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斯坦恩:军事教养院里最著名的学生
2023-11-30马岚熙
文/马岚熙
维也纳大学附近的玛丽亚-特蕾西街9号是一座宏伟的旧建筑。这座大楼共四层,外墙呈浅棕色,每一层的窗户上方都悬有不同的浮雕。其中,二层的窗棂上方更是点缀着尖顶与罗马式的檐廊。在这条以古建筑著称的大街上,这座建筑也显得隽秀精美。直到1887年,这座大楼里的一间小公寓里,仍住着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学教授:洛伦兹·斯坦恩。
毕业后要当教授,不想当一名军人
1815年11月15日,斯坦恩出生于艾肯佛德(现属于德国北部,当时为丹麦国王统治区域),卒于1890年,与俾斯麦是同时代人。他的家乡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地区。斯坦恩从出生就在经历着战争与纠纷。据张道义教授考证,斯坦恩为非婚生子女。他的母亲名为安娜·斯坦恩。单亲家庭的背景使他幼年时受到不少困扰。6岁时,他进入一所军事教养院——克里斯蒂安教养院学习。该教养院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名字命名,由其父亲腓特烈五世于1765年在哥本哈根设立,最初是接收那些无法服役的年老贫困的士兵,以及士兵的遗孀和孤儿的机构。
教养院里最著名的学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斯坦恩,老军营外部还有一座青铜浮雕纪念这位曾在此上学的少年。当他在此上学时,这里大约有200名男性、60名女性、80名男孩和40名女孩,所有人都必须穿着红色丹麦陆军制服,接受教官的监督,生活在严格的军事纪律之下。就读该校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且有补助,但毕业后有担任军职的义务。斯坦恩在该校应有卓越的表现,因此1831年6月26日,丹麦国王腓特烈六世在巡视该校时,16岁的斯坦恩得以有机会当面报告国王:他知道自己的原始父姓为瓦斯默尔。他知道自己的生父应该是一名军人,但是他自己毕业后要当教授,不想当军人。这段对话源自斯坦恩家族流传下来的逸闻,有点浪漫但真实性已不可考。
不论事实如何,丹麦国王事后不仅同意斯坦恩转念拉丁文中学,并且给他批了3年的奖学金。1832年10月,斯坦恩转往佛伦斯堡就读中学,结束长达11年的军事化生活。1835年他中学毕业后,于5月8日在基尔大学的法学与哲学系注册。当时的基尔大学采取考试入学,斯坦恩以“Lorenz Jacob Stein”之名登记注册,但是另以括号注明生父的姓氏。显然直到大学时期,他仍坚持自己流着瓦斯默尔家的血。斯坦恩的入学考试科目有德文、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地理以及修辞学——在佛伦斯堡拉丁文中学的教育显然帮上了忙。由于家境并不富裕,斯坦恩的大学生活似乎一开始就有经济困难。为了维系学业与生活,申请奖学金是唯一的方法。除了向丹麦皇室申请,他也以中学时期在拉丁文学校的优异成绩向佛伦斯堡市政府申请。他的母亲为此还请家乡的市政府出具贫困证明以便于奖学金的申请。幸运的是,这两项申请都获得批准,他共获得了四年的奖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这些艰难的时刻,那位被他写在入学手册上的军官瓦斯默尔自始至终没有露过面。
以斯坦恩这个姓氏受封皇家骑士爵位
在基尔大学念到第三学期时,1836年6月18日,斯坦恩的生母在家乡过世。张道义教授这样评述 道:“他分得若干的遗产,从此必须完全依赖自己。”斯坦恩的学习成绩极好,还获得了两个学期的出国交换奖学金。1837年4月26日,斯坦恩前往耶拿大学登记入学,主攻哲学。1838年冬季,他又继续回到基尔完成学业。1839年4月他以极优异的成绩通过法学国家考试。
大学毕业后,斯坦恩并没有直接开始学术生涯。他首先前往哥本哈根,以实习生的身份在政府部门工作。由于实习生的收入微薄,所以他开始在报刊撰写文章与书评,以赚取生活费用。1839年8月,以哲学思辨著称的《哈勒年刊》登载了他的第一篇书评。在哥本哈根政府部门实习的半年时间,行政工作的经验反而使他下定决心以学术工作为业。
1840年4月26日,斯坦恩向实习单位提出辞呈。同时抓紧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论文主题虽然是丹麦的民事诉讼程序,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似乎已经为他未来的学术生涯勾勒出轮廓,那就是精神与法律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作用。在基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习后,他向丹麦皇室申请奖学金,拟出国游学。1840年7月11日,丹麦皇室批准基尔大学向他颁发法学博士学位。6天之后,皇室也核准他为期2年的出国游学奖学金。
经过三年在柏林与巴黎的游学,1843年冬天,斯坦恩返回母校基尔大学开始学术研究及教学。同年他以法国地方自治基本法制为题,完成教授资格论文。他以兼任讲师的身份开设法国法制史以及德国国家法的课程。前者有3名学生选课,但是他们到了期中却纷纷退选,后者则有12名学生选课,以当时的法学院规模来看已属热门课,因为法学院的学生总数也不过80人左右。据考,他的课平均约有5到12位学生选修。当时的兼任讲师薪资是依选课人数而定,所以他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这一情况直至斯坦恩前往维也纳任教方有所改善。1855年1月,维也纳大学法学与国家学院进行三位被推荐人选的选聘,其中即有这一年40岁的斯坦恩。从此,他在维也纳开始了长达30年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购置了位于玛丽亚-特蕾西街9号的公寓。在维也纳大学,斯坦恩在夏季学期教《法哲学与财政学》,冬季学期教《国民经济学》以及《行政理论》。他著作颇丰,1856年出版了《国家学体系》的第二册《社会理论》;1858年,出版《国民经济学》教科书;1860年,出版《财政学》教科书;1865年,出版《行政权理论》。学术上傲人的成就为他带来了极高的荣誉:1868年8月14日斯坦恩获颁奥地利皇室三等铁十字勋章,同年11月5日奥地利皇帝授予其皇家骑士爵位。至此,斯坦恩终于以这个姓氏携家族及后代登堂于奥地利皇室的贵族阶层。
斯坦恩的东方读者
据张道义教授概括,斯坦恩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他整合了当时的社会理论、经济理论(含财政理论)以及行政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学说。他还提出,“人口统计与自然资源统计”应当作为国家学说的事实基础。即便在今日,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与此学术理念相应的是,斯坦恩呼吁理性社会改革,并支持以行政力量统合资源。他区分社会自由行政、社会急难行政以及社会发展行政三个领域,其中在社会发展行政中,提出社会保险制度。在其著作问世十一年后,与斯坦恩同年出生的俾斯麦开始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于1883年实施疾病保险、1884年实施意外保险、1889年实施退休保险。这一系列改革不仅仅在欧洲,即使在全世界,也是首度以国家力量系统推行的“社会发展行政”。尽管难以考证,俾斯麦推行的改革是否受益于斯坦恩,但有证可查的是,1872年7月27日,俾斯麦通过驻维也纳大使馆转交信函,以感谢斯坦恩赠予的著作与启发。
1890年9月23日,75岁的斯坦恩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小镇魏德临高。据载,葬礼极尽哀荣,除了维也纳大学以及奥地利官方的吊唁文件外,来自其他国家的代表,包括日本皇室都出席丧葬仪式。他死后遗留下相当丰富的著作,几乎能装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其影响之深远,在其去世百年后尤可见。1993年第1期的《日本研究》刊载了一篇名为《洛伦兹·斯坦恩的日本遗产》的文章,文中写道:“约有一百封斯坦恩一家的信件,以及三百多张名片,这些名片主要来自斯坦恩的日本访客和其子恩斯特在日本和中国期间见到的友人。这些信件往来是遗产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共包括近400封信件、便签和邀请函。”那个曾在丹麦边陲小镇苦读于军事学校、在基尔入学时尤在括弧中写明生父姓氏的少年,在16岁斩钉截铁说“我不要当军人,我要当一位教授”时,恐怕自己也难以想象,将与这个世界,与海洋另一端,有那样奇妙的际遇与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