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析
2023-11-29朱妍高素玲梁素芳
朱妍 高素玲 梁素芳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阵地,发挥着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创新有特色的思政教学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力量,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和学以致用,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通过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创新课程思政的意义,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 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中,在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规划不够全面系统、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导致在具体方案实施时缺乏明晰的方向,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沟通联系机制不健全,没有把学校相关部门真正组织调动起来,难以实现学校全成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同时,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从思想上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没做好应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新变化和新要求的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二) 教学方法单一
当下,传统思政教学的开展往往以传统模式为主,实践活动机会较少,通常以完成课程任务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方式多是照本宣科,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明确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侧重以直接评判和说教为主。看起来这种思政教育方式直接明了,教学效率高,但实际教育效果却不够理想,很难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1]。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模式尚缺乏新意和特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发挥课程思政的促进作用[2]。另外,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力和适应度还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在促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任务上没有发挥出更积极有效的作用,需进一步加以改进。
(三) 与其他课程融合度不够
部分教师存在学术科研能力低、年龄结构大、知识经验老化、教学热情减退等问题,导致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脱节,还不能灵活运用课程思政的相关教育方法,难以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综合能力的培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目标有机融合到具体学科教学中,导致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难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甚至还有少数教师仍持有“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专业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3]。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自身综合修养的不足,加上思政融入课堂技巧的欠缺,导致不能很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相结合,存在思政元素渗透痕迹明显,容易让学生诟病说教韵味太浓厚,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排斥情绪。
(四)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周详的顶层设计。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没有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相结合。通常,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基本沿用了期中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来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思政的教学效果难以衡量,难以发挥评价体系“指挥棒”作用。总之,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还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很难体现出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课程思政体系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优势,快速高效地搜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补充完善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格局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将思政教学与抖音、微博等平台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剖析社会现象和案例,使学生能针对不同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见解的时代新人,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为吸引力满满的思想论坛。
(二) 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由于习惯的养成具有时限性,错过将无法弥补,因此,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阶段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承知识文化的重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创新思维。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如,追星、网游、摆烂、躺平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然而传统思政教育侧重以说服教育为主,并以说教的形式进行传递,以期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育人实效,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新融合,让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心智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相匹配,让思政体系成为思想理论宣传阵地,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目标,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
(三) 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高职院校在“大思政”观念下,实现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实现在校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大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多方面的才能去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創新的路径与方法
(一) 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是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政要体现“大思政”育人格局观,从顶层设计上把好方向,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有机融合,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培养立德树人意识,确保在思想上将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统筹好校内外资源,使多方资源有机融合,确保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人才培养实效,要在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措施、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例如,在“大思政”协同机制顶层设计上,应充分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构建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工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统领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安排相关部门担任副组长和成员,层层压实责任,分工明确,具体责任到人[4]。除此之外,针对高职院校各院系、行政管理部门与教育教学部门,党委还应注重开展协同管理指导工作,通过党委科学、高效的统筹领导,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
(二) 以实践思政为着力点,推进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思政教育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从规定走向自主,为学生打造体验式大平台。要善于将思政工作与各类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社区服务、主题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打造实践教育平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创新性活动,培育大学生在实践中敢于担当,勇敢尝试的精神品质。例如,学校可与附近的社区结对,联合开展学雷锋、垃圾分类、关爱老人等实践活动,打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品牌。组织开展“感悟伟大贡献”等主題演讲活动,通过开展实地体验、基层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精神融入青年学子的血脉里,激励广大学子立志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另外,结合学校的活动课程,可突出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实践主题,将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起各类学生社团,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运动技能、艺术审美、思维品质。最后,学校要学会依托本土资源,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政实践地图”。要构建网上阵地载体,依托学校社会思政实践教育平台,探索试点引入第三方策划组织项目化专题活动,打破属地、校级条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点对点”式实践活动,完成“行”“知”融合,让学生抒发在活动中的参与、体验感悟,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感悟祖国发展伟业,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思。
(三) 完善思政实践课程考核机制,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水平
为人师者,肩上的责任不仅在传道授业,更要修身正己。高职院校应尝试出台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各专业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增强各学科教师的政治站位,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树立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5]。作为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引导多部门、多课程的协同育人活动有效开展。学校要通过吸纳优秀青年教职工,尤其是思想活跃、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充实到思政教师岗位,发挥自身重要作用,同时,注重提升现有教师队伍自身素质,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锤炼坚定的理想信仰,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讲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取给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带有思政元素的课堂,重塑学生对思政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思政的兴趣,争做师者表率、德行典范,以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争做让学生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汪阳合.“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战略布局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2,244(16):8-10.
[2]章庆林.“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3,22(05):69-76.
[3]詹蕾,滕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研究[J].辽宁丝绸,2023,184(02):70-72.
[4]张隽.“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173-174.
[5]唐浪琼.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23,312(03):52-55.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ZJXH-015。
作者简介:朱妍(1994-),女,河南中牟人,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