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联动成像技术在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29李胜江
李胜江
(钟山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贺州 542699)
肠上皮化生属于常见胃黏膜病变,是指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损伤导致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代替,是胃黏膜常见的病变,可分为小肠型化生和结肠型化生。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胃黏膜持续损伤加深的表现,临床病程较长,反复出现胃脘部饱胀不适,因此,早期诊断、鉴别对于治疗慢性胃炎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在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中,加强对肠上皮化生的鉴别与诊断,有助于为临床胃癌防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病理检测结果是临床公认肠上皮化生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诊断的创伤较大,为此寻求更加便捷、有效的检查方式是现阶段重点关注内容。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肠上皮化生诊断的首选方式,但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的灵敏度较低,临床在对疑似病变患者的诊断中,难以确定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范围,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2]。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技术的推广使用,临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明显提升。内镜下联动成像技术(LCI)整合了窄带成像和图像处理技术,临床诊断中能够清晰观察黏膜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形态,对于诊断平坦型病变具有极大潜力[3]。目前临床中关于LCI在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越来越多,证实LCI 在肠上皮化生中的较高应用价值,但关于LCI 与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对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以400 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LCI 在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疾病治疗与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于钟山县人民医院接受内镜检查4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A 组(普通白光内镜检查模式)与B 组(LCI 检查),每组200 例。A 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07、93 例;年龄30~71 岁,平均(51.57±6.02)岁;BMI 19.15~26.81 kg/m2,平均(23.94±1.32) kg/m2。B 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04、96 例;年龄33~75 岁,平均(52.62±5.72)岁;BMI 18.39~26.91 kg/m2,平均(24.04±1.01)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反酸等胃炎症状;临床资料完整无丢失;符合研究检查方式适应证。排除标准:进展期胃癌或近3 个月接受胃部手术治疗;出血性疾病或溃疡;近期接受相关药物治疗;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器官功能不全;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已经钟山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202012521)。
1.2 检查方法检查仪器选择新一代富士内窥镜系统(富士康高新科技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型号:ELUXEO7000)进行内镜检测。
1.2.1 白光检测 A 组患者采用白光内镜检测,方式如下:基于患者常规内镜操作,使用白光内镜观察患者胃部病变:如胃窦及胃体小弯、大弯、前壁、后壁,白光内镜下,肠上皮化生表现为淡黄色结节型、弥散型及瓷白色小结节型,根据检测的结果,取1 块活检组织进行检查,并将收集检测标本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白光检测阳性标准:内镜下见粗糙、绒毛状外观或簇状、岛屿状、白色薄层黏膜沉积物、瓷白色小结节[4]。白光模式下,肠上皮化生表现为黏膜略发白或发黄,表面可呈细颗粒状或凹凸不平。
1.2.2 LCI 检测 B 组患者采用LCI 检测方式,方式如下:完成常规操作后,在LCI 模式下观察患者胃黏膜萎缩图像,在萎缩黏膜背景下判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位置及范围。 LCI 模式下,肠上皮化生黏膜呈现特殊的淡紫色,又称为薰衣草紫,与红色调非肠上皮化生黏膜色彩明显不同。在LCI 模式下对病灶位置取1 块活检组织进行送检,并将检测结果同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LCI 检测阳性标准:黏膜表面可呈细颗粒状或凹凸不平,呈淡紫色[5]。
1.2.3 病理检测 临床在对A 组与B 组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对疑似有肠上皮化生黏膜进行组织活检检查,使用中性10%福尔马林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基于标本常规脱水及石蜡包埋,同时使用苏木素 - 伊红进行染色。病理诊断阳性标准:发现与肠黏膜相似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6]。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A 组肠上皮化生阳性检出率,同时与病理检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②比较B 组肠上皮化生阳性检出率,同时与病理检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③以病理检出结果为金标准,对A 组与B 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00%,准确率=(真阳性+ 真阴性)例数/ 总例数×100.00%。④典型病例分析:典型病例白光与LCI 检测图像征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A、 B 组肠上皮化生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效能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 组患者阳性检出结果比较A 组病理检测确诊阳性患者114 例,阴性86 例,白光检测显示阳性患者131例,其中真阳性91 例,阳性检出率为65.50%(131/200),见表1。
表1 A 组患者阳性检出结果比较( 例 )
2.2 B 组患者阳性检出结果比较B 组病理检测确诊阳性患者126 例,阴性74 例, LCI 后检测,检出阳性患者133 例,其中真阳性118 例,阳性检出率为66.50%(133/200),见表2。
表2 B 组患者阳性检出结果比较( 例 )
2.3 A 组与B 组诊断效能比较与A 组比,B 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A 组与B 组诊断效能比较(%)
2.4 白光与LCI 图像征象分析白光检测患者吴某某,44 岁,男性。白光检查报告提示:内镜下可见白色薄层黏膜沉积物,黏膜略发白和粗糙,可呈颗粒状或凹凸不平,见图1。白光诊断结论:疑似肠上皮化生。 LCI 检测患者张某某, 43 岁,男性。 LCI 检查报告:呈现结节样、颗粒样的发白病灶,同时呈现特殊的淡紫色, LCI 诊断结论:肠上皮化生,见图2。
图1 白光检测
图2 LCI 检测
3 讨论
肠上皮化生常见类型包括完全型化生与不完全型化生,完全型肠化生中,肠上皮含有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及潘氏细胞,过碘酸 - 雪夫(PAS)染色后吸收上皮细胞刷状缘阳性。不完全型肠化生可根据黏液组化反应分为胃型与结肠型化生,其中胃型化生柱状上皮细胞分泌中性黏蛋白,结肠型柱状上皮细胞分泌酸性黏蛋白。研究表明,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7-8],加强对肠上皮化生早期的鉴别与诊断,提升临床胃镜诊断阳性检出率,是临床防治胃癌疾病的关键。临床诊断中,探究不同诊断方式在肠上皮化生中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传统白光内镜是既往临床用于肠上皮化生常见检查方式,临床诊断中肠上皮化生在白光内镜下表现为粗糙、绒毛状外观,或者簇状、岛屿状、白色薄层黏膜沉积物,黏膜略发白和粗糙,可呈颗粒状或凹凸不平[9-10]。在窄带成像内镜(NBI)下,可以表现为亮蓝冠征或白色不透明物质。但白光内镜在对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较低,普通白光内镜下这种轻微的色差往往会被忽略掉,从而造成漏诊。同时临床白光内镜在对疑似病变患者的诊断中,难以确定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范围[11]。LCI 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LCI 通过增加激光光源中的“滤光板”选择出特定短波长窄带光,与白光观察用激光同时平衡进行照射,一次性获得黏膜表层血管、表层构造的信息及通常的白光观察所获得的信息[12]。LCI 模式在对肠上皮化生诊断中,对色彩进行再度配置,有助于临床诊断中更好地识别获得图像黏膜色彩周围的微小色差,提高了对食管、胃肠道细微病变的识别性[13]。此外,有研究证实,LCI 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14]。
本研究结果发现,A 组白光阳性检出率为65.50%;B 组LCI 阳性检出率为66.50%,提示白光与LCI 检测阳性检出率均较高,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阳性检出要求,但LCI诊断敏感度更高,与刘婵等[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LCI 模式下,肠上皮化生黏膜呈现特殊的淡紫色,又称为薰衣草紫,与红色调非肠上皮化生黏膜色彩明显不同。LCI 模式对色彩进行再度配置,加入红色强调信号后,使得黏膜颜色对比度增强,能够更好地识别黏膜颜色的微小色差,进一步提高了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因此临床在对肠上皮化生患者诊断中,LCI 诊断的敏感度高,不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的情况[16]。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与A 组比,B 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更高,提示采用LCI 断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能更高,这主要与LCI 检查中特定短波长窄带光与白光相结合照射在黏膜表面,在保证视野光亮度的同时凸显黏膜表层血管、表层构造的信息,通过LCI检查,肠上皮化生表现为结节样、颗粒样的发白病灶,同时患者胃黏膜为紫色色调,两者形式鲜明对比,因此易被意识识别,能降低误诊与漏诊[17-18]。
综上,LCI 在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准确率高,综合诊断价值更高,可用于临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为临床疾病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