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3-11-30何欣颖
何欣颖
(五邑大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展的背景是“两个大变局”,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推动思想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现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正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层面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一体化”)面临许多困境。
1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地方高校应发挥的独特优势
石书臣认为,纵向一体化应体现整体规划性和上下贯通衔接,同时呈现不同学段的特点,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开设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从思政课课程资源的角度讲,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横向的一体化[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系统性思维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格局,在横向上相互协调发展,从纵向看则联通彼此。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1.1 组织优势
各学段教师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打造和建设小学、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是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组织优势牵头设立“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为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效且稳定的交流平台。
1.2 教师资源优势
第一,高校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充沛的师资,能够牵头带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第二,高校能够通过开展理论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建设理论的理解。第三,高校具有理论研究的优势,高校教师可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申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课题,以带动本区域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
1.3 教学资源优势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大学、中学和小学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一样,应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所区别。即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同时也能够看到各学段的重点之间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清晰的逻辑关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学生学习的重点。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牵头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教学资源库,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重点组建教学资源库,推动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
2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中地方高校面临的实践困境
2.1 认知困境
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的认识还有待提升。曾玉梅指出,思政课系统性建设的衔接性要求处于不同学段的教师既各有侧重,又不孤军奋战,应做到互通互融、有效衔接[4]。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但在每一学段又有不同侧重,小学阶段侧重于启蒙教育,初中阶段侧重于情感的引导,高中阶段侧重于政治素养的培育,而大学阶段则应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笔者通过对广东省A 市包含大学、高中、初中、中职、小学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49.69%的思政课教师对此是有所了解的,而听说过和不了解的占50.31%。总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虽对“一体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体化”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2.2 纵向联通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纵向联结通路仍需打通。要打通各学段思想政治课的纵向联通离不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相互交流。徐秦法、黄冰凤指出,要以“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三个协同来提升各学段教师的衔接意识,突破各学段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固有的壁垒[5]。打通纵向联结通路是“一体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调查中,“没有参加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的教研活动”的教师占15.45%;“参加过1~4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教研活动”的教师占59.08%;“参加10 次以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教研活动”的思政课教师占10.23%。由此可见,参加调查的思政课教师基本都参加过“一体化”相关的教研活动,但是次数较少。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之间需要增加交流频次,“一体化”的纵向联结通路仍需打通。
2.3 师资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仍需充实。思政课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而教师则是发展进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当前,各大中小学总体上配备了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但在思政课教师的结构上仍存在师资发展难题。在数量上,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基本符合教育部要求,但其中专职教师数量仍待提升。在质量上,思政课教师总体质量较好,但其中思政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仍需提升。在访谈中,参与调查的教师特别是小学、初中学段的教师反映在小学、初中阶段授课的思政课教师多为其他科任教师兼任。这也导致了其他问题,一是思政课的课时不能完全保证。二是兼职思政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相比专职思政课教师,兼职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教学和教研上都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兼职思政课教师还需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行政任务,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入研究。
3 地方高校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策略
3.1 发挥组织优势,成立区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牵头成立区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研究中心,改变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在调查中,有16.08%的调查者表示所在地区有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17.1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有区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37.37%的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地区有校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有16.28%的受访教师表示其所在地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研、交流平台是名师工作室。另外,跨学段的教学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在调查中,有31.94%的受访教师表示目前参加的跨学段思政课教学、教研活动的交流频率是每周一次,每月参加一次的占21.09%,每年参加一次的占15.87%。可见跨学段的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在逐渐增多。此外,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在调查中,有72.86%的受访教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非常有必要,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可发挥其组织优势,通过科研项目支持牵头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依托研究中心畅通各学段教师交流沟通的渠道,通过研究中心组织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推动“一体化”建设发展。
3.2 发挥优质师资的优势,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教学、教研交流与科研合作
组织开展“一体化”建设相关理论学习培训,开展常态化的跨学段思政课教研交流。在调查中,受访教师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难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相关培训缺位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衔接难度大这三项是大多数教师认为的主要困难,分别有63.67%、51.15%和53.86%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此三项。首先,高校在“一体化”研究方面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特别是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高校可充分发挥其师资优势,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和教育培训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习平台。其次,以研究中心为交流平台,组织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参加跨学段集体备课会、跨学段听课评课和跨学段联合教研活动等。跨学段的思政课教研活动可帮助不同学段的教师了解除自己所任教学段外其他学段思政课具体的教学安排,对于教师在实践中贯彻“一体化”的理念非常必要。在跨学段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可就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相互交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身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更好地形成自觉的“一体化”意识,把“一体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最后,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在课题研究上开展“一体化”相关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科研优势,跨学段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申报课题。
3.3 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地方高校一般设有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可联合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地方高校可组织开发涵盖大中小学的思政示范课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参考。其次,地方文化是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融入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把思政课讲深、讲实。其中,地方高校还可依托科研或者举办教学比赛,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发融合地方文化的思政示范课程。最后,线上教学资源库同样也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和评课活动。线下教学观摩和评课活动在活动时间上要求较高,在调查中有70.35%的受访教师认为建设网络平台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能够提高教学观摩活动和评课活动的效率,可作为思政课教师日常学习进修的重要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