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空间”素养的提升
2017-09-30杨洋
杨洋
摘 要: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国学者将历史学核心素养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历史时间、事件和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地理;空间素养;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09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59
核心素养成为近些年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意见”中首次提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体系与学业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于是,专家学者们总结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树立“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联系课本知识点,增强学生的解题的直观感受,而空间素养的提升相较于时间脉络的梳理在学科教学中极容易被忽略,不得不引起中学教学的重视。
一、“空间”要素的重要性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讀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如筑屋而拔其础也。”明确地说,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就历史学科而言,在表述历史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空间感,这种空间感的缺失让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无法完整、准确地解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最终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变成和英语学习中同样面临的问题——“哑巴”历史,学生无法合理地解释历史,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下的表现时,古巴导弹危机是重要的事件,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教师都会讲授,也会让学生积极探讨,可是教学过程中往往未能明确古巴的地理位置,学生只知道古巴这个国家距离美国很近,导弹的布置会威胁美国本土,具体位置不清楚,以致学生在做题中会忽略提示性关键词。
所以,学习历史是离不开“空间”要素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系统地了解历史地理知识。而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时候,更要储备一些历史地理常识,如此才能提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素养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关历史知识点,需要准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一个历史现象是由空间要素、时间要素、人物要素、事件要素组成的,将历史生动化是每个历史教师都期望的,抓好其中的空间要素,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历史地理知识的储备
诸如中国古代疆域变迁、主要的江河分布、省市的简称、国土的自然地理称谓、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分布等等。这些基础的地理常识是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时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平时的自身积累获得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闲暇时间里观看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经典纪录片,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感展示出来,以兴趣培养带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相关历史地理知识的获取能力。如此一来,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侧重于看、读、听和写,教师很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指的是学生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在地理学科中运用的较多,但是,历史学科往往也同样需要学生具备。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史部分,使用中国历代疆域图就远比在课堂上泛泛而讲的感觉好得多,比如教师在讲授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时,使用元朝疆域图,以地图代替书面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绘图能力是在识图能力基础上的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历史教师过于依赖PPT教学,殊不知多媒体的使用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对历史学习过程的缺失,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绘图作业,相比于文字作业的枯燥,绘图作业更加灵活多变,同时,绘图可以弥补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空白,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前绘制出欧洲主要航海家的航海示意图,以绘图带动知识点的记忆,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的梳理。
(三)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工作不单单是中学历史知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一些超出历史知识之外的学科知识也是有必要掌握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一一应对课堂教学问题,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偶发性问题,尤其是地理知识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学生而言,感性知识往往容易被接纳,所以利用一些模型或者是绘图相比于枯燥直白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
比如,我们在学习古代希腊部分中,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历史状态,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地理的地中海气候示意图,以及绘制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地形图来讲解,这种利用地理知识的演示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的知识与直接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精心设计后,还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探究途径”。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内容以专业学科知识为主,渐渐地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使得学科间相互交融。熟练掌握历史地理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既是对中国古代“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的承接,又可以帮助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加准确无误地表述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空间素养,可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完成教育部对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3).
[2] 苏甲荣.中国地理沿革图[M].中国舆地制图社,1922.
[3]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