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雄:淘书掘宝,书中总有新世界

2023-11-30丁云颜凤仪

现代苏州 2023年21期
关键词:正史汤显祖昆山

记者 丁云 颜凤仪

简雄近期以7 块钱的价格在网上买到一本《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史》。他现在都不逛书店了,反正书房里也不缺写书研究用的基本材料,但他仍要阅读新出的著述,只不过大数据时代,书都是自动送到“碗”里来的。

去书店淘书,以“用”为目的

出版过《大户人家》《士风乍起》《浮世的晚风》《浮世悲欢》等书籍的简雄记忆里,去书店里淘书是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当年弘文书店、新华书店、蓝色书店等店的“常客”,跟店员、老板都熟,时光荏苒,当年的店员已成领导,当年的年轻老板日渐沧桑。

以前淘书讲运气,也要有“闲钱”。中华书局的《中国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迄今大概出了200种,近现代的仍在陆续出版。简雄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收集这套书。20世纪90年代,他拿到一笔1000多块钱的稿费,那时是笔巨款,花了700多块钱从蓝色书店把前面的部分全搬了回去。“弘文书店的老费还帮我补了最初出版的几种,像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他直接从出版社库里帮我搞到了80年代出的版本,那书我现在还留着。”而《二十四史》是从新华书店拿下的。回忆那些大部头的书,从哪里、从谁手中买来,他记忆犹新。

现在他不需要去实体书店淘书,虽然大部分时候他还是在读纸质书,不用刻意淘,大数据的算法就会自动推荐,想要的书“手到擒来”。但古籍类的通过数字图书馆,及拷贝大量影印书电子版,“这个纸质版绝对是买不起的。”

简雄淘书、买书,不为收藏,而在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研究、阅读的主题越来越专注,他正陆陆续续把肯定不会再读的书送出去。“大部分送给了母校,有的送给了同事和朋友。”

早年,他因为写评论文章,要有知识储备,读书杂,多为泛读。再后来,他因对历史的爱好,专注于读明清史。因而多年来,他的藏书也在循环,主题也时有调整,书架经常搬动,比如为研究而聚集在书架上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商帮文化”等。

有段时间,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当时有《走向未来》《蓦然回首》等一批丛书,出自一大批后来成为学界中流砥柱的青年学者之手,书他至今留着,也受益匪浅,令他日后能与众不同地从社会文化史的视点切入,讨论传统文化、讨论明清史等。

孩子们现在citywalk,他建议要做做功课。一个破庙、一个破房子有什么看头?知道背后的故事,才会知道历史的厚重,知道历史的厚重还不够,要靠个人的才、学、识,从自己的角度再去解读,才会有意思。

大家都要去读点历史

他主张大家都去读点历史,因为“读了历史你就会知道,‘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读历史,是为掌握历史的方法。

他对明清的人和事很感兴趣,也研究了不少人物,方法就是大量阅读,“除了读正史,还要读大量的史料笔记,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才能写出好玩的故事。”读《二十四史》是基本,全套《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也必须有,因为“光读断代不读前后,也不行,历史总归有个延续。”

他最近看《长安三万里》,突然觉得唐诗好玩,就写了《唐诗里的苏州》《全唐诗里的苏州刺史群》,还准备写《〈全唐诗〉里的苏州诗人》,“苏州籍的诗人实际有好多,虽然人家早就在京城做官,不在苏州,但是也有好多在苏州一辈子,《全唐诗》里都有。”类似的前后代历史,要有了解。

笔记、别集类,中华书局的《史料笔记》是自学、搞研究的基本。学界公认,唐宋的笔记可以读完,明清的肯定读不完。依简雄看来,宋也读不完,因而到明清史料,阅读要“选准主题”,但史料多有多的好处:几种之间可以互相比对、互为印证。比如人物语焉不详的生卒年份。据说简雄写《浮世悲欢》时,翻遍70余种明清笔记,征引史料包含但远不限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明清)”“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等。

此外,就是通过始终阅读新出著述,掌握学界前沿研究,基本保持跟国内学界同步对话的水平。

以“用书”为目的的淘书、买书,更具针对性,更有意义

大部头的丛书,遇到喜欢就可以想办法收集,不喜欢可以挑着买。比如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他挑了《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为了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明代。而中华书局的那套《史料笔记》,他后来还是自己想办法把后一套的版本补齐了。

对于年轻读者,如果喜欢历史,他推荐《大家小书》丛书。写得通俗易懂,也不厚,5万多字一本,却是出自从民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家、权威之手,如谭其骧、吕思勉、朱自清、章太炎等人。“比如现在国学热,里面有章太炎的一本《国学概论》,把这个琢磨清楚就行了。我说到‘史分六家’,可以看章太炎研究刘知几的《史通》,里面实际就是刘知几的观点。”

历史的好玩,尽在笔记

笔记读多了,就能读出趣味。“中华书局的那一套就偏向正史,上海古籍的明清小品是好玩。”《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帝京景物略》《雪涛谐史》等,上海古籍2000年以后最近一批出了9种,“《板桥杂记》中华书局那套里也有,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里,因为他在京城做官,谈了官制之类,可以补正史的不足。”

简雄说他最近在研究明清的夜戏,“没有扩音器,演员唱堂会都靠吼,那是厉害。”“明朝没有专门的戏院,但到了清朝就船上演,坐船看。”“明朝没有专门的公演剧场,但是有了走江湖的公共剧团。李渔到苏州来,为此在百家巷住了好长时间。”类似这种内容,都在史料笔记里。

自媒体对内容的生产,及对传统文化等主题的关注,也让很多非专业的年轻人开始懵懂走进历史。简雄告诫年轻人做传统历史文化内容时,一定要比对,不能孤证。像苏州传下来的方志,时间多有错误,人倒确实是这些人。怎么比对?越早的越好,比如说唐的,最好看宋的,时间越靠近越好。研究历史,最重要是从第一源头读起。

“苏州的府志一脉相承,一般缺乏考订,有的是抄错,所以不能一拎出来就用。”“《吴郡志》上会把唐刺史的年代搞错,因为唐朝皇帝不像后来的皇帝,一辈子就用一个年号,他们喜欢换年号,元和、大和、太和,连着三个‘和’就能把人搞晕菜了。”即便正史上,也是会有错的。

历史,如果仅靠一个人的说法来佐证,太偏颇。简雄提及,昆山志有本《昆山新阳合志》,因昆山在雍正年间一分为昆山、新阳二县,到了乾隆年间又合起来。志里提到说,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昆山他同学徐应聘家里改的。“这是昆山县志上的孤证,但是一看那玩意儿就是假的,一个,它是清朝的志,第二,孤证编得太像了,说为什么最后取名《牡丹亭》,本来叫《还魂记》呢?因为徐家遍种牡丹,给了汤显祖灵感。”明代汤显祖和沈璟之间有戏曲论争,沈璟是吴江人,所以汤显祖来没来过苏州,都难说,更难说有没有来住到同学家改《牡丹亭》。汤显祖的多种年谱里,根本还提到来过苏州。但汤显祖在南京做官,他究竟有没有跑到苏州来玩,或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来苏州了,也未必。“只能说这个是孤证。类似《史料笔记》中的这种,也要谨慎。”好几种年代比较相近的笔记里都提到,可信度就高了。而这类故事,正史上是肯定不会写到的。

猜你喜欢

正史汤显祖昆山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让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