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思维之火 燃素养之光
2023-11-29顾云萍
顾云萍
[摘 要]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情境、图示、提问、史料、作业等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71-03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育學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在时空情境中激发思维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教师应让学生在时空框架下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
(一)创设情境,融入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错综复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历史的画面感,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了门采尔的油画《轧铁工厂》,把学生带到工业革命时代。通过对画作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工厂制度下工人的真实生活,进而分析、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在分析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时,笔者播放了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的片段。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人好像疯了,看到什么都要去拧一下。学生从影片中认识到工厂制度将人异化为机器。
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围绕某一时空创设能承载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对特定时空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利用图示,建构时空
利用图示,可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思维过程可视化;可将零散的知识串成体系,使知识结构化。图示能反映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从图示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后续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绘制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等掌握重要史实,厘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
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绘制图示整理所学知识。有学生绘制了时间轴,在上面注明了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鸦片战争爆发、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历史事件的时间。有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该图以课题“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为中心词,下分“生产方式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三条线索,每条线索下再增添细节,如“生产方式变化”下面增加了生产领域、生产工具、生产特点、生产组织形式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变化。该图不仅呈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体现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纵向上看是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联系,横向上看是西方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绘制时间轴或思维导图后,还可以让学生讲解、演示其思维成果,将其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课堂提问中发展思维
提问是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课堂有了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厘清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有助于教师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依托情境,设置问题
教师可以依托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通过创设真实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理解历史,恰当地解释历史。学生在情境中,“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
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中,笔者展示了门采尔的油画《轧铁工厂》后让学生观察画中的人物。如运送钢材、高举火钳、操纵机器、添加煤炭的工人,背着手、戴着礼帽的人等。给学生留足观察时间后,笔者设置问题:从这些人的工作场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工厂”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很快能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生产流水线,各个生产部分协同劳作,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等。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启动思维、发展思维的过程。
(二)精心设问,促进思考
课堂上如果想问就问,没有事先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而提出的,很难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问是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和调动学生思维的关键。
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关键问题、突出重点内容,再借助几个子问题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展开探究。通过解决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使其构成问题链贯穿整节课,带动整节课的教学。这三个关键问题是: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笔者还针对这三个关键问题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子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针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设置子问题:工厂有什么特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什么作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有什么关系?通过三个子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的唯物史观。问题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推动学生思维逐渐深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思维含量逐渐加大的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置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链,让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在史料实证中深化思维
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史料能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特定历史情境。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史料,探寻历史
言之有据,言必有据,是历史学的基本信条。证据,是历史学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证据作为基础,历史学就不能成为历史学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正确观念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这一课的教材中,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如在“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这一子目下放置了“1863年英国的水压装甲板制造厂”和“1880年英国的纺织工厂车间”这两张图片,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机器生产带来的变化。该课的“学思之窗”“问题探究”栏目都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笔者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揣摩教材引用这些史料的意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笔者在教学中解读和分析多种类型的史料,挖掘不同史料的不同价值,指导学生利用史料了解历史事实,探寻历史真相,同时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丰富史料,拓宽思维
对历史的研究角度不同,可供研究的材料不同,对历史的解读就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会不同。教师要依托课程标准、学生接受度、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精选课堂教学所用史料。
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革命的复杂影响,笔者出示了两则史料,一是教材“史料阅读”栏目中关于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描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二是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时,反复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对那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评价,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除了可以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史料,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的呈现,增强教学感染力,开拓学生历史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思考历史,看待个人生活和广阔世界。
四、在现实生活中活化思维
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过去,指导当下,面向未来。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学家,而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和人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历史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本和课堂,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布置作业,创新思维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在作业中运用,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掌握思维方法。
在教学“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围绕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搜集资料。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创新和发明,涌现了众多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通过上述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课后,笔者让学生去附近工厂参观,让学生亲眼看到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机器,看到产品是如何由模成形的,看到工人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然后撰写参观感受。
教师要创新作业形式,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利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迷上学。
(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的最终使命是为现实服务。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工业革命给我们当下及未来社会提供的最重要启示是: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世界贸易中心,这都归功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迅速完成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为美国称霸世界打下了基础。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还会带来巨大的城市人口压力、环境污染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为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贯穿教学始终。
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思维是核心竞争力。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1994(10):23-24.
[3] 黄牧航.论以情境为考查载体的高考历史科命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5):4-1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