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和实践
2023-11-30赵啦啦刘新华邹筱瑜
赵啦啦,刘新华,邹筱瑜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全球科技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
高校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主阵地。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通过讲授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德国政府秉承了洪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关于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内容中均明确提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为“大创项目”)[3]。实施该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国内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革新传统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目的[4-5]。
文章探索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以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为载体,研究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方法,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培养途径,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大创项目一般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不同层次,同时又包含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大创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接触科研工作的开端,已发展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1.1 大创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项目宣传和申报方面:项目申报和参与人数不理想,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创项目的宣传,使学生错失良机。部分高校对大创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正规的指导与培训,使得学生对项目申报工作不了解而导致大创项目未能获批。
课题选择方面:部分大创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关研究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脱节,选题难度过大,导致项目实施困难。
团队组建方面:有些学生仅凭一时好奇,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主观能动性不够,无法认真查阅和学习文献资料,不能持之以恒完成项目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由散漫,依赖同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失去大创项目的真正意义。此外,部分学生存在个人主义思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认同感,不懂得互相协作和帮助。
指导教师与项目管理方面:部分教师轻视大创项目指导工作,未考虑到学生学习和认知能力方面的限制,对仿真、实验以及项目撰写工作指导不足,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难题。在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难以规范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工作。此外,还存在指导教师的经费不足、缺乏合适的科研管理制度、项目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等难题,影响大创项目的进展[6]。
1.2 学生主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为[7]: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生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理解,不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参与大创项目得不偿失,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高校中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校沉迷上网或厌学逃课,丢失了学习和科研兴趣,缺乏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此外,部分学生功利性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盲目参与大创项目,缺乏合理的研究规划,不能坚持原有的研究方案,在遇到项目难题和挫折时,容易退缩和放弃。
1.3 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单一枯燥,学生被动学习,课程参与度低,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开设有关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双创”潜能,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成果[8]。因此,高校亟须完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评价体系。
2 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本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阐明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分析学生的专业培养特点和专业课程难点,根据不同级别大创项目的要求,解析学生申报和完成相应的大创项目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分级申报和分类培养的大创项目管理机制,基于大创项目成员的任务分工及兴趣特长的因材施教项目执行机制,提高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实效性。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研究基于大创项目的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导向型学习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
第二,研究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性培养策略。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导师团队,结合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提出因材施教或定制化的大创项目命题策略,建立大创项目的学生团队遴选制度和传帮带式的学生能力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持续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科创活动机制,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培养策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体系,以及具有传帮带特色的创新骨干学生创新能力培训体系。健全大创项目的各项机制,为学生搭建稳定的创新平台,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建立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研究思路
通过分析大创项目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机制以及持续性的培养策略,形成以大创项目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传授理论知识转化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完善大创项目的培育机制,健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项目命题策略,针对不同级别大创项目的知识储备和结题要求,从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招募感兴趣的同学,组队完成项目申报并定期汇报讨论,持续培育高质量的大创项目。完善大创项目管理机制和学生团队遴选制度,强化导师的作用。通过建立优秀的导师团队,做好大创项目中的专业知识指导与技能培训,将科研技能及创新思维传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大创项目的孵化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学生在大创项目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大创项目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奖惩制度,对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团队进行奖励,同时表彰参与大创项目并取得优秀成果的指导教师,充分调动优秀教师指导大创项目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健全大创项目的培育机制、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实现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培养方案。
3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施案例
在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以大创项目为抓手,深入研究和探索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将研究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指导2019 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异团队优化了目前已有的交叉筛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交叉筛模型机整体结构设计、交叉筛三维建模、交叉筛关键筛轴部件模态分析等研究,发表了2 篇相关学术论文,顺利完成了国家级大创项目1 项,为高湿黏细粒煤干法深度筛分设备的后续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综合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项目组还指导2021 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本科生王书宇团队新获得立项了1 项省级大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
4 总结
文章分析了大创项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了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形成以大创项目为牵引、以培养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结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完善大创项目的各项机制,实现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