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它为档案学研究者提供了认知档案管理本质与规律的方式模式,并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基本的方法意识,促使其自觉地接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引导。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档案学的指导是应当遵循的真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了中国档案学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4]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指导档案学者不断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探索档案学的基本问题和实践应用,为档案学研究树立了正确的引导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开展中国档案学研究实践,这是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的最本质特征,是对中国档案实际、中国档案制度、中国档案本土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区分于其他国外档案学研究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中国档案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如档案学领域的档案治理等。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最高纲领。
3.2 坚持方法体系的融合发展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巨大变革的出现,学科间交叉融合已成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学研究也应顺应学科交叉融合的潮流,在更广阔的学科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档案学研究不仅借鉴、采用了其他学科领域发展中的研究方法,并反向推动了不同学科领域间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在中国特色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中,要注重方法体系的多元发展和广泛融合。一方面,要继续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这是档案学拓展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体现。只要是能够为我所用的科学方法都是好方法,积极主动探索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在本学科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档案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另一方面,在一般方法的具体应用中,一则要规范使用思辨方法,特别是加强哲学性思辨法和批判性思辨法的应用,提升思辨方法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二则要大力推进使用实证方法,坚持融合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与综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不断推进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等新型研究方法的应用,推动档案学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3.3 坚持学科特色的独立发展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研究对象,否则该门学科就难以独立存在。在学科发展中,档案学能保持独立性,形成了学科专门研究方法,对其他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科专门研究方法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形成:一种是在对本学科不断探索、创新,进行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改进完善以致契合本学科特征,并逐渐在其他学科领域发挥影响,如调查研究法起源于社会学研究,后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为其他学科所借鉴[15]。另一种是从其他学科引进,但适用于本学科研究且衍生出独立特征的方法,档案资源分析法即为档案学将历史分析法与本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方法,并对民族志、人类学等学科产生一定影响。无论何种方式形成的学科专门研究方法,均为学科的独特性提供了方法基础。在档案学研究中,要注重构建方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一门学科在纵深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形成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只不过是被零散地、偶然地使用,而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归纳。[16]但是也不能否认,目前档案学科的专门方法还处在发展之中,许多方法还未完全定型,这需要我们去逐步发展完善,不仅要应用并标示在学术成果中,还需要形成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因此,要加快从理论上总结和归纳档案学科的专门方法,推进专门方法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这既是学科方法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推进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题中之义。
研究方法是指导探索学科理论的方法实践。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支撑,当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到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时,必然面临的重要议题就是研究方法的体系化。对中国特色档案学的方法体系进行梳理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宏观角度而言,研究方法体系的归纳能够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方法体系能够提供研究方法类型的基本框架,为推进档案学研究提供方法指导与借鉴。本研究在分析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查、研究和内容分析,建构档案学的方法体系,并归纳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规范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推进该学科发展提供些许思路。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虽然提出了档案学的方法体系框架,但是所依托的数据广度和分析的深度都还有不足,关于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还需要整个档案领域更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