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女记者的西藏之行(纪实文学)

2023-11-29邓勤

西藏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藏

邓勤

陈敬刚,男,影视创作人,山东省青岛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由其创作的清华体教融合题材体育电影《眼镜飞侠》剧本,目前已获得多项荣誉。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新闻摄影记者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唯一的女性时政记者,我曾经有幸参与过国家几十年来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工作,目睹过叱咤风云的世界伟大人物和政要的风采。我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重走过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第一时间到达过唐山地震灾区的瓦砾废墟,也曾领略过世界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异域风情。为采访西哈努克和柬政府,我曾亲临过炮火连天的柬埔寨抗战营地;也曾在非洲四五十摄氏度酷热干旱下寸草不生的苍茫沙漠里长途跋涉;在跟随邓小平同志访美时曾经在机舱内与伟人共同经历过飞机两次偏离跑道的“惊魂一刻”……回顾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四十多年前登上青藏高原海拔五千四百米的皑皑雪山,畅饮过雅鲁藏布江清凉江水的那段峥嵘岁月,令我感到永生难以忘怀。

一九七六年四月,中央电视台计划组建一个采访小组,赶赴西藏报道清华大学毕业生扎根西藏发展建设边疆的专题新闻。当时的西藏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却是一个神秘、圣洁的地方,令人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敬畏感。由于高原缺氧,对西藏的采访报道大多由藏族记者来完成,听说之前有一位身强力壮的汉族男性记者刚下飞机就感到呼吸困难,连拉萨都没进就被送了回来。当时我已经四十二岁,对于一个体形瘦弱的中年女性能否胜任进藏报道的工作,领导不太放心。经过我再三请求,领导终于批准,并安排了一位男同志和我搭档。但在体检时那位看似强壮的男同志却因查出高血压而被淘汰,最终由我和另一位负责照明的同志组成工作小组。

由于六月初尼泊尔国王和王后要访问西藏,所以我们要先参加迎接外宾的宣传和报道工作。五月二十五日,外交部、中央办公厅以及包括我在内的各新闻机构记者们全部集中在四川成都,集体从这里转机飞往拉萨。当时的航班全部是小型飞机,要飞越青藏高原必须在早上八点之前,而且是晴朗天气才能起飞。那天黎明天还没亮,我们就统一起床,睡眼朦胧地打点行囊赶赴双流机场,被安排在候机大厅等待。天色灰蒙蒙的,室外一片漆黑。我們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直到早晨七点天光大亮后,大厅喇叭里传来通知:“气候原因,今天不能起飞。”大家怏怏不乐地返回住地,默默地忍受着那度日如年般的煎熬,听说有时这种恶劣天气会持续好几天。古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看蜀道与藏道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据史料记载: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和亲之旅走了整整两年……

好在老天并没有过多地难为我们,第三天一早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给我们开了绿灯。坐在飞机上,我感到有些惴惴不安:生怕老天再给我们出难题,根本无心去欣赏眼前掠过的壮丽景观。经过长时间的颠簸,飞机穿越了一座雪山,隐约看到远处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仿佛正在向我们招手。这时我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回肚子里,尽情地俯瞰舷窗外的青藏高原,就在我意犹未尽之际,飞机已经悄然降落在贡嘎机场。走下飞机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神奇变幻的白云,我终于踏上了世界屋脊这片心仪已久的圣地。

我们这支负责报道外宾的队伍被安排在贵宾休息室,除了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领导前来迎接,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到场询问我们的身体状况,给我们测量血压,还送上枕头一样的氧气袋,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乘车到达拉萨后,出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原因,再加上高度的责任心,大家顾不上人困马乏,也没有听从医生“先休息一天适应一下”的再三叮嘱,立刻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有的拜谒瞻仰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有的登上拉萨市内最高的山顶,俯瞰全市容貌并拍摄画面。

耸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宏大的建筑群,据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曾经写过一首赞美诗:“布达拉宫如三十三天界的帝释宫一样妙美,它那夺天工之造化,浸日月之玄机,可与鬼神之王的城堡比庄严,宫顶上的金色光辉胜过太阳,日神看到它只好趁黑夜逃遁……”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当我仰望这座金碧辉煌的圣殿时,却顿时感到它的庄严与神圣,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当时拉萨市中心只有北京路这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大街,一眼就能望到尽头。马路两边是几栋屈指可数的现代楼房建筑:自治区政府办公楼、贸易公司、医院、宾馆……

令我最难忘的是神秘幽静的八廓街,它是一条连通大昭寺的环形老街,它的内圈除了金碧辉煌的寺庙,还有古老的贵族府邸、活佛行宫。在宽广的寺庙广场前,许多从西藏各地长途跋涉赶来朝圣的藏族百姓虔诚地肃立在庙门前凝视前方,双手合掌高举,触碰额头、口鼻、心窝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双手前伸额头触地,这就是“五体投地”的参拜模式。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消除今生的劫难,祈祷来世吉祥如意……

经过一番折腾,有的同志双腿发软、有的嘴唇发青,甚至还有的在山顶上就行动不便。回到住地后大家纷纷倒在床上吸氧。日前在电影《芳华》中看到,文工团的女兵们赴高原进行慰问演出时在军用帐篷里吸氧的场面,使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在拉萨那难忘的一幕……

这时我还了解到一个增强身体适应性的“秘方”,就是藏族同胞常喝的酥油茶。在陪外宾游览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僧侣们请大家品尝酥油茶,虽然同志们早已口干舌燥,但嗅到酥油茶那浓重的膻味时,纷纷敬而远之。当我端起茶碗喝下第一口之后,马上感到又苦又咸难以下咽,但出于礼貌,更是工作需要,我还是勉强一口气喝干了碗里的“圣浆”。说来也怪:喝完后居然感到回味无穷,简直越喝越爱喝,此后每到一个参观点,只要有酥油茶,我必然会喝上几碗。

送走了外宾,北京来的大部队基本上都已完成任务打道回府,而我和那位负责照明的同志则要留下来踏上新的征程。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任荣同志得知我们要留在西藏继续采访后非常高兴,特意接见了我们。任书记热情地说:“眼下西藏还比较贫穷落后,但非常具有发展潜力:这里有着全国最长最深的大峡谷、最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最辉煌的寺庙,很值得你们去宣传报道,如果有什么需要和要求请你们尽管提出来。”

分管农业工作的自治区高副书记特意将他的专车借给我们使用,自治区宣传部为了照顾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专门安排了一位女同志小徐全程陪同我们。任书记则表示:“你们在地区工作,需要一个精通藏语的同志作为翻译。”于是他从西藏军区抽调了一位藏族参谋云登同志加入我们的工作小组。

我们的工作步骤是由近到远,先在拉萨市内进行采访。在拉萨,许多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年轻人吃住在工地,白天和藏族工人一起拉线建房,晚上还要给他们上课,帮助藏族工人们提高文化知识。在这里,清华人早已融入藏族生活,同样是黑红的脸膛、干裂的嘴唇,他们还有着赤诚的红心和科学的头脑,雪域高原这片待开发的神秘沃土正是他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用武之地!

距离拉萨约九十公里的羊八井虽然海拔超过四千米,但由于地处丰富的地热资源区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依然一年四季犹如蒸笼一般。大批知识分子居住在充满了刺鼻的硫磺气味的铁皮房里,为了体验生活,我们在这里与他们同吃同住了几天。我们深深地体验到了他们的艰苦生活:白天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得汗流浃背,夜晚又冻得瑟瑟发抖。而他们却毫不在乎地说:“为了西藏的文明进步,我们吃这点苦算什么……”

在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内,我们走访过当雄、那曲、琼结、乃东、加查、林芝、山南、日喀则等许多西藏的农村、牧区、新兴工厂和边防哨所。踏上岗巴拉大桥,眼前的羊卓雍湖宛如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更难忘的是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她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玉龙,圣洁的江水波涛滚滚,灌溉着两岸肥沃的良田,养育着淳朴的藏族儿女。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与当地藏民一起研究科学种田、勘测水利、引水发电,为建设新西藏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查果拉边防站驻守在海拔五千三百七十米的雪山顶上,据说是当时全国最高的边防哨所,曾经被国防部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是七月初,此时的北京酷热难当,而我们却在行进至半山腰时遭遇大雪的袭击。离开拉萨时任书记特意给我们准备了棉衣棉裤,当时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夏天还要准备这些衣物呢?此时我才明白了领导的良苦用心: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关怀,我们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虽然雪山上天寒地冻,一股澎湃的暖流却涌动在我的全身,发自心底的感激之情尽在不言中……

我们一进哨所,部队官兵热情地迎了上来,这时我发现大多数官兵穿的衣裤都是破的,因为他们一年四季脱不下冬装。战士们拿出他们平日珍藏的水果罐头招待我们,此时我们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吃到水果了,但我们知道:驻守在西藏的边防部队官兵大多长年累月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只能吃脱水的干菜,因此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导致脱发、嘴唇干裂、溃烂甚至肺水肿和肺气肿等高原病症是司空见惯的。看着战士们黑得发紫的脸膛,我们怎么能吃得下他们节省下来的水果呢?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你们的心意我们领受了!”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心意是最为珍贵的……

我们这次除了采访拍摄边防部队官兵的生活、学习、工作,更重要的是反映他们站岗值班和巡逻时的情景。一位连长带着我和云登从宿舍前往山顶的哨所去拍片,一开始我还像战士一样直接抱着摄影机大踏步向前走,可只走出十几米我就支持不住了,停下来大口喘着粗气。云登同志连忙从我手中接过摄影机替我拿着,那位连长拉着我的手慢慢往前行进,好不容易走到山顶,我坐在地上气喘吁吁,好半天才缓过劲来。后来听说常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到了海拔高度两千一百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含氧量降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如呼吸急促、头痛恶心、难以入眠等症状,因此大部分到西藏服役的官兵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来适应水土。可他们却以苦为荣,当时我亲眼看见:坚守在哨卡上的年轻战士在风雪中毫不退缩,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在他们身上我由衷体会到了歌词“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革命精神之所在……

查果拉边防兵站是一座“雪山花园”,战士们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以无私奉献和保家卫国的人生价值诠释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意义和真谛。这也正是此次查果拉哨所之行使我受益终生的精神熏陶!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结束了在隆子县列麦公社的采访活动准备离开。公社书记仁增旺杰同志却告诉我们:“按藏族规矩今天必须喝酒庆贺。”于是我们只能入乡随俗。旺杰书记带领着全体公社领导和大队干部,每人手里都端着一个搪瓷水杯围着我们轮流敬酒。虽然我不善饮酒,但我还是将一大杯满满的青稞酒一饮而尽以示尊重。这时书记办公室的门外聚集了一支庞大的人群,旺杰书记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公社的群众代表,今天特意来为我们送行。我们急忙来到院子里,大家齐声高唱着,翩翩起舞。此情此景使我深受感动:他们不仅是吃苦耐劳的朴实农民,而且是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好兄弟、好姐妹,更是我心目中至亲至爱的父老乡亲!这一刻我已经完全融入到真诚热情的藏族同胞的队伍中,饮下了无数杯酒,与他们一起载歌载舞,尽情地享受着友情和欢乐。那天除了云登同志,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由于不胜酒力全部“败阵”,只好在公社留宿了一夜。后来我才了解到,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们用藏语为我们歌唱的内容大意:“这杯甜蜜的青稞酒,上苍神仙未曾品尝过,我们已经祝祷过三遍,北京来的客人请喝下这杯酒吧,以实现我的心愿!”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高原采访那如歌的岁月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可当年藏族同胞们那至诚至真的歌声依旧回响在我的耳畔;那一张张豪爽质朴的面孔至今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难以忘怀。在雪域高原短短两个月的时光胜过二十年,西藏的山山水水、人文风貌是我永生难以磨灭的记忆,特别是神圣的精神熏陶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极大升华,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树立起一座高大雄伟的里程碑!

如今的西藏早已“天堑变通途”,作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快车道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一条吉祥的哈达,运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面对此情此景,我那激动不已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語言和文字来形容……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我已无法再度踏上这片神奇的沃土,虽然北京与西藏远隔万水千山,但我的心却永远和雪域高原紧密相连,一刻也没有分开,因为那里有我朝思暮想的藏族父老乡亲。就像歌曲《好人一生平安》中唱道:“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温暖人间……”

编辑导语:随着阅读本文,我们也能窥探几十年前的西藏一角,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又细碎的记述,串联勾画出城市最真实的轮廓,也表现出最真挚的民族情。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猜你喜欢

西藏
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我们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