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矿业类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3-11-30赵同彬刘延平
王 昆,赵同彬,刘延平
(1.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 青岛 266590)
具备国际化能力的矿业类高层次人才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高质量开发,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技术对接的重要智力载体,是提升国家对外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宣传资源开发理念、促进矿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1]。2016 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通过教育合作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具备国际化能力的技术人才、科技人才、项目人才广泛短缺。有学者认为,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社会影响力、社会声誉,可胜任政策、项目、金融、商贸等方面合作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国际组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融入整个社会肌体,才能达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内容[2]。从长远来看,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跨文化领导力等国际胜任力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矿业工程学科作为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70 余年传承积淀的优势特色学科,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与环境(矿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立足青岛“上合组织经贸示范区”需求,肩负着“‘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矿业领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艰巨使命。当前,熟悉海外矿业市场、具备国际事务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矿业类高层次人才严重紧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案例,剖析当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矿业类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路径与有效举措,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矿业合作开发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并为化解其他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短缺难题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 矿业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1 复合型人才短缺
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多语种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力支撑。当前矿业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较少涉及国际合作规则、国际经济贸易、矿业国际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研究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视野提升等国际化培养目标的支撑性较差。并且,研究生缺乏参与国际矿业项目、国际组织实习实践的机会,导致日后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时缺乏经验。此外,当前研究生考核导向以专业学术成果为主,欠缺综合能力培养考评指标,以发表论文、授权专利、科研奖励等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不利于培养适应复杂多变矿业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1.2 外语沟通能力不足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保障。截至2023年6 月,我国已经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三十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 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沿线国家官方语言超过40 种[3],掌握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非通用语言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当前矿业类研究生招生考试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外语语种以英语为主,极少量俄语、日语为辅,例如我校2023 年矿业类研究生招生录取的125 人中,外语语种英语122 人、日语2 人、俄语1 人。同时,矿业工程涉及复杂的专业术语,对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至关重要,而国际化双语专业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是外语沟通的关键要素,受传统教学方法、生源基础和学习环境的影响,部分矿业类研究生外语表达能力相对欠缺,甚至出现“哑巴外语”的现象。
1.3 国际视野较差
2020 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研究生与教师赴境外交流受限,来华留学生数量缩减、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减少,导致研究生国际合作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培养受到影响。并且,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被取消、延期或转为线上举办,与同行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变少,国际前沿学术资源难以顺利获取。与此同时,国内研究生与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授课安排均不同,不符合趋同化管理导向,亦限制了国内外学生的交流。
2 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路径与举措
2.1 培养方案革新
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经充分调研修订2021 版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考核机制等方面全面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导向。首先,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坚持把维护国家立场、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价值关怀的培养。其次,优化设置“跨文化交际”等文化美育类网络课程,增设“法治与生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经济学通论”等社会文化类跨学科公选课程,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同时,以“学术英语”“矿业工程专业英语”“第二外国语”为驱动,切实加强研究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以满足跨语言学术研究、多元化语言学习与国际交流的需求。2022 年引进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矿业类知名院校的线上课程,为首批参与的54 名研究生提供了与海外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研讨的机会。在考核体系改革方面,注重研究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和领导力的培养导向,以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参与次数等量化考核引导研究生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2 外语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留学生趋同化授课与管理,疏通国内研究生与本学科十余名来自俄罗斯、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家的国际研究生交流互通渠道,以论文开题、中期与答辩、学术沙龙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全英文学习的真实情境。注重专业外语的学习与应用,包括专业术语、商务外语、外语写作等,创造参与专业领域工程难题和技术研讨会议的跨语言交流情景,例如国际合作课题研讨、海外专家讲座、短期海外访学项目等,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跨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另外,加强外语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的能力训练,设置信息检索类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数据库、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甄别的能力。此外,以全英文专业课、双语课程、海外引进课程为示范引领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设计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跨语言表达场景。采用灵活性课程考核方式,例如结课论文、专题汇报等,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学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
2.3 师资国际化水准提升
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访问学者及海外研修等项目,创造与国际同行合作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国际化水准。同时,引进外籍专家、海外经历教师,以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机会和全球化视角。积极推动学校、学院与俄罗斯、蒙古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知名学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科近些年与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中蒙矿产资源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莫洛图沃大学合作成立“中斯稀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国际实验室”,吸引国际专家学者到校开展教学、指导和研究,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开设针对研究生导师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提升、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国际化课程设计等方面。
2.4 国际合作交流深化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院校试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着力合作设立专业课、科研合作、线上交流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学习和发展机会。通过奖学金、交换项目等方式推动研究生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短期访学项目,增加其参与科研合作和实践实训机会,促进文化互通和理解。与此同时,尝试与“一带一路”中资矿企深化合作关系,创造研究生亲身体验国际矿业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宝贵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其国际化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矿业类国际协会和学术组织,参加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学术竞赛等活动,增强院校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2.5 国际组织实习机会
根据矿业工程专业领域与主要研究方向,学科致力于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并寻求与其开展实习计划或合作项目的机会,涉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社区和谐发展等国际重要议题。实习过程发挥专业特长,与国际组织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深入了解国际组织在矿业合作领域的重要作用,增进对国际组织在环保、安全、社区政策和国际事务合作运行机制方面的洞察力与胜任力。同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实习生切实合作,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提高应对全球挑战和合作的胜任力,并且有助于提高我校矿业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在国际矿业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高层次人才短缺为“一带一路”沿线矿业合作开发带来诸多困难,阻碍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经济合作项目的推进进程。本文以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为案例,剖析了当前矿业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对应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路径与举措。结论如下:
①因课程体系设置、国际交流少、考核导向等原因,当前矿业类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复合型人才短缺、外语沟通能力不足、国际视野差的问题。
②学科尝试从培养方案革新、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师资国际化水准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深化、提供国际组织实习机会等方面开展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效果。
③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合作国际化能力的矿业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在国际矿业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