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
2023-11-29袁鹏鹏
袁鹏鹏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的比重提升至41.5%。在国家“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及“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推进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
股份制商业银行数字化投入现状与特点
随着各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升至战略高度,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科技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建设、团队建设及组织架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科技投入总量及占比“双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①根据数据可得性及本文研究重点,本文所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行、兴业、中信、浦发、光大、民生、平安、华夏、广发、浙商等10家银行。年报显示,2022年,披露相关数据的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总投入为635.08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六大国有银行高2.4个百分点;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7%,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分机构看,招商银行为唯一科技投入过百亿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达141.68亿元,超过六大国有银行中的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4%,其他各股份制银行均超3.5%(见图1)。从科技投入的方向上看,2022年,各银行对人工智能、产业金融等领域的关注度迅速提高。其中人工智能应用深化、云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金融创新、数据要素价值挖掘等是金融科技投入的重点方向。
图1 202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科技投入及占营收比重
科技人员数量快速增加。随着各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升到战略高度,各银行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力度。2022年,披露相关数据的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合计为3.97万人,同比增长20.4%,在员工中占比达9.29%,高于国有大行科技人员占比。分机构看,招商银行为唯一科技人员数量过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达10846人,超过国有大行中的农业银行(10021人)、邮储银行(6373人)和交通银行(5862人)。从占比情况看,兴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最高。2022年,兴业银行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调整优化数字化人才队伍结构,科技人员达6699人,同比增长102.8%,占全行员工的11.87%。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科技人员占比也超过9.5%,高于六大国有银行(见图2)。
图2 202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及占比
数字化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内部人才培养系统将数字化思维融入经营管理各方面、全流程。例如,平安银行持续开展“全员FinTech训练营”,围绕“平台思维”“投行思维”“数据思维”三大主题,内容覆盖创新思维、战略打法、业务模式、金融科技等方面,激发全行创新意识。广发银行坚持推进数字文化宣贯和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广发大讲堂”数字化相关专题培训,强化全行对数字资产、数字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华夏银行制定了2023—2028年数字化人才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组织机构变革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健全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加强技术变革与业务创新的深度融合。例如,兴业银行强化顶层设计,形成数字化转型委员会领导下的“四个部门、一个公司、一个研究院”新格局,基本形成一套符合数字化要求、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光大银行调整并构建由金融科技部、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组成的“两部两中心”金融科技运作体系,全面推动数字光大建设。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聚焦方向
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应用场景
围绕重点行业应用场景需求,输出系列数字金融产品方案。例如,广发银行创新数字产品系列,构建行业客户连接渠道,将金融服务嵌入行业应用场景,实现资源聚合、数据聚合,建设财税、人资、工会、司法、民生五大系列数字产品,面向教育、政务、医院、物业等不同场景构建数字生态,建立数字连接,形成“金融+科技+行业”综合解决方案。2022年,该行共有12个数字产品在44家分行推广落地。兴业银行加强数字化运用,构建场景服务生态圈,以“嵌场景、搭平台”为突破口,自主建设财资云平台、教育云平台、住房租赁资金监管平台等重点行业领域场景生态平台,逐步形成F(同业)G(政府)B(企业)C(零售)端业务联动发展新格局。截至2022年末,该行累计落地场景生态项目4716个。浦发银行以“金融+非金融”组合模式赋能客户,面向汽车、商超、乡村等行业或赛道,在统一收款与对账、物流监管、仓储管理、导航营销、乡村电商等领域构建行业解决方案,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变革。
围绕企业财资、人事等经营管理需求,升级智能化、开放化综合服务。例如,招商银行以财资管理云、薪福通、发票云、销售云等产品助力产业数字化。其中,“薪福通”4.0版本致力于“一站式”解决企业人财事管理需求,形成“人财事通用服务+开放连接体系”的数字化服务生态,累计服务企业近70万家;针对企业财税数字化升级、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提供合同管理、发票管理、智能审录等非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管理效率。截至2022年末,发票云客户数达27.89万户,同比增长162%。此外,该行通过“云直联”模式,加快业务系统与企业经营中应用的企业管理系统(ERP)、办公系统(OA)、费控系统和供应链金融平台等系统连接,便利企业直接使用该行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该行云直联服务客户12.87万户,同比增长27.8%。平安银行升级“平安数字财资管理云平台”(STAR),为客户提供包括跨行支付结算、多账户资金管理、跨行票据管理、经营分析及预测、跨境资金管理在内的一体化方案,并针对不同客群和场景提供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为大中型客户提供定制化功能及服务,为中小微客户提供可快速组装的“小型化”功能套餐。中信银行面向央企国企集团客户司库建设需求,自主研发智能司库并率先试点落地,系统打造了12大中心、70个模块、875个业务功能点,全面支持集团企业多级组织架构、多级次穿透、多元流程配置,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综合化的财资管理服务。
聚焦重要产业链上下游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通过搭建数字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融资模式,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为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金融服务。例如,平安银行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为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客群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涵盖应收账款确认及转让、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2022年,该平台交易量达1959.64亿元,同比增长30.8%;通过“平安好链”平台促成融资发生额735.08亿元,同比增长41.4%。招商银行发挥供应链业务“全行服务一家”及产品线上化优势,持续赋能各行业头部企业产业链,帮助链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2022年末,招商银行以该模式累计推动247个“全行服务一家”项目,延伸服务22903家中小企业,为其中的18842家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放款金额2684.84亿元。民生银行全力打造“民生E链”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供应链产业链交易数据、场景数据和关系图谱,打造大数据风控模型和智能决策体系,持续丰富产品货架,满足中小微企业在采购、订单、仓单、票据、销售和应收账款等方面的融资需求。2022年末,“民生E链”系列产品融资余额达737.37亿元,同比增长137.23%。浙商银行积极开展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通过整合订单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以数据驱动方式并结合供应链商业运作和交易结算特点,为供应链客户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业务。目前该行已在钢铁、建筑、能源、电力、仓储物流、汽车等近30个行业形成特色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末,该行服务的数字供应链项目超1200个,服务上下游企业超1.82万家。
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全力打造综合化生态化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助力普惠金融增量扩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的经营特点,以及融资“短、小、频、急”的需求特征,应用数字技术不断推出和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滴灌、落到实处。例如,兴业银行“兴业普惠”迭代升级,构建完成“信用类”“抵押类”“供应链类”“保证类”四大中小微线上融资产品体系,结合产业链、乡村振兴、科创金融、公私联动等场景,持续丰富线上融资产品,累计解决融资需求3.39万笔,金额超1000亿元。民生银行打造“民生小微App”,搭载贷款融资、财税管理、工商查询等小微企业所需的高频服务,建立小微客群线上综合化移动金融平台;打造纳税网乐贷、商户快贷等标准化线上产品,与优质平台、优质核心企业合作推出“场景(平台)快贷”“交易快贷”特色产品,实现场景批量获客。广发银行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线上风控核心,稳步提升线上标准化产品贷款规模,在大力推广“税银通2.0”“科技E贷”“抵押E贷”等产品基础上,创新推出融资担保类线上化产品“担保E贷”,实现各类线上化信贷产品全覆盖。
围绕科创企业客户挖掘与评估,提升科创金融服务效能。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客户挖掘与信贷评估。例如,招商银行开展科创金融试点,通过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6家一级分行及嘉兴二级分行的“6+1”分行试点,围绕科创企业在资本、产业、数字化和人才四类场景需求提供产品及服务。2022年末,该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2956.08亿元,同比增长44.86%。兴业银行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和应用模式,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应用数据、系统、模型等数字化手段,在客户准入、授信流程、授权管理、授信政策、存续期管理、考核评价、责任认定等方面实行与“资金流”授信管控模式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丰富科创金融全生命周期产品货架。截至2022年末,与该行合作的科创企业达5.1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7万户,贷款余额为3436.59亿元,同比增长56.59%。
紧盯低碳转型过程中绿色资产精准识别与信息高效收集,助力“双碳”战略落地。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对ESG信息进行高效采集、处理和分析,提供针对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兴业银行强化碳市场基础金融服务,完成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对接技术工作,构建以“碳权+碳汇”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体系,2022年落地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4.6亿元,落地碳减排、碳足迹等挂钩贷款25.32亿元,累计落地“环保贷”117.5亿元。浦发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有效整合传统信贷产品以及并购、债券、股权、银团、撮合等金融工具,全力打造“跨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碳金融要素市场”的绿色金融超市,构建绿色“专属产品+标准产品”的服务体系,做优“浦发绿创”品牌。截至2022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达4271亿元,同比增长37%。光大银行推出“碳易通场景金融”模式,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为企业低碳转型多元融资需求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契合跨境金融数字化经营管理升级需求,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股份制商业银行紧密结合跨境金融发展中的线上化、智能化业务需求,推出跨境结算、交易和贸易融资等跨境业务数字化服务,推动跨境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发展。例如,招商银行大幅提升跨境金融业务的线上化率,通过产品功能迭代优化,推出跨境结算、交易和贸易融资全场景线上化服务,全力打造网上企业银行“国际业务专区”,以“人+数字化”的服务方式实现客群拓展,客户办理业务的效率、质量和体验全面提升。2022年该行企业跨境线上汇出汇款63.17万笔,同比增长75.6%,占全部企业跨境汇出汇款笔数的75.6%,同比提升23.6个百分点。民生银行上线“单一窗口”全额到账汇款服务,首次实现跨境支付“业财分离”;推出纯信用自动授信“民生快贷-关税保函”,上线企业网银资本项目结汇、远期结售汇及期权功能,投产外币法人账户透支、开户e等多个重点项目,实现融资结算便利化措施依次落地。浙商银行推出基于外汇局出口收汇数据的出口数据贷,不断扩延“池化”及“链式”场景应用,推出FT客户资产池功能,新增外汇局区块链平台出口信保融资应用场景直联,不断提升本外币、内外贸、境内外一体的国际业务流动性服务支持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
系统性规划设计与组织推进存在不足。对公业务的复杂性和对公数据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难度。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仍缺乏系统性规划,且在工作组织推进层面缺乏系统思维与统一部署,不同子业务数字化转型呈现不均衡、不充分特点。例如,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成效较为显著,但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跨境金融、园区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仍有待持续深入推进。
精细化数据挖潜、数据治理能力不足。数据挖潜方面,银行自身积累的客户数据信息有限,需要借助外部政务类及第三方机构来丰富完善客户信息,从而为企业精准“画像”,提升精准营销、高效授信、智能风控等全流程信贷管理能力。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技术实力弱于国有大行,随着数据信息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公客户数据挖潜能力仍有待提升。数据治理方面,受限于技术、人员、发展阶段等因素,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据治理能力仍显不足。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对外部引入的分散、复杂、非标准化数据的清洗与源头管理,不断提升数据治理与数据质量管控的能力;另一方面,需逐步推进内外部数据深度融合,通过行内数据与外部数据的有机融合、交叉验证、整合加工,打通数据孤岛,挖掘数据综合应用价值,切实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业务价值,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降低实体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一是对公业务和数字化技术之间诸多“竖井”仍有待打破,以不断适应对公客群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增加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二是数字化产品与政策导向的契合度、精准度有待提升,需要及时落实监管要求,根据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企业客群经营与融资需求特点,制定独立的授信政策。
组织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以基础技术人员为主,中高端人才占比不高,复合型人才仍较匮乏,全员数字化思维仍有待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数字化组织体系仍有待完善,各条线、各部门之间的传统界限仍需要打破,加强敏捷组织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体系,如何科学评估科技投入的产出效应,进而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也是各行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
思考与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完善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对公领域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研究制定战略实施路线和作战图,分层分类、有序推进、重点突破。
强化系统性,一体化组织推进落实。在全行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等顶层推动组织下,研究设立对公板块数字化转型专业委员会,由分管对公业务行领导任组长,其他分管行领导任副组长,对公条线各部门、科技、风险、财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全局性对公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路、重点项目、业务试点以及公私联动、内外协同等工作,引领带动全行对公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
推动对公条线不同业务领域数字化协同发展。在全面夯实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金融领域数字化应用的先发优势基础上,加强经验总结与模式推广,协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农村金融、跨境金融、投资银行等领域数字化技术发展和应用升级,尤其在新客筛选对接、存量客户需求挖潜、批量尽调、信用评级、风险监测预警、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重点方面取得突破。
加强数据管理
拓展多元化数据引入渠道。积极响应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导向,加强与各地工信、发改、数据服务局以及金融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对接,灵活运用各地信用信息与融资对接平台、征信服务平台等,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引入外部多元化企业数据,丰富数据来源。
加强内外部数据的分析整合。注重对外部引入数据的质量管控,加强数据清洗与源头管理,通过行内数据与外部数据的有机融合、交叉验证,在丰富数据资产的同时,加强数据应用,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
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推动数据应用与产品落地,根据重点产业与行业企业画像、分布、经营阶段和需求特点,提供高匹配度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充分分析验证各类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客群之间的差异性,不断修正信贷评价模型和风控模型,推动数据模型和产品动态迭代优化,提升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强业技融合
场景化聚合。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企业生产经营各场景中不同的需求,助力提升企业自身数字化水平;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强化场景聚合、生态对接、产业链条渗透,提供账户管理、信贷、支付结算、现金管理、投行、投资理财、供应链金融等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系列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字产品方案,逐步构建完善多元化场景生态圈。
智能化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学习、AI等金融科技手段,综合考虑普惠、科创、涉农等对公客户经营特点、所处经营阶段、数据可获性、金融需求特征等因素,优化授信审批与决策模型,升级完善线上信贷产品系统、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对接平台,不断提升自主分析、快速响应、高效决策、智能风控应用效果,持续优化客户旅途,提升客户黏性。
开放化融合。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目标,通过数字化系统、平台、产品与服务,横向拓展链接更多渠道、数据、业态、资源,纵向打通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交易流、信息流,打造纵横交错、开放融合的数字化营销、授信审批、风控等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组织保障
大力培育全员数字化思维,优化数字化人才队伍。自上而下传导宣贯数字化转型的经营理念,加强全员数字文化宣贯,通过外部专家平台、内部专题培训、竞赛等多元化方式,培育全员数字化思维,并有机融入经营发展各领域。持续鼓励、吸引、选拔、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用好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不断优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夯实对公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基础。
强化敏捷型组织建设,完善科技业务融合机制。加快推动组织机构改革,强化科技业务深度融合,打破传统部门墙、条线墙、机构墙,大力推广科技业务合作伙伴(ITBP)等灵活组织体系,提供基于业务流程、业务场景、科技支撑等全维度的定制化科技金融协同解决方案,促进数字化技术与对公业务、产品、授信、风控等环节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决策能力,激发业务创新活力。
完善资源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加大对公数字化重点项目、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从业务效率、客户反馈、客群拓展、规模上量、风险控制水平等维度,逐步完善数字化投入产出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内部分润机制,提升数字化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