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以安徽为例

2023-11-30朱颖程光宏汪勇马潇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安徽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徽省产业链

文/朱颖 程光宏 汪勇 马潇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2020 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9 年的35.5%提高到40.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8.6%,同比增长45.3 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0 年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淮北以30.7%的增速领跑全省,合肥、芜湖、宣城战略性新兴企业数位居全省前三。新能源产业呈现高速发展,产值增速41.2%,居八大产业之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纵深发展,对全省贡献率达到35.7%。

2.集群式发展示范效应显著

安徽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机遇,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等优势,全力打造“产业地标”。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长、技术水平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合肥新站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2020 年全国新型显示产业园区第2。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集群,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新华三等企业超500 家,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布局,合肥市在“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中排名全国第4。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围绕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三大板块,加快构建相互融合、一体多元的产业链条,龙头企业铜陵有色连续2 年位列世界500 强,精达股份连续5 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

3.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凸显

安徽省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相继落地,形成较强的引领支撑作用,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总投资44 亿元的维信诺(合肥)G6 全柔AMOLED 生产线成功点亮,设计产能达3 万片/月。丰原集团年产10 万吨聚乳酸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实现聚乳酸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生产,打破国外龙头行业对高光学纯乳酸及丙交酯的技术垄断。合肥聚焦集成电路重点产业链,推动长鑫存储、合肥兆芯、晶合集成等代表性企业重点项目加快投产,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全市集聚全产业链企业253 家,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

4.高能级开放平台助力加速发展

安徽省注重强化开放引领力,利用安徽自贸试验区、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机遇,布局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0 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聚焦新基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达成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88 个、投资额2848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8.5%、59.6%。2020 年世界显示产业大会聚焦各方资源,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新型显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31 个重大项目、投资额达746.47 亿元。安徽自贸试验区发布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专项推动行动计划首批项目清单,共32 个项目、总投资705.75 亿元,涵盖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外部风险持续加剧导致产业高端突破难度加大

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及冷战思维复苏等因素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我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逐步扩展到科技、金融、投资、人才交流等领域,旨在限制我国技术和产业升级,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突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 年3 月初,我国已有341 家实体被美国列入实体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涉及半导体、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多个新兴行业,特别当前芯片对外依存度高、自给率低,芯片制造成为我国“卡脖子”短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性亟待提升,直接制约安徽省部分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导致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低位增长的背景下,部分地方为追求一定规模招商引资,产业规划不尽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与区位优势结合不够紧密。从企业数量来看,合肥、芜湖、宣城3 市合计占全省比重达到35.1%,而淮北的比重仅为2.4%。主导产业选择趋同,产业发展缺乏特色,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领域存在潜在趋同化风险,带来相关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影响资源有效配置,而且导致产能过剩隐忧。

3.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产业发展速度

当前,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环境不能完全适应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形势,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配合尚不完善。新兴领域发展变化快,行业规范滞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大数据行业缺乏高效、权威的数据生成、交易和管理等制度,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导致用户信息存在泄露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力度偏弱,配套的政策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侵权违法成本较低,相关产品、技术存在被仿风险。

三、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现状

1.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涉及智能硬件、教育、制造、家居、医疗、农业等众多领域,其中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网联汽车、类脑产业是全省优势重点产业。安徽省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较为薄弱,目前只涉及智能穿戴、车载音视频芯片,缺乏对GPU、ASIC、FPGA 等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技术研究。智能语音是安徽省最具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智能语音领军企业的科大讯飞,虽然在语音合成、语义理解、机器阅读、认知智能技术等方面优势显著,但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畅销产品少。安徽省在工业机器人生产集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总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高。类脑实验室成功研发了从底层到高层的多种视觉信息处理新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电力、交通等领域。

安徽省拥有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埃夫特、巨一自动化、朗坤物联网、清新互联、欣奕华、海康威视数字、赛为智能、科大国创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已引入BAT 创新中心、华为研究院、金山智能写作、百度教育、神州泰岳、海康威视、寒武纪、思必驰、四维图新、北科天绘、推想科技、云知声等12家人工智能重点机构落户安徽。除了科大讯飞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全省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行业影响力有待提升。2020 年,“中国声谷”内的企业数量达1024 家、产值1060 亿元,但一半企业收入在2000 万元以下。机器翻译、智慧教育等产业呈现点状发展,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优势领域依赖个别企业,尚未形成上下游联动的良好氛围。类脑、国产计算机、智能写作尚处于布局或产业化初期,产业影响力有待进一提升。龙头企业数量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尚未形成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2.集成电路产业

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数达到470 多家,在建、签约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 亿元,基本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初步构建了以合肥为核心、沿长江相关市协力发展的“一核一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全省集成电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6.6 亿元,全产业链(含设计、材料及装备)营收规模约470 亿元。

安徽省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及材料等产业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73 家,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 个,富乐德、汇成股份、恒烁半导体、晶合集成、耐科装备、龙迅股份等IPO 过会及已上市企业达到11 家,全省12 英寸晶圆制造产能达到20 万片/月。长鑫存储成为中国大陆地区DRAM 存储器IDM 制造领域唯一自主企业。晶合集成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跻身国内12 英寸晶圆代工企业第3 位、全球第9位。安徽师范大学等10 余所省属高校相继设立集成电路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微电子示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微电子示范学院、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

3.新材料产业

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初具规模、产业特色逐步显现、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放大。但同沿海较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省新材料产业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明显滞后、创新效率低下,产品质量、种类、规格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高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应用难、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所致。截至2020 年底,全省共拥有26 个新材料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四;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362 家,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的26.8%。2020 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79%,占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26%,在全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最高。该产业龙头企业如表1 所示。

表1 新材料产业领域代表企业

4.新型显示产业

安徽省新型显示产业是国内显示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区,已形成以合肥为核心,辐射带动芜湖、蚌埠、滁州、安庆、黄山、阜阳、池州等地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布局,正朝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目标迈进。2018 年,全省新型显示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 亿元;2019 年,显示器件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3%、产值增长32.9%。合肥是全球唯一拥有3 条高世代线的城市;京东方显示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四分之一,位居全球第一;玻璃基板、相关智能装备、光学材料国内领先,OLED 蒸镀、离子注入机步入国产化。

上游关键材料及零部件配套逐渐完善。彩虹、康宁、东旭光电、信义玻璃、蚌埠玻璃院、凯盛科技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玻璃基板企业产能全国领先。合肥乐凯是同时具备光学级聚酯薄膜及功能膜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复合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福尼克斯、爱发科株式会社、清溢光电纷纷落户安徽,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液晶面板及半导体关键零配件的配套能力;合肥三利谱成为国产偏光片的重要供应合作方;合肥江丰电子、芜湖映日科技在溅射靶材领域占有一定地位;景智电子、国显科技液晶显示器模组、背光模块等相关零配件的生产基地填补省内空白。

中游面板产线规模全国领先。安徽已建成TFT-LCD 6 代线、8.5 代线、10 代线以及1 条有机发光EL 试验线,正在建1 条柔性AMOLED 6 代线、1 条TFT-LCD 8.6 代线和1 条硅基OLED 微显示器件生产线,基本形成以TFT-LCD 为主,OLED 加速发展,Mini/Micro LED、微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领域全覆盖的局面。

下游终端产品丰富。安徽新型显示产业下游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在技术和客户方面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拥有联宝科技、长虹实业、康佳、惠科金扬、华米科技、中兴科技、辉灿电子、欣奕华等一大批业内知名企业,形成了手机、电脑、电视、车载显示器、大屏显示器以及其他终端设备全覆盖。

5.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安徽聚力“双招双引”,培育打造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和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形成以合肥、滁州“双极”为引领,蚌埠、阜阳、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光伏产业新格局。

2022 年,全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4.3%;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954.9 亿元,同比增长118.9%;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超过28 GW、66 GW,均创历史新高;光伏逆变器全年出货量超80 GW,位居全球前列。

安徽省已集聚阳光电源、隆基、晶科、通威、晶澳等十余家电池、组件、逆变器环节龙头企业。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已达到7 家,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占全行业比重超75%,营业收入增幅超过80%,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牵引带动作用凸显。

四、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龙头牵引,集群发展

坚持“培优育强”与“双招双引”相结合,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贯通,打造产业良性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实施骨干企业领航工程

把培育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一是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省市协同,梯次培育,聚力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二是引导行业加快数字赋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打造一批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持续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提质、降本、增效。

3.优化企业帮扶机制

落实“一改两为”,加强政策宣讲与辅导,让工作更有温度、更搭准企业脉搏、更能得到企业支持,不断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各类企业清单和问诊服务机制,持续跟踪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着力解决一批企业“等米下锅”“盼水浇苗”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实际发展困难。

4.培育“专精特新”打造行业标杆

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仪器仪表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支持,树立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单打冠军企业。

5.聚焦产业链短板招大引强

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企业,组织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招商合作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和落地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组织省内有需求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市场开拓、技术合作、设备采购、参展参会等国际经贸活动。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安徽省产业链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