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孔子孝文化研究述评
2023-11-29盛进洪
盛进洪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孝老爱亲”、“养老、孝老、敬老”等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当然,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此进行了阐述。而内含着这些观念的孔子孝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孔子孝文化由于其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继承”。在这种要求的影响之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孔子孝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孝文化研究的氛围、角度日益浓厚和多样,研究的成果也不断丰富。因此,笔者就改革开放以来对孔子孝文化的众多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全面呈现它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局限和进步,为今后深入研究它提供参考。
一、关于孔子孝文化的形成问题
在孔子孝文化的形成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主要存在如下两种重要观点:一是认为孔子孝文化是对周代以来的孝道的“有扬弃的继承”,比如,康学伟、王志刚、肖群忠等认为孔子孝文化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的继承发展、改造创新[2-3];路丙辉认为周代人对孝的规定有二:一是恭敬父母;二是祭祀祖先,而孔子孝文化是对周代倡导的这种孝德的充分转化和发挥,并使它成为系统的伦理体系[4];王长坤、肖波等认为孔子的孝道是把周人具有伦理政治意义之上的祖先崇拜的“孝道”观念发展改造为了一种以对在世父母的“孝生”为核心的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5-6];陈谷嘉认为“孝”观念虽起源于原始社会,但在西周已演变为孝文化形态,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已形成[7]。二是认为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孔子孝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比如,李仁君认为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对孝文化的文化土壤、父母子女性格形成和孝文化特点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8]因而对孔子孝文化相关方面产生了同样影响。
从以上论述来看,学术界对孔子孝文化形成的专门研究的确还很少,甚至只有少部分专著、期刊论文在梳理整个孝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之时才得以提到或带过。
二、关于孔子孝文化的内涵阐述
对孔子孝文化的内涵这个基础问题,学界已经从各个角度来对其进行了深刻研究。
1. 从伦理学角度挖掘孔子的孝及孝文化内涵。肖群忠、康学伟、王志刚等人认为,孔子孝道有如下内涵:一是家庭道德;二是行孝与守礼相结合;三是“孝”与“悌”相结合;四是“几谏”的原则,协调父子关系,把孝和忠结合[2-3];路丙辉等人认为,“仁”、“礼”、“孝”、“忠”、“悌”、“恕”等德目被孔子重新赋予新意,并将“孝”德确定为百行之本。此外,他还强调把孔子的孝放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来考察,才能给孔子的孝准确定位,才能揭示其内在特质;赵士孝等人认为,孔子的孝是治理天下和国家的重要方式。孝要养亲,更要敬亲、爱亲、顺亲。孝道有糟粕,不能无原则地盲目弘扬[9];陈谷嘉认为,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发了“孝”的伦理价值,赋予“孝”以“仁”的精神,而且对践行孝道提出了要求;熊贵平认为,孔子之孝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把孝的对象主要定格在父母身上,淡化了宗教色彩;二是从父母的生命保护、精神慰藉等方面赋以孝道新的内涵;三是家庭内部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10];陆爱勇认为,孔子之孝有四个重要内涵:一是“为仁由己”;二是家庭中的孝;三是孝的外推;四是孝的终极目标[11];陈柏清指出孔子提出了系统的孝道文化观念和关于孝行为的规范原则[12];魏英敏认为,孔子的“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孝”的原本含义:奉养双亲、尊敬父母、“无违”周礼、“无改”父之道、谏诤等;其二,“孝”的衍生意义:孝与悌、孝与仁[13]。
2. 从文本(1)《论语》、《孝经》等文本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在本文中,我们暂且不谈文本是不是孔子本人所作。按照学界一贯的看法,把这些文本看作是“孔子”或“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并从文本的内容来归类并阐述其孝道文化思想。角度来阐释孔子孝文化内涵。付洪、栾淳钰认为,我们可以从孝的根本(孝养父母)、孝的目的(化民成俗)、孝的应用(遵循“秩序”)、孝的新主张(提倡“悦谏”)来阐述孔子《论语》中的孝文化思想[14];吕红平、李振纲认为,孔子孝道观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论语》《孝经》等文本中,并把孔子孝道观主要归结为“敬养”、“无违与谏诤”、“不远游”、“慎终与回报”等四个重要方面。
3.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挖掘其内涵。杨维琴认为,孔子试图把孝由家庭伦理规范扩展为社会伦理规范,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使“孝”成为同时维护家族与政治的伦理纽带[15]。
4. 从人学的角度来把握、规定孔子孝文化内涵。李杨、周奎武认为,孔子的孝伦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16]。
由上可看出,在孔子孝文化内涵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的著作、期刊、论文等。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它的成果居多,其他相对较少。这些研究既有统一之处,又存在较大分歧,这既与研究的角度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研究途径的扩展与深化。
三、关于孔子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
百善孝为先,孔子孝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孔子孝文化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与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于孔子孝文化与文学艺术文化方面。肖群忠等认为,在民间文学艺术方面,祈嗣贺生与祝寿之题材大量表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此外,诗歌、戏曲、传记、铭赋、祭文以及传奇、小说、神话、志异等文学形式,也广泛地表现了孔子孝道的主题[17];孙静指出,忠孝、忠义的题材是传统木雕花板常表现的内容[18];黄道友认为,《养命的儿子》、《舍命的儿子》等具有汉味的“儿子系列”小说能表现出“愚孝”文化,方方、池莉的《落日》、《滴血晚霞》等作品能反映出“审父”反叛色彩的人伦关系[19];赵骞、彭忠德认为,孔子的孝文化影响当代歌曲,如香港艺人陈百强的《念亲恩》、Beyond的《真的爱你》等等[20];白云武指出,云南文山壮族纸马舞蕴含孔子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文化理念[21]。
2.对于孔子孝文化与法律文化方面。对“孝道”这个重要问题,曾庆敏从法制这个角度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以求在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之下,如何来理解孔子的“孝道”[22];易国锋提出,要在法制社会的背景之下进行孔子的孝道文化研究[23]。
3.对于孔子孝文化与医学文化方面。房明东明确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孝文化与老年医学、宫廷医学、中医伦理学以及不孕不育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前者对构建新型中医医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4];刘晓梅认为,从儒家孝文化、仁爱观念等重要思想出发,并以之分析其自身对中医学模式构建所产生的影响[25-26]。
4.对于孔子孝文化与城市文化方面。胡泽勇认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孝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社区中的重构[27];胡金林也认为,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孝感市城市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28]。
5.对于孔子孝文化与广告文化方面。李琼认为,广告能传递孔子提倡的“孝敬”理念,比如“黄金搭档送老人,腰好腿好身体好”、静心口服液“送妈妈静心,妈妈不烦不愁心情好”等[29];胡新桥提出,孝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体现在企业形象和产品营销两个方面,如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龟鳖丸广告以“养育之恩,何以为报”等主题来表现父子亲情[30]。
6.对于孔子孝文化与佛教文化方面。杨鸿源认为,儒家孝文化与佛教孝文化相拒斥,于是提出了佛教的孝伦理[31]。
7.对于孔子孝文化与社会治理方面。康学伟认为,孔子已把行孝与为政联系在一起,可看作孝为政治服务的原则的最早提出[32];黄义英提出,要借鉴儒家孝文化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儒家孝文化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33]。
8.对于孔子孝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张永庆等人认为,回族孝文化是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和儒家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有些思想值得借鉴[34];徐雷等人提出,儒家孝文化在彝族地区的适应传播,体现在彝族孝文化长诗《赛特阿育》中[35]。
总体来看,在孔子孝文化与其他诸种文化的关系研究方面,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孝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但目前成果也较少。
四、关于孔子孝文化与外国孝文化的关系问题
孔子孝文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在东亚和东南亚,具体有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学者或研究孔子孝文化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或将孔子孝文化与它们自身的“孝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1.对于孔子孝文化与日本孝文化的关系。张志磊认为,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中表现出的忠、孝源于但区别中国儒家[36];施晖、栾竹民指出,源于中国儒家孔子的日本“孝敬”、“孝悌”道德意识还不够凸显和明确[37];王新生指出,日本1882年颁布的《军人训谕》规定,军人必须遵守“尽忠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崇俭朴”五项原则;日本政府颁布指令,要求学校教学要明确“仁义忠孝”[38]。
2.对于孔子孝文化与韩国孝文化的关系。韩广忠、肖群忠等人认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韩国民间社会人士发起了孝道文化推广运动,200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在韩国国会获得通过,并得出三个启示:一是孝道的自觉和弘扬;二是德与法并举;三是重视民间力量参与[39];周峰、计志宏指出了中韩孝文化的异同点及其当代启示[40];李未醉、万红等人认为,韩国的年俗“茶礼仪式”,以及假期举办的“忠孝教育”讲座都是民众主动行孝的具体表现[41]。
3.对于孔子孝文化与朝鲜孝文化的关系。宋广智指出,朝鲜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的孝)和西方养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尊老敬老意识[42];新罗(朝鲜古国)圆光和尚把中国儒家伦理融入朝鲜,主张五戒,其中就有“奉亲以孝”[43]。
4.对于孔子孝文化与越南孝文化的关系。赵康太、李英华指出,孝为越南人百德之首,在孝行中要求儿子对父母要尽孝道,不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旁人的嘲笑,在孝行中讲究礼,人民要处处循礼行事,尤其是丧礼和祭礼最为重要;陈重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孔子等儒家孝文化是如何传入越南,又怎样在越南得到发展以及对现如今越南国情和民情的影响和传承[44];DOAN THI THANH DUNG(段氏青容)从孔子孝文化分析入手,探讨它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在越南传播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影响等[45]。当然,内含着孔子孝文化的儒家传统孝文化在越南理论界、学术界也出现了很多成果,如《儒学和越南的儒学》[46]、《儒教和家庭》[47]、《儒家与道德》[48]、《儒家在越南——教育和考试》[49]、《浅谈儒家的孝道》[50]等。由于综述侧重点不同,在此就不一一详细评述。
5.对于孔子孝文化与新加坡孝文化的关系。赵康太、李英华指出,新加坡“以德治国”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新加坡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和整理出了治国的指导原则,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李光耀指出,不重视孝道,生存体现就会变得薄弱,文明生活方式就会变粗野,所以,子女必须要照顾或供养父母。
6.对于孔子孝文化与外国孝文化的整体关系。叶继宗指出,由于中外孝道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所以外国的孝道与中国的孝道有所不同:中国儒家孔子的孝文化是一种人性,一种自然情愫,而外国孝文化是“人文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独立发展[51];张锐指出,由于理路根源、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东(包括孔子)与外国“孝”观念的巨大差异,以此构想二者融合[52];肖群忠认为,要正确处理传统伦理的角色等级秩序和现代伦理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关系,在此之上,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新的礼治秩序。[53]
综上,从孔子孝文化与外国孝文化的关系的研究看,孔子孝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有了十分丰富的成果。而孔子孝文化在其他国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与外国孝文化的宏观比较研究也比较少,这是今后提出具有创造性新孝道的研究方向。
五、关于对孔子孝文化的评价
1.对孔子所倡导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亲亲相隐”观念的评价。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孔子的“亲亲相隐”的反面评价,如刘清平认为孔子的“父子相隐”是一种错误观念,它会导致“损人利亲”和“损人利君”的后果[54];邓晓芒认为“亲亲相隐”的实质是中国古代家族宗法血缘性的义务原则,在今天它却成为一个导致国家腐败的源头[55]。二是对孔子的“亲亲相隐”的正面评价,如郭齐勇、陈乔见等人认为孔子的“父子相隐”的伦理行为符合人性、人道,是最普遍的观念[56];胡启勇认为“亲亲相隐”这个重要原则实质是一种“权”,其目的是给血缘亲情一定的自由空间,将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权力让渡给家庭[57];林桂榛认为孔子“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是反对直躬者及叶公以控告或举证自己亲属为荣的伦理观,认为在讼亲案上选择不证亲属有罪而沉默或更符合伦理中道与正义[58]。
还有一些学者有着不同的评价,如郑家栋认为抽象地或就事论事地争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命题没有太大的意义,必须返回到历史脉络中来彰显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来了解该命题在后世的衍变中所产生的影响[59];王美玲认为孔子所倡导的“子为父隐”的“亲亲相隐”思想是儒家“孝道”与“亲情秩序”的需要,只要将其放置在儒家伦理的大背景与具体情境之中,才能使其得到恰当的理解[60];裴植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应断句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句中的“为”字是作“做”、“干”的动词;“隐”字确当的解释应是“沉默”、“回避”[61]。
2.对孔子孝文化内涵结构的评价。罗国杰认为孔子之孝跟生育之情、养育之情、教育之泽三方面“恩情”紧密相关,这三方面是孔子“孝”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62];路丙辉提出只有将孔子的孝义放在其仁学思想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其本意:“孝”是“仁”情之端,是行“礼”之始,而“仁”是“孝”行之果[63];朱贻庭认为“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应“崇本以举其末”,才能建设“和谐家庭”[64]。
3.对孔子孝文化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多数研究者给与比较高的评价,肖群忠认为孔子孝文化理论仅仅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并为孝道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成为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与首要地位,见之于儒家经典的论述是很多的[65-66];王长坤等人认为孔子提倡的孝道,把周人具有伦理政治意义上祖先崇拜的“孝道”观念,发展为对在世父母的以“孝生”为核心的具有伦理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孝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也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皆发生了重要影响[67-68]。
4.对孔子孝文化的扬弃。大多数研究者以辩证法为指导,既对其精华进行肯定,又对其糟粕进行批判。比如,赵士孝认为孔子有关孝道的言论有不少精湛论述,但也需要扬弃糟粕,由此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妻子“无子”,能否称之为不孝?二是父母犯了罪,子女在知情的情况之下,是否应该包庇父母的罪行、隐瞒罪行?三是报杀父母之仇,还需要通过政府的途径吗?还要不要分清是非?四是为了孝养父亲,战场上打败仗,是否是孝子?针对孔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抱着扬弃、批判的态度;王长坤认为“父为子隐”是孔子为了维护血缘宗法家庭的稳定,宁可包庇犯法的子女,是错误的观点,应该摒弃;魏英敏认为我们要区分精神与糟粕,厘清科学性与保守性的界线,对奉养、尊敬、诤谏、祭祀等精华,我们要继承;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等陈腐的糟粕,我们要否定。
总之,研究者多能理性地评价孔子孝文化及其地位和价值,对其精华和糟粕的分析视角较为广泛和深入,在揭示孔子孝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本质上有较大进步。
六、关于孔子孝文化的弘扬与超越问题
如何传承孔子孝文化并探寻、实现其现代化,是研究孔子孝文化的一个热点问题。
1.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方面。肖群忠认为孔子孝文化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魏英敏认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仅可培养我们的人道意识,而且还可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因为感恩意识能够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
2.在孝道教育现代化方面。肖群忠认为传统孝道对现代德育、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启示:由近及远,由易及难,情形并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利益诱导、法律惩戒相结合;社会教化与民众认同相结合。今天的孝道教育要从知情意行的统一来提高现代孝亲教育的水平。
3.从孔子孝文化与代际关系来探讨孝文化的现实价值。马尽举认为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应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69];肖群忠认为我们在发扬尊老这种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要批判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性因素,从而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有助于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和谐[70]。
4.从养老问题的解决来探讨孔子孝文化的现代化。肖群忠认为孔子孝文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精神保障,它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养老问题[71];余玉花等人认为孔子孝文化可支持中国家庭养老[72];张云英等人认为孝文化的缺失会对农村家庭养老造成重大冲击[73];刘炳范提倡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传统道德,并给传统的儒家“孝道”原则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诠释,形成适应老龄化社会特点的新的“孝”文化[74]。
5.孔子孝文化与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汤一介认为儒家“孝”的理念对建设和谐家庭、社会都是有意义的[75];皮海峰等人认为要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76];朱曼等人认为弘扬孝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77]。
6.孔子孝文化的危机及超越转化。关于孔子孝文化危机方面,隋淑芬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孝德情感的缺失,价值定位的转变,崇老文化的消失,相关社会规则与规范的淡出,使传统孝德的现代化陷入了危机[78];杨昌江认为传统孝文化要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民主、科学和法律的关系[79];吴锋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是对传统孝道的最大冲击,并提出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的爱,而不在于形式[80]。
关于孔子孝文化超越性转化方面。肖群忠提出要结合当代与西方权责理论的背景,对孝予以创造性发展;在重新反思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时要正本清源,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保守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创造性超越的新孝道[81];杨维琴认为基于文化调适理论,加孝文化的自觉意识,推进孝文化的再生与创新,为家庭养老提供坚实的文化伦理基础就成为了必要。马尽举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收入预期的提高,亲子关系中父代子代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可能通过制度安排而由刚性变为弹性的;曾振宇认为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孝文化经过创造性转换仍能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82]。
综上来看,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等以上各方面上,对孔子的孝以及孝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质和量,但在孔子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孔子孝文化与代际关系角度探讨孝文化现实价值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孔子孝文化的超越转化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而且只是提出了一些构想而已,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不少学者在孔子孝文化的研究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对于它的内涵及特点、地位及作用、现代价值等问题都予以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但是,孔子孝文化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释、道两家的孝文化与孔子孝文化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薄弱,还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如何使孔子孝文化现代化即创造性转化是其孝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目前备受关注,但研究的深度还仅限于构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孔子孝文化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学者们继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