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探究
2023-11-30薛明
薛 明
(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 扬州 225300)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大学生完善人格和实现远大理想的阶梯,也是他们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研究生学业期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退学、精神疾病、自杀等极端事例时有报道,尽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仍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导师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色教育模式。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业期间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通常伴随学生经历了其研究生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或问题,能及时关注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在强调研究生加强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还相对较小。
1 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甚微的主要原因
1.1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多样性
研究生顺利完成本科教育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少数研究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我国多所大学将《90 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卡特尔16 种人格》(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16PF)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等测试作为心理健康检测工具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都经历了巨大的压力并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且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呈多样化趋势。这些压力来源主要有:学业压力(考试和课题)、人际关系(师生以及学生关系)、经济压力(生活)、情感方面(友情和爱情)和就业压力(深造和就业)等[1-2]。近几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农科院校研究生被限制出行无法到试验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造成的毕业压力;研究生毕业出国深造困难导致就业压力剧增;医学研究生面对生死以及医生这个社会职业的巨大心理压力等。这些压力导致研究生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引发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3-4]。
1.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蔽性
随着研究生班级和寝室的概念逐渐弱化、繁重的学业以及参与业余活动的频率降低,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需要独自完成学业和课题,当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倾向于进行自我疏导,而自己排解问题时也会因为角度单一出现“钻牛角尖”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自身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研究生自我隐私保护意识增强,他们不愿意通过向朋友或者父母倾诉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而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人数更少;此外,一些研究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相对比较内向和叛逆,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相对比较隐蔽。当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出来时,已造成严重后果。
1.3 导师处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欠缺
目前,高等院校里大多数专业招聘教师时主要考虑了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成果等因素。所谓术业有专攻,绝大多数教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不透彻,处理方式还有待提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学专业知识欠缺。尽管参加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教师都集中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但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基本没有心理辅导谈话技能、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第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研究生导师多注重学生的学术科研培养,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中的困难关注较少,多数情况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后,才被导师所知;第三,与学生家长和心理辅导机构合作的意识不强。目前多数导师不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后基本都是直接上报院系或学校处理[5]。
2 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内容和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其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学识水平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因此,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 控制导师遴选和聘用质量,提高惩罚力度和犯罪成本
研究生导师在学历、科研成果方面的实力毋庸置疑。但高校教师压迫和威胁研究生的事件也时有报道,这些案例都说明高校教师中有一部分导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因此,学校在遴选和聘用新的导师时,也要审核导师的人格品行、道德水准和心理健康水平。对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也需要进行思想道德素质考核,任何因人品、道德等问题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都应被吊销教师资格证和上报教育局并永不录用,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刑事处罚,通过提高惩罚力度和犯罪成本达到优化导师质量的目的。
2.2 加强导师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其指导水平
学校和社会不能寄希望于所有导师都能成长成为心理学家,但也应该加强导师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让导师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考核,通过综合评估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生本体(研究生参与对自己的导师心理教育指导水平的考核)的考评结果,完善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制,进一步提升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从导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导师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实现自我提高。
2.3 研究生导师应以身作则,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
导师的言行举止会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导师在教学、科研和做人方面的行为对研究生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学者风范,不要将私人情感带入研究生教育中,积极反思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在师生关系中树立一定的权威性,也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锤炼自身高尚的道德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导师[6]。
2.4 研究生导师应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保障,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研究生与导师在多年的师生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分歧。这些分歧往往是因为沟通不顺畅造成的,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导师应与研究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研究生可以随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通过倾听研究生的困惑,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另外,导师应该鼓励研究生主动分享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决疑虑,防止问题逐渐积累。
2.5 研究生导师应对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每位研究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背景、能力、兴趣和需求都不同,导师需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研究生学业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研究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适的学习研究计划和职业规划,同时给研究生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指导和建议,使研究生感到有目标和方向。
导师对研究生教育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应在突出学生特点的同时,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中学习和成长。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糟糕的实验数据时,他们自身的挫败感已经很强烈,导师的批评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尤其对比较敏感的学生,他们往往性格内向、承受能力差,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群体。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多采用“鼓励式”教育,鼓励研究生建立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点、积极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
2.6 完善以学校为基础,导师为中心,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基本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估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常见方法是通过SCL-90、SDS、16PF 和UPI 等形式的问卷测试,而这种评估方式通常较难发挥显著性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多以研究生为主体,依赖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达到增强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通常比较敏感,沟通能力、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的能力较弱,因此对心理健康程度不佳的学生应该在保护他们隐私的前提下汇集多方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
为了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以学校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估,还应该加入心理访谈和个人主观体验等进一步完善评估结果,同时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导师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情况。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导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他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导师也要及时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导师要及时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机构的帮助,促进学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并根据心理教育教师或机构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而当发现学生有暴躁、抑郁等精神类疾病或有自杀倾向时,应及时与学校、家长和心理教育机构汇报和沟通,将学生送往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形成以学校为基础,导师为中心,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 结语
导师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研究生健康发展的保证。笔者从研究生导师的角度,对目前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较小的原因进行剖析,为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应控制高等教育体系中导师遴选和聘用的质量;其次,加强导师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培训;同时导师也应以身作则,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最后,完善以学校为基础,导师为中心,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稳健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