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比兴特征管窥

2023-11-30黄丹麾

书画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比兴

黄丹麾

关键词:比兴;人物品藻;书肇于自然;迁想妙得;妙悟自然

比兴是比喻和起興的连称,就是将不同性质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成比喻结构以便发生想象上的联系,或是以某物兴起另一不同之物,也是依托于想象。同样是借助联想,在前者,比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在后者,另一物仅是通过联想被忆念或两物一先一后出现。比兴看似随意,实则在古代是遵循着一整套规则而运作的[1]1。从大类上看,比兴都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比照,即类比关系。比兴较早见于《尚书》《周易》中,东汉大儒郑玄在注《周礼·春官·大师》时云:“比,见今之失……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取善事以喻劝之。”[2]同注中又引东汉郑司农郑众语:“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1]185

较早将“比兴”引入美学领域的是孔子。《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这就是著名的“山水比德”思想。《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此处,“比德”思想又从山水推至松柏。《论语·阳货》中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表明,孔子较早地将比兴美学引入诗歌领域。此处所谓的“兴”,即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情志,使读者内心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4]。

至东汉,人物品藻兴起,东汉的人物品藻是政治学的人物品藻。汉代统治阶级在选拔人才做官时,要由地方对候选人进行考察,主要方法是考察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确定人才的类型[5]。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理论著作。

魏晋时代,变政治学的人物品藻为审美的人物品藻。晋代的人物品藻主要是指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6]。《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不仅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是审美的。我们看一下《世说新语》中对人物品藻的一些实例:“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崩。’”[7]108“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7]110

南朝梁庾肩吾在《书品》中品评汉至齐梁能真草书者123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品等[8]83。《书品》在书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以“比德说”和“人物品藻”为核心的比兴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

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篆势》以比喻的手法揭示篆书之美:“或象龟文,或比龙鳞……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若鸿鹄群游……”[8]5-6蔡邕认为,六篆有的类似龟的图案,有的宛如龙鳞;下垂的笔画如黍谷之穗;字的结体似虫蛇错落缠绕;书体的连贯犹如众多翱翔的鸿鹄。他在《笔论》中曰:“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8]8他认为,作书之法若虫食林木之叶那样具有粗细、深浅、曲折、虚实、隐显等丰富而变化微妙的点画效果,若长柄的戈和尖锐的剑一般具有无穷的力量和气势,如力量很大的弓和坚强的箭一样力透纸背,像水火那样阴阳和谐,似腾云驾雾般迅疾行笔,俨然日月的光芒一样交相辉映,光彩照人。

《书苑菁华》中记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用笔法”:“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如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8]12-13钟繇书法的点如山之颠毁垮陷,钩似迅猛雨势,笔势往来牵带所出现的纤细痕迹宛如毫毛和发丝,笔势轻盈如淡云薄雾,运笔如鸣叫的雄凤游于浩瀚银河,回锋像美女进入花海之中观赏、徜徉。

西晋书法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云:“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郁若霄雾朝升……漂若清风厉水……”[8]15-16成公绥认为,隶书灿烂若高挂于天河的日月星辰般明亮,文采华丽仿佛丝织品一样精美鲜艳;或像盘曲游动的虬龙,蜿蜒飞举;或如凶猛之鸟紧缩身体、压抑怒气,即将出击;或像良马奔腾,驰骋于征途;隆盛似像朝升之游动霄雾;漂游若清风吹过水面……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比较早地在书法赏析中运用了品评之法。这是一种自我的书法品论,即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中,总结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他在《书论》中曰:“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8]41王羲之主张以“意”论书,强调书要有“意”,他以“虫食木叶”“水中科斗”“壮士佩剑”“妇女纤丽”为喻,形象地指出“意”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意”就是指书法的笔意、气韵和风格,它与魏晋玄学、美学一再强调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中的“意”一脉相承。(图1)

南朝梁书法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而举体沓拖……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丛悴不能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殷钧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袁松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孟光禄书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8]73-74《古今书评》是奉梁武帝之诏而撰,所评书家上起秦代李斯,下至梁朝诸家,总共25人。这些书家不分等第,在每位书家名下品题三两语,用自然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比喻、描述书家,开创了一种新的书评形式。

南朝梁庾肩吾的《书品》,以及南朝齐梁谢赫的《古画品录》、南朝梁钟嵘的《诗品》等,构建起书法美学中的“品评”范式,对后世书法批评影响甚深。庾肩吾在《书品》中云:“仁义起于麒麟,威形发于龙虎。云气时飘五色,仙人还作两童。龟若浮溪,蛇如赴穴……波回堕镜之鸾,楷顾雕陵之鹊。”[8]83-84这就是说,麒麟篆源于仁义之兽麒麟,龙虎篆的威形发于龙虎,云书起源于天空中的五色祥云,仙人篆来自两个仙童,龟篆像浮动的溪流,蛇草书似赴穴之蛇,回鸾篆似飞舞回翔的鸾鸟,雕陵之鸟书宛如回头之鹊。

唐代书法家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逸少)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元常正隶如郊庙既陈,俎豆斯在;又比……秋山嵯峨。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也,犹夫雾縠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子敬草书……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或翻涛簸岳。”[8]146李嗣真的《书后品》是庾肩吾之后的又一部书法品评著作。全书以比兴的手法评述了秦至初唐的81位书家,按十品分十个等级加以评述。

五代南唐君主李煜在《书述》中曰:“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全虏;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朱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8]283李煜先以从军作战讲解书法的风格,再以夏云奇峰形容书法之势,最后指出人老书法也就老到了,正如诸葛亮统率军队、朱睿迎敌,毫素相配,笔无全锋。

元代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中云:“逸少至学钟书……犹楚音变夏,不能无楚……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犹画龙也。”[8]27郑杓、刘有定在此认为,逸少(王羲之)在学习钟繇的书法时,犹如楚音变夏音,不能毫无楚音之痕迹;学习子敬(王献之)的书法好像画虎;学习元常(钟繇)的书法犹如画龙。

明代解缙在《书学详说》中曰:“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鱼鬣鸟翅,花须蝶芒,油然粲然……如美石之韫良玉……如鱼鸟之有龙、凤以为之主……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详视而默记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8]59,61解缙论书主旨强调“工夫”,所谓“工夫”表现在学有师承和尽其格法两方面。他认为“工夫精熟,久乃自然”,所以他在《书学详说》中以“如见佳丽”“远行客过故乡”“抚剑操戈”“万骑驰之”,以及自然风物乃至72位弟子学习孔子为喻,阐述书法的笔法与章法之美。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曰:“其要在执笔: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小指如鹅之两掌拨水者……大令亦云飞鸟以爪画地;此最善状指势已……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仰画为策者,如以策策马……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右军为字势雄强,又取象于龙威虎震,快马如阵……”[8]226,229,233-234

包世臣在此指出,书法的要义在于执笔:食指应像鹅头那样昂扬弯曲,小指要如鹅的两掌拨水一样;钩为趯,如人以脚跳跃;仰画似以鞭策马;短撇像鸟之啄物,锐利而迅速……

由以上诸位书法大家的论述可以得知,书法受比兴美学的影响其实大多来源于对自然的比拟,蔡邕在《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孙过庭在《书谱》(图2)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等书论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比兴”思想之所以影响了古代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恰恰是因为以“托事于物”来“假以明志”。“比兴”作为一种艺术范式,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的独特价值观念体系。这种美学原则使中国书法的创作与品评始终与人的品德、情操、精神紧密相连,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共生与互补,走向了“主客一体”“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当代书法家的思维模式,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的宝贵艺术遗产。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如何发扬光大传统遗产,并使之向现当代转型,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新型书法艺术,是一个亟须解决的文化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艺术使命。

参考文献

[1]张节末. 比兴美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孙诒让. 周礼正义:第七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1842-1843.

[3]鄧乔彬. 中国绘画思想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57.

[4]张曼华. 中国画论史[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6.

[5]凌继尧. 中国艺术批评史[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112.

[6]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4-95.

[7]刘义庆. 世说新语[M]. 朱孟娟,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8]潘运告. 中国历代书论选:上[G].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比兴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电影《阿诗玛》“背后”的故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比兴、咏物辨说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王禹偁“白体诗”的艺术表现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