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概况考证
2023-11-29孟宏伟
孟宏伟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保定 071051)
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也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是河北省解放后设立最早的省级中医临床机构,历史悠久,名家汇集,技术精湛,至今仍被亲切地称为“中医门诊部”,深受群众认可。1960年保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成立后,更名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作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疗机构,肩负着临床、科研、教学任务,为河北中医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原单位早已撤销,年代久远,早期资料保存较少,通过多年来搜集相关资料,考证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概况,探寻其成功之处,为中医发展提供启示。
1 前身
河北省中医门诊部的前身为冀中旗帜大药厂。1946年,冀中军区“在安国县五仁桥建立‘兴华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冀中兴华制药厂’‘冀西仁和制药厂’‘救济医院’‘大众医院’‘分区医院’等12个单位。不久,兴华公司改组为‘原兴总店’。1947年12月,为了扩大药品生产,将冀中兴华制药厂、冀西仁和制药厂、行署救济医院等单位合并,成立‘冀中旗帜大药厂’,隶属冀中军区原兴总店,地址在安国县天主教堂‘德来院’。有固定资产3亿元(旧币),职工88人,都是军人。1948年改属地方,隶属冀中行署卫生局。下设:中药部、营业部、制造部、大众贸易货栈、会计室、秘书室。中药部收购经销中草药;制造部,生产制造中西药品,下设4股:中药丸散股、注射液股、中药饮片加工股、包装股;营业部,经营中成药、西药批发业务。1948年秋,迁驻县城南关党家大院”[1]279-280。1948年旗帜大药厂基本情况:经理杜刃辉,地址安国,资金3亿元(旧币),职员7名,工人81名(杂务5名)生产中、西药[1]547。设总厂部、中西制药部、门市营业部、中药批发部。门市部内设有门诊部以便试药的效力。内有医生2人,司药1人,护士1人,见习生3人,制药工人44人(中西制药部24人,中药批发部20人)[1]548。1950年7月河北冀中旗帜大药厂迁入保定市西大街[1]280,471。一张1951年11月16日河北省旗帜药厂发货票显示地址为“保定城内西大街路南门牌96号 电话89号”。
2 设立过程及沿革
曾经历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河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简称河北省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三个阶段。
2.1 河北省中医门诊部阶段
1950年12月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成立,隶属河北省卫生厅。由河北冀中旗帜大药厂内中医和中药制药人员组成。门诊部设制药部,制药职工20人,下设制造股、业务股、批发股,地址在西大街98号。其他人员为西药人员(大部分人员),于1951年1月成立“河北省医药公司”,地址:秀水胡同30号[1]16,280[2]81。1954年杜希白处方笺显示地址为“保定市西大街99号 电话89号”。一张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收费证显示:“药品出门 概不退换 1958年1月25日 地址保定市西大街99号 电话89”。故考证确切地址应为西大街99号。
2.2 河北省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阶段
1952年12月河北省直中医门诊部成立[2]12,职工40人左右。1954年9月20及1954年10月9日杜希白处方笺显示,完整单位名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原共有50多人,其余12名制药人员调琅瑚街成立保定市工业局制药厂(保定制药厂)[1]472。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于1958年迁址裕华西路32号[2]81。一张1960年4月10日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收费证显示地址在保定裕华西路4号,电话89号,应为确切地址。目前发现处方及资料记载,以河北省直属机关中医门诊部冠名主要在1954—1956年前后,杜希白处方为少见且明确的实物证据,可查及还有郭中元[3]818、刘福洪[4]46、曾众枢[4]46、杜本盛[4]100、常志中[4]97[5]91和钱乐天[6]25。
2.3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阶段
1960年1月保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成立后[2]191,更名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直至1965年8月。一张1960年4月10日挂号证显示:“河北省中医门诊部 挂号费壹角 1960年 月 日”,印章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一张1960年4月10日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收费证显示:地址在保定裕华西路4号,电话89号,印章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一张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处方笺印制日期为:“一九六 年 月 日”,可见1960年更名后仍印制以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冠名的中医处方笺。
3 人员情况考证
3.1 历任领导
“1951—1953主任李治国,1955—1956主任张胜,1956—1965主任王俊峰,1951—1964副主任刘齐,1953—1964副主任齐振岳,1956—1965副主任陈健”[2]81。
3.2 人员及科室情况
3.2.1 人员来源及情况考证
目前资料可查,人员来源主要为旗帜大药厂原有人员、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人员、访贤聘请来保的各地医家,按入职时间排序大致如下。最初为旗帜大药厂原有医务人员,有马盈庭[7]255(约1946年入职)、邸文峰(约1950年入职),李义仙[2]450[4]63(约1951年入职)。1954年前后逐渐补充了一部分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生,如杜希白[8]、杜本盛、孙荣章、郭中元、胡雁群[9]26,55和杨少伯。1953年开始,通过访贤,逐渐聘请来的各地医家,如钱乐天(为目前可查最早聘请的名家,1953年入职[10]1)、孙庆海(1956年入职)、曾众枢(1954年入职)、门兆义(1956年入职)、钱祺光[7]256 [11]200(1957年入职)、厚廷琇(1956年入职)、唐聘卿(1956年入职)、郝德新(1956年入职)、常志中(1900—?)[12]262(约1956年入职)、戴振宗[13]86(1955年入职)、张文灿[13]226[14]36-37(1956年入职)和李志仁(约1956年入职)等。情况不详考证不确人员:于迈众[13]39、宋金钟[13]61、朱连珍、刘福洪[13]155、翟守真[13]208,261[15]48-49(1912—1973)、李春堂、刘振邦、刘襄亭、耿清[14]160、李荣弟[14]160和景象[13]86。1959年以后,可能有河北中医学院毕业生分配来院,具体人员待考。个人收藏的一本处方资料系林达宇保存的连续就诊中医处方一百余张,时间跨度为1957年至1962年,涉及河北省中医门诊部的常志中、门兆义、张文灿和邸文峰。
钱乐天(1908—1968),钱乐天1953年调来河北保定,“任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主任,负责全盘工作。历任河北省省直机关中医门诊部医务股长,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学术研究室主任等职”[9]227,273[16]34。献出《中医捷径》一书内部出版作为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员学习资料,后更名为《医学传心录》正式出版。
马盈庭(1888—1962),“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冀中卫生局、河北旗帜药厂、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任中医师。50年代曾任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医务股长”[2]450。“擅长医治中医内科、妇科,疗效显著,临床经验丰富,服务热情,精心诊治,技术精益求精,博得广大群众的赞扬”。从参加工作时间看,应为旗帜药厂医生之一。
邸文峰(1885—1966),“1950—1966在旗帜药厂、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地区中医院任中医师”[2]451-452。“擅长中医内科,用经方医治温病、伤寒、脾胃、心肾等疾病,疗效颇佳,深受患者赞颂”。从入职时间推测,为中医门诊部早期医务人员。
李义仙(1880—1957),“建国初期进步人士”,“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省直中医门诊部任中医师,直至终年”。入职约为1951年,应为1952年12月以前入职人员,为中医门诊部早期医务人员。“他擅长中医内科,用经方治疗咳嗽、痢疾、霍乱、心律失常、肠胃、神经、吐血、便血、腹痛、头痛等症”。
曾众枢(1888—1975),儿科名老中医,“1954年河北省卫生厅在望都访贤聘请到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任小儿科主治医师”[2]451。“他擅用经方医治小儿麻疹、急慢性肠炎、惊风、疳积、百日咳等症,疗效卓著。他医术精,威望高,闻名保定城乡,称之小儿中医专家”。
戴振宗(1907—1984),“1955年调省中医门诊部任中医师”[2]453。“擅长中医妇科,熟练运用理、法、方、药,对妇科病的经、带、胎、产及疑难症等辨证施治。他对医治癫狂症(精神病)有独特专长,针药结合,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孙庆海(1906—1973),“1956年河北省卫生厅访贤聘请到省中医门诊部任结核科中医师”[2]452。“善用祖传验方(五毒黑烧药)医治肺、骨、淋巴、腰椎等结核。当服西药效果不佳时,经中药治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深受患者好评”。
唐聘卿(1892—1974)“1956年河北省卫生厅访贤聘请到省中医研究所、中医门诊部任中医师”[2]451。
门兆义(1918—?),“1956年河北省卫生厅访贤聘请到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任主治医师”[2]450-451。“专长中医内科,擅用经方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颇佳”,“对伤寒、温病、针灸、妇科、胎前产后等症,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更为突出的能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治疗何杰金氏病,获得中央卫生部奖状”。
张文灿(1912—),“1956年由河北省卫生厅聘请到保定市中医门诊部工作,1959年提升为中医门诊部医务股长”[3]693[13]226[17]66。
郭中元(1925—2017),“先后在河北省省直机关中医门诊部、河北省中医研究所、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河北省保定地区中医医院等处历任科研组长、学术研究室负责人、内科主任等职务”[3]818。
3.2.2 科室设置及科内人员情况考证
内科:常志中[11]204[13]189、杜本盛[13]86,124、门兆义[13]104,170、刘振邦[13]104,185,189、朱连珍[13]177。小儿科[11]142:曾众枢[2]451。妇科[14]45:唐聘卿[7]256、李志仁[7]255、厚廷琇[7]255[13]74,295,305,307,313、刘襄亭[13]291。针灸科:景象(1915—?)[18]160,302,343,350,357,373,382、李春堂[13]164。高血压科:李春堂[19]165。结核科:孙庆海。眼科[14]85:郝德新[13]359-360,364。还设有痔漏科、骨科和小儿按摩科[14]160。
4 诊疗记事及学术论文
4.1 钱乐天
精通温病学说,对于疾病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记载钱乐天治疗医案2则,轻症、重症各1例。洛同志,苏联专家,43岁,1955年8月26日因头疼、发烧而住北京医院,治疗乏效,病情危重。受卫生部指令,河北省省直机关中医门诊部医务股长钱乐天临危受命赴京,于1955年8月30日晚23:00接诊,以钱乐天为主要治疗者,赵锡武、龚志贤、魏龙骧为辅。钱乐天以辛凉芳化,柔肝豁痰,以挽危局,以苏合香丸、鲜菖蒲等豁痰开闭治疗潮式呼吸,以局方至宝丹治疗痰热壅盛瘫痪。经精心调治,患者于1955年9月6日病情基本痊愈。短短一周时间,使重症病危患者转危为安,可见钱乐天深厚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功底。该事迹由195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6]25-29,74-83。
4.2 钱祺光
钱祺光(1888—1983),1957年钱乐天赴河间访贤聘请来保,约1957—1958年在中医门诊部工作,约1959—1969年调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一张奖状显示“奖状 奖给钱祺光同志 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九日”字样;一张聘书显示,钱祺光1958年10月15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聘请为医学顾问。1961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肝硬变中医治疗经验》,次年重印。钱祺光认为:“血之流行周身而不滞者,全赖肝胆气血的和平,阴阳互相维系。设有病因的骚扰,丧失和平,木郁为火,血因热而凝,气因燥而滞;血凝气滞,肝脾肿大”。肝硬化“不越乎木郁为火,血因热结而成”。“腹水症与脾肺肾三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因瘀血化水而致腹水者亦有之;然血既化水,即当从水治之,于治水药中加行血药佐之便可”。“肝硬变虽为慢性顽固之病,精心调治,亦能痊愈”。常以开瘀退热之法,“当归15 g,杭芍15 g,白术9 g,云苓15 g,柴胡9 g,粉丹皮9 g,栀子9 g,郁金9 g,桃仁9 g,鳖甲9 g,三棱6 g,莪术6 g,甘草6 g,水煎,分二次服,日服一剂”,随症加减化裁[20]。
4.3 论文及报道
“1957年春节我省流感猖獗,省中医门诊部根据当时的季节气候的变化,采取了达原饮香燥之剂,治疗百分之七十的患者,只服一剂药就痊愈”[21]。
《河北省中医临症资料汇集》(上下册)中论文有:翟守真“介绍治愈两例温病的经验”[15]48-49,常志中“治疗肝硬变及慢性肝炎病例记实”[15]81-83,常志中、刘振邦、门兆义“中医治愈肝硬变的简介”[15]98-100,张文灿“中医治愈原发性肝癌记实”[15]100-102,杜本盛“治愈慢性阑尾炎的经验介绍”[15]127,景象、戴振宗“用针刺疗法治愈急性盲肠炎的初步经验”[15]127-128,刘振邦、张文灿“治疗脓包性淋巴腺结核二例经验介绍”[15]198-199,“百日咳的治疗经验简介”[22]13-14,刘福洪“治愈三例中风病(脑溢血)的经验介绍”[22]37-39,刘振邦“关于肾脏炎的认识和治疗经验”[22]51-54,门兆义“中医治疗何杰金氏病二例报告”[22]62-63,张文灿“治疗两例尿血症的报告”[22]72-74,杜本盛“中医治愈胃下垂”[22]87,常志中“肺痈病例记实”[22]87-88,常志中、刘振邦“石淋的治疗经验”[22]88-89,曾众枢、郭中元“治愈小儿麻痹症病例介绍”[22]116-119,厚廷琇“治愈产后痉症二例”[22]152-153,厚廷琇“治愈产后痨瘵经验介绍”[22]153-155,郝德新“治愈兄妹三人先天性近视眼简介”[22]181-182,郝德新“治愈目眇病患者一例经验简介”[22]182-184,郝德新“治愈暴盲眼的初步简介”[22]184,景象“针灸治愈四例神经性聋哑症的介绍”[22]251-253。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编《论文选集》(第1、2辑)论文有:张文灿“中医治愈浆液性乳突状囊脉癌一例报告”[19]36-37,景象“针灸治疗30例半身不遂症的经验介绍”[19]145-150,景象“针灸治疗30例颜面神经麻痹的经验介绍”[19]150-153,“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150例的经验介绍”[19]153-156,高血压科李春堂“耳针治疗65例高血压的初步观察”[19]165-168,景象“针灸治疗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骨疽)疗效观察”[19]172-174,“中医治疗24例虹膜睫状体炎的疗效观察”[14]85-88,“临床治愈崩漏三十例经验介绍”[14]45-49,“中医按摩术对胃病的疗效探讨”[14]160-162,“按摩疗法治疗小儿百日咳二十例观察报告”[14]162-164,“割掌疗法治喘的临床观察及机制初步探讨”[14]164-173。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编《中医研究通讯2》有:“矾液注射疗内痔”[23]19。“按摩治疗腱鞘囊肿的观察”[23]22。“桡骨下端骨折治疗经验介绍”[23]23。《医药学习参考资料5》有:郝德新“暴盲症医案三则”[24]。
近年来文献整理,涉及厚廷琇[25]、唐聘卿[26]、常志中[27-28]、郝德新[29]经验。
5 忆旧拾零
据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中医门诊部中药材药物齐全,数量充足,品质上乘,冬虫夏草都是装满斗的。老药工技艺精良,对于药材品质按本地传统用药习惯,对药材规格品类严格把关。不同工种(如抓药、煎药、药物炮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同时可配制各种常用丸散膏丹,自配常用多种中成药,配制考究,包括安宫牛黄丸等市售中成药。流感季节大量配制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方便患者服用,性价比高。自配中成药中较有特色的有中医儿科系列散剂近十种,可广泛治疗儿科常见感冒、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疳积等症,患者亲切地称为“小中药面”,疗效良好,价格低廉;骨科配制有“红药面”,一位幼年足部粉碎性骨折患者,当时经曹凤城外敷“红药面”及夹板固定治疗,自述成年后一如常人,对于当时骨折治疗技艺赞叹不已。目前,河北省中医门诊部的患者多已作古或已老年,最小的儿科患者也已逐渐步入老年,对于当时老一辈中医前辈的的医术及风范仍记忆犹新。河北省中医门诊部的点滴往事,仍保留在老一代市民的深刻记忆之中。
6 撤销
1965年6月25日,通知将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部下放保定专区,与保定“专区中医院合并,仍称保定专区中医院(设门诊部与住院处)”[2]23-24。“1965年8月,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与保定专区中医院合并为保定地区中医院。原卫生路旧址改为住院部,门诊部设于裕华西路省中医门诊部旧址”[2]81,92。
7 结语
保定河北省中医门诊部历程是河北中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中医从个人门诊模式向中医院模式过渡的先例,目前查及其他地区中医院模式形成记载应不早于1954年。医院这个平台为医生提供了分工和协作的基础,能够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0]。从当时名医汇集兴盛一时,到机构撤销,其发展历程,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及研究价值。
目前推测,当时中医对于验、简、便、廉是一种基本的医术追求。从发现的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处方,单张处方几乎均为1~2剂,目前保存的河北郭可明、杜希白、田小石、杨少伯、常志中、门兆义、张文灿、邸文峰、李余芳、杜本盛、厚廷琇、李志仁、李居正(李振江之父),天津吴增田、梁宝玺、周肇五、王有为等医家处方,大致符合此特点。中医治疗往往重在纠偏,1~2剂不但体现出医者对自身医术的自信,而且便于调整,治疗灵活,中病即止,不但为患者节约了医疗成本,也杜绝了药物浪费。
从科室设置及人员情况来看,科室设置齐全,并设立特色专科,名医汇集,为发扬中医特色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已经在学科发展及学术风格上,形成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中医历来重视传承,学术渊源深厚,不断发展,传承有序,有明确的脉络可寻。随着机构撤销及这批中医的工作变动等,珍贵经验未能有效继承发扬,未能重视有效中医经验的系统化整理及发扬完善,故而未能形成影响较大的地域特色的系统的学术流派传承体系,学科建设存在不足。师承的口传心授,潜移默化,具有难以替代性,极具中医特色。创新应该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完善,而非凭空标新立异。地域性中医流派传承,符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及人群体质等特点,更易于被当地群众认可。
当时河北省中医门诊部这批中医没有高大上的头衔,有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是群众信赖的实力派中医。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俗语“看中医找人,看西医找门”,看中医是找具体某个医生,看西医是找某个医院,所以这批中医退休后,仍有大量患者长期追随。随着西医模式的影响,如果中医特色逐渐减弱,无论多么高大上的头衔,疗效一般,一旦离开医院就会门前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