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写 以写“养”读
——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2023-11-29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情感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中心小学 刘 兰

当今社会,语文素养的培养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为关键。作为语文学科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关系,即“以读促写,以写‘养’读”。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能激发其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价值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展其知识面,还能够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将深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情节情感以及背景环境等元素。这种广泛的阅读体验将有助于拓宽其思维视野,增进其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从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了解各种不同职业、性格、生活境遇的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同时,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作为情感的表达载体,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各种情感的起伏和变化。学生将在阅读中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共情,深入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经历冒险、挑战和成长,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丰富性。阅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今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写作则是阅读的延伸,以及个人表达的集中展示。作为一个全面剖析文本的过程,文章写作要求学生在撰写时对所读内容进行整理,深入思考每个观点、情节甚至细节。这种分析能力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不断分析和解剖文本,学生逐渐形成辨析事物本质、抓住要点的能力,思维更加敏锐。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这要求其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挑选适当的词汇,学生将更准确地传达自身所想,使表达更加有条理和连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涵。

写作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写作中需要精心构思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不仅要求其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能够将这些想法有机地融入文章中,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借由构建故事情节,学生可以积累对故事结构的理解,提高叙事能力,同时得以在有限的字数内展开完整故事的汇总,培养简洁而又丰富的表达能力。此外,创造性写作还将提升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时,学生会不断地选择词语和修辞手法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通过精心搭配和运用语句,学生将深化对语言美感的体验,同时能够从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为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重视不够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更加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忽视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未能在教学中贯彻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作为独立环节,而没有充分地将二者融为一体,造成阅读与写作教学板块缺乏深度交互。还有部分教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跟进教材进度的压力较大,无法给予阅读与写作足够的时间,常常倾向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或阅读策略,却不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难以锻炼其感受文本内涵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陷入应付任务的模式,欠缺对阅读与写作的真正兴趣,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此外,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作品时,往往过于关注形式,忽视内容的创新和深度,导致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写作的目的仅在于符合规范,而非表达独特的观点和传达真实的情感。由此,学生不再从内心去感受和思考,而是一味地迎合教师的期望,忽略了写作作为情感和思维输出工具的重要价值。

(二)阅读与写作训练过于机械

一方面,当前教师所应用的阅读训练过于僵硬和机械,只注重题目与答案匹配,缺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的教学引导。学生常常为了追求正确答案而匆忙地寻找关键词,而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这种机械的解题方式会使学生养成盲目应付题目的习惯,难以培养其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刻感知。

另一方面,部分写作训练极为僵化,让学生陷入填空式、套用式的模式。一些教师强调特定的句式,给学生灌输固定格式的优势,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刻意插入这些模板,导致作文缺乏个性和独创性。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将习惯于套用公式进行写作,而不敢尝试自由表达,进一步限制了其创造力和思维发展空间。机械性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热情,学生总是被要求重复填写练习册或默写范文,没有机会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从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不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还将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缺乏个性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了解不足,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因材施教。由于教师更关注传授基本的阅读技巧或写作规范,未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内容,感到缺乏挑战和激励。同时,许多教师过于依赖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即使一些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特别的兴趣或极具潜力,但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无法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需求不符,逐渐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排斥情绪,甚至萌生厌学心理。

(四)家校配合不足,给予的支持有限

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需要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家校之间的协同不足。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教育知识或其他原因,无法充分了解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未曾掌握二者融合的方式,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导致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不够理想,影响了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许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充分。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导致家长不清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很难在家庭中配合学校教学,无法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一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难以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提供恰当的帮助,导致学生缺乏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策略

(一)以读促写:拓展阅读空间,完善写作思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探究其精妙之处,以便学生将这些精彩词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既能提升文章表达水平,又能丰富词汇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选词用词,还将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同时,阅读不仅是理解文字表面意思,更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细节,如描写人物的情感状态、独特的比喻等,并鼓励学生将类似的情感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帮助其熟悉文章不同结构的特点,理解其使用场景。写作时,学生可以根据预设的结构展开,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首先,根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应用的比喻修辞,分析其如何形象地传达出潮声的沉闷有力,理解词句背后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将类似的修辞手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同时,在《观潮》中,作者以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写作,有序地呈现出观潮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潮来时”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远-稍近-再近-更近的结构,使读者逐渐深入感受潮水逐渐来临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的作用,并鼓励其在写作中结合叙事的空间关系展开描写,使文章更具有层次和条理。

(二)以写“养”读:布置创作任务,优化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和引人深思的文本,然后提出相应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推动学生深入整理阅读内容。写作之前,学生需要全面分析所读内容,提取出关键信息,重点掌握文章要点,使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度加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写作时,学生要将思想进行逻辑组织,构建起清晰的脉络。这种思维锻炼也能够应用到阅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捕捉文章的主旨,学习文本结构,进而培养阅读的敏感性,锻炼其快速理解能力,实现合理高效的阅读过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仿写一个类似的场景,要求学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写一个类似的观察景象的文章,如“山间日出”“城市静谧的夜晚”等。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文章中丰富情感表达方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规划文章的逻辑结构,确保思路清晰,各段之间有明确的衔接,让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懂得作者为何会使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传达情感,同时建立对文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敏感性,促进其在日后的阅读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要旨,拆解文章结构。

(三)读写结合:创设具体情境,打造读写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或兴趣相关的话题,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如模拟角色、现实场景等。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情境相结合,可以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挑战更具体。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其更主动地投入阅读和写作训练。其次,组织阅读分享会和写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成果。通过同学的分享,学生得以互相学习和交流,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再次,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多样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其丰富学习体验。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习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实例等方式,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教师首先介绍中秋节的背景和传统,让学生了解桂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文章内容,引导其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特别关注桂花的香气、摇花的情景等。再次,创设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摇花”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情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人造花瓣,让学生模拟摇花的动作,体验桂花雨的美妙,以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增强其情感共鸣。最后,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仿照《桂花雨》的风格,以亲身经历或想象中的场景,写一篇描写花开花落的文章。如以“春天里的樱花飘落”为题,展示自己在春日赏花时的情感体验。提醒学生运用类似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四)家校联动:深化读写目标,养成读写习惯

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然后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目标,旨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重点,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家长要主动与教师交流,积极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制定合适的读写目标,包括每周阅读一定篇数的书籍、完成一定数量的写作练习等。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家长要帮助学生完成读写计划,监督其完成作业,确保学习连续有序。紧密的配合能够充分发挥家校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种环境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从而稳步提升读写能力。

四、结语

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以读促写、以写“养”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这种结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培养其文学素养,充分激发其创造力,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加紧创新应用的步伐,为学生创造富有启发和激励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其在阅读与写作的交互学习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