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探析

2023-11-29路丙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劳动资源

李 磊,路丙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4“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44-45的主张,充分彰显了劳动、高校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资源作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先决性条件,理应被关注。但至目前,论者们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等方面,鲜有涉及对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探讨。本文所及,旨在厘清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正视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在开发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应然路径。以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为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明晰劳动教育资源“是什么”,是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为了厘清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概念,我们由浅及深,从对“资源”进行解读着手,再进一步对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加以阐释。

“资源”是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中一个最基础的概念,厘清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离不开对这一词的深入解读。资源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在我国《古代汉语词典》中,只存在对“资”和“源”二字的分别解释,并没有对其进行综合释义。《当代汉语词典》将资源解释为“可以利用的自然物质或人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指的是“生产资料或者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新时代以来,学术领域有学者对“资源”一词做了更细致的解读,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2]41-42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任何能够满足人类主体自身需求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作资源。

基于资源的定义,我们着手对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进行梳理。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中的“高校”一词,并不是对资源存在的场域进行限定,而指的是资源发生作用的场所。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资源是对于高校劳动教育而言的,以高校劳动教育的存在为前提,与高校劳动教育一样具有阶级性,是广大无产阶级利益诉求的体现。最后,通过对“资源”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自然或社会存在物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其对使用主体具有“有用性”,所以只有能够满足高校劳动教育主客体需要的、能够对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的事物才能被称作是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一言以蔽之,高校劳动教育资源是在一定阶级社会中,能够对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二、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逐渐显露。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同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序列中的崭新问题,也为新一轮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契机。

(一)何以可能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前提是确证这种资源的现实存在性与开发的可行性。当前高校广泛存在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党对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支持,为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教育规划如果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那么其具体实践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高校劳动教育得以延续的本身就是劳动教育资源存在的证明。当前,依据高校劳动教育资源构成要素的存在形态,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大类。显性劳动教育资源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的人力、物力的总和,譬如,高校劳动教育教师、硬件设施等。相较于显性资源,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存在的形式更为抽象,开发工作更为复杂,他们藏匿于文化典籍、学生生活实践之中。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规校训等,甚至于一些不爱劳动、不想劳动的反面事例也属于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因其内隐性、广泛性的特点,将成为今后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3]30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近年来,党中央高度强调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度认可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并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挖掘劳动教育可利用资源[4]3。同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学校要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5]。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做到彻底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就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尤为紧迫。

(二)何以必要

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与其说是一种育人实践活动,不如说是资源从开发、投入到产出的过程,这种资源投入的产出既体现在高校劳动教育自身的不断完善,又表现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提升。然而,任何产出始终是以资源的开发与投入为前提的,换言之,无论是高校劳动教育还是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教育资源的支撑。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是高校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抱有殷切期待。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开创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新局面,同时也奠定了劳动教育在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人口规模空前庞大,原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高校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性低、教学连续性差、管理随意性大等问题,为此,开发和利用新的劳动教育资源对于构建全面系统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意见》中,从思想认识、情感价值和能力习惯三个维度对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进行了阐释,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端正的劳动态度、熟练的劳动技能,[7]质言之,这是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的精准回应。在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直接体现在大学生的劳动表现之中,然而,面对现实情况,当前高校仍然充斥着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教育资源发生作用的过程,高校劳动教育成效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偏差,这与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低不无关系,所以解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于不断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筑牢大学生劳动品德尤为必要。

三、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就必须要正视资源开发的现实问题。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在开发理念、开发内容、开发方式等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现实挑战。

(一)开发主体意识淡薄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的资源开发意识对开发的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审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不难发现,新颖的劳动教育形式较少,以打扫卫生、农业生产实践为主的劳动教育模式长期占据主流,这与劳动教育主体资源开发意识淡薄不无关系。

高校劳动教育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是高校劳动教育主体资源开发意识淡薄的集中反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自然偏好于与农业生产活动相联系,[8]回望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至今,一直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日常劳动与农业生产活动确实是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实践与它们相关联本身并无过错,但是时至今日,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与学生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然将传统的卫生打扫、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主要的劳动教育形式来开展,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然而,新的包含崭新技术、体现时代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又迟迟没有普及,面对这种情况,难免让人对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的资源开发工作产生质疑。

高校劳动教育主体资源开发意识淡薄并非毫无缘由。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高校目前有关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还尚未步入制度化轨道。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缺少量化标准与评价方式,因此,开发与否完全取决于开发主体的个人意愿,带有很强主观随意性,坦言之,高校师生很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二是,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直至2022年9月,我国本科才迎来了首届劳动教育专业新生,这也就意味着具有专业劳动教育技能的人才还并未走上工作岗位,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将近70%的劳动教育课程都由其他岗位的教师兼职担任,[9]这些“半路出家”并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兼职劳动教育者,对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存在缺乏足够的敏锐性,更无法胜任资源的开发工作。

(二)开发内容结构失衡

整个看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情况,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资源开发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校内显性劳动教育资源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直接影响到高校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

宏观上,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应该放眼全局,多方位寻求能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明显失调。当前,很多高校出于资金、安全等方面考虑,习惯于采取封闭、静态的劳动教育方式,[10]即为学生创设劳动教育园地,用学校环境模拟社会环境来培养未来可能的劳动者。但是,一方面校园环境所具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当资源向劳动教育倾斜时,难免会挤压其他学科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家庭中蕴藏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被严重忽视,间接导致了家、校、社劳动教育链条的断裂,教育的持续性、连贯性难以保证。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立足学生当下生活,关注社会未来需要的工作,将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全部着眼于校内,无论是从学生还是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都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从微观上看,在高校内部显性与隐性劳动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开发失衡的现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教育一直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边缘”,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意义之后,劳动教育的地位才得到显著提升,这就意味着,在之前高校教育资源规划中可能很少预留给劳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在高校对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感到踌躇之时,教育部作出了逐步配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指示[5]。各高校的关注点聚焦于劳动教育场地的开辟与建设工作中,对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显性。高校劳动教育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教育,显性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因其存在的广泛性、潜隐性;效果的渗透性、持久性,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因此,“显隐结合”的开发利用劳动教育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应,“重显轻隐”的“跛腿”式开发,难免会造成高校劳动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三)开发方法运用不当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1]139毛泽东同志的“船桥之喻”生动阐释了方法之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同样,不解决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方法问题,资源开发工作也就只是一句空话。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决定了开发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中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令人担忧。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审视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无论是重现象、轻本质,还是重本质、轻现象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与之事与愿违的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更多的着眼于“劳动”而非“教育”。譬如,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清扫路面、捡拾垃圾等简单劳动备受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者的青睐,而这些简单劳动通常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育者在劳动中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容易造成高校劳动教育过程的去教育化。这些“去教育化”的高校劳动教育,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究竟是为了劳动还是教育,也就是为形式还是为育人之问。

此外,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法重形式、轻内涵还表现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主体对劳动教育资源融入劳动教育过程的考虑欠缺。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是包含了开发、利用再到资源产出在内的完整过程,然而,我国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中不乏存在着过度倚重开发结果,漠视资源实际利用效果的现象。比如,《意见》中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大多数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周等活动,来达成课时目标。但是,具体来看这些劳动教育活动,涉及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完整的劳动教育规划并不完善,[12]育人效果十分有限,实际上是对已开发的劳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的表现。未能将已开发的劳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难免使得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有着倒向形式主义的嫌疑。

四、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是一项主客观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既受到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又会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深刻限制。因此,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活动中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唤醒开发主体自觉,从开发的内容结构、实践方式上努力探寻新的资源开发增长点。

(一)唤醒开发主体自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意愿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活动中有着先决性的作用,这种意愿源自于对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认同,发展、完善于不断健全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制度。

高校劳动教育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认同是他们资源开发意识觉醒的关键,这种认同感既来自于对劳动教育自身价值的体认,又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教育工作的肯定。因此,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实践中,首先,要认识到高校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好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高校劳动教育活动才能站稳脚跟,同样,只有高校劳动教育取得成效,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所以要努力形成以教育促开发,以开发带教育的良性高校劳动教育循环。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积极主动的投入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中来。最后,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曲折探索,在经验沉淀与时代呼唤中得到的成果,所以应加强劳动教育史的宣传工作,让高校劳动教育者能深刻体悟到党推进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决心与如今高校劳动教育的来之不易。

将高校劳动教育主体资源开发主动意识的长久保持完全寄托于他们自身,显然是不现实、不公平的,因此,需要持续的外部激励与监督,也就是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体系。其一,从制度层面对相关教师的工作内容进行硬性规范,建立合理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监督体系,明确主体职责范围,让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彻底落到实处。其二,从管理层面增强组织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合作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为开发工作提供人力、资金、技术等保障。其三,奖惩有度、赏罚分明的评价制度是高校劳动教育主体长期积极主动地投入资源开发工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将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效果纳入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十分必要,对此,一方面要细化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坚持量质并重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管理者与行政者为主体的评价局面,营造民主、开放的评价氛围,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与感受,最大效率的利用好高校劳动教育资源。

(二)调整开发内容结构

人发展要求的全面化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多元化,因此,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失衡的现实困境,需要转换思维,不断拓宽资源开发范围,优化资源开发内容结构。

培养学生端正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是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13]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广泛性与渗透性的特点使它们在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上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必须要对隐性劳动教育资源有所关注。首先,要意识到,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在育人上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其中往往附带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如果运用不当,对我国教育也会造成巨大的威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时要站稳政治立场,对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内容仔细甄别,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隐性劳动教育资源中的引领作用,警惕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隐性劳动教育资源育人优势的发挥主要得益于其“润物无声”的特点,所以在资源的运用上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通过讲劳动故事、做劳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端正的劳动态度,最大程度地彰显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

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在高校这一场域内始终是有限的,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向社会寻求支持的必要性。在社会层面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一是要把握住自然与物质资源,依托企业、社区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社校共育”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弥补校内场地短板,延伸高校劳动教育空间。二是要争取社会资金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投入,比如设立劳动教育专项教育基金,接受企业、校友的资助,用以配置劳动教育设施,奖励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最大程度地释放社会资金的育人价值。三是注重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吸纳技艺工匠、劳动模范加入到高校劳动教育活动中,或者通过设立社会师资库的方式,灵活运用社会人力资源,不断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改进开发实践方式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要摆脱形式化的困境,既要在开发方式上要与时俱进,又要考虑资源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育人效果为重点,不断创新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方式。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所以在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方式上,要学会运用新型技术手段,提升资源开发效率与实用性。在实践中,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能只守着一块“试验田”,还需要探索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资源形式。以网络资源为例,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75%,[14]如此庞大的网络人口数量为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所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之一,为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建立数字劳动平台,为学生创造以脑力劳动为主新型劳动教育模式。[15]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到,新型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不代表着对传统劳动教育资源的抛弃,而是以科学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现传统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再利用的崭新图景。比如,将VR技术运用到高校劳动教育之中,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模拟传统的农业生产场景,还能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劳动任务,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高校劳动教育是资源从开发、投入到产出的系统过程,如果只有开发而无利用,那么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还是无法脱离形式主义的困境,因此,以育人效果为导向,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资源融入实际教学中的成效十分必要。在资源的使用上,首先,管理层面,要建立健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资源协调组织,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配置教学资源,避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资源短缺或者过剩的情况。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运作必须通过人才能实现,因此,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运用好劳动教育资源的基础。最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作为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受用者,对于资源运用的是否恰当具有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在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感受,以学生劳动素养是否提高作为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合适与否的重要标准,及时对资源的运用做出调整。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劳动资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资源回收
热爱劳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