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吸收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方法研究
2023-11-28卢迎红姜荻
卢迎红 姜荻
(1.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沈阳 110069;2.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沈阳 110000)
1 引言
由于环境中醛、酮类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有关醛、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目前,在环境空气中多种醛、酮类物质的测定中,普遍采用的测定方法是DNPH(2,4-二硝基苯肼)法,即DNPH 与醛、酮类化合物反应生成2,4-二硝基苯腙,然后再使用气相色谱法[1-2]或液相色谱法[3-7]测定2,4-二硝基苯腙的量。气相色谱法的缺点是醛、酮类化合物在气相色谱上峰型不好,响应较差,只能测定低分子量醛、酮类化合物。DNPH 法的样品采集方式通常包括液体吸收法(溶液吸收法)和固体吸附法(吸附管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溶液吸收法测定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对样品采样、样品制备以及与固体吸附法的比对等进行了研究。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和材料
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100 型,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配置Agilent ZORBAX Extend-C18 色谱柱(250 mm×4.6 mm)[8]。采用重蒸蒸馏水;乙腈、二氯甲烷、正己烷均为农残等级。
DNPH(国药沪试)饱和吸收液:称取4.0 g DNPH固体于棕色试剂瓶中,加入180 mL 盐酸,配制成1 L水溶液,超声30 min。先后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纯化。
醛、酮类—DNPH 衍生物—乙腈标准溶液:浓度200 μg/mL。
醛、酮类化合物—乙腈标准溶液:浓度1 000 μg/mL。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1.1 DNPH 吸收液的配制
分别采用日本方法,美国EPA TO-5,EPA 0011[9]的DNPH 盐酸溶液法和EPA 8315A 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法进行衍生化实验,开展不同浓度DNPH 吸收液衍生化效率比较研究。前3 种方法配制的吸收液盐酸含量相同,但DNPH 含量不同。EPA 8315A 方法先将DNPH 溶于乙腈中,再在100 mL 水中加入4 mL柠檬酸盐缓冲溶液,调节pH 至3.0±0.1,加入6 mL DNPH 溶液。分别取上述4 种方法配制的吸收液于样品瓶中,加入醛、酮混合标准溶液(加标量为4.0 μg),摇匀后按照样品预处理步骤及检测方法进行操作,见表1。
表1 不同吸收液法DNPH 的配制
2.2.1.2 空气样品采集
环境空气采样装置见图1。将装有20 mL DNPH饱和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和分别装有20,10 mL 吸收液的棕色气泡吸收瓶串联到空气采样器。以0.3~0.5 L/min 的流量连续采样1 h,如果浓度偏低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但总采样量不超过80 L。采样时如果温度低于4 ℃,吸收瓶应放在恒温箱中。
图1 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采样系统组成示意
2.2.2 样品的制备
将吸收瓶中的样品转移至125 mL 分液漏斗中加入10 mL 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萃取,萃取3 次。加入无水硫酸钠脱水干燥,浓缩后更换溶剂为乙腈,并定容至2.0 mL。
2.2.3 样品分析
色谱条件包括:柱温箱温度为35 ℃,进样体积为10 μL,紫外检测器波长为360 nm。梯度洗脱程序见表2,流动相A 为乙腈,流动相B 为水,流动相C为甲醇。
表2 梯度洗脱程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萃取溶剂的选择
本实验分别以二氯甲烷和正己烷不同体积比作为萃取溶剂,对加标醛、酮衍生物的DNPH 吸收液进行萃取,结果见图2。由图2 可知,正己烷/二氯甲烷(7+3,V/V)和二氯甲烷对、醛酮衍生物的萃取效率高于其他溶剂。但二氯甲烷对DNPH 的萃取率较高,在浓缩时,会有大量DNPH 附着在瓶壁上,将影响测定结果;另外,采用二氯甲烷萃取样品时,2-丁酮的测定结果会随存放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方法推荐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萃取样品。
图2 不同萃取溶剂萃取效率比较
3.2 DNPH 吸收液的确定
按照2.2.1.1 分别采用4 种方法配制DNPH 吸收液后进行衍生化实验,实验结果见图3。由图3 可知,EPA 0011 方法采用DNPH 饱和溶液法衍生化效率较高,EPA 8315A 方法醛类回收率较好,但酮的回收率都偏低,因此,本方法确定参考EPA 0011 方法采用DNPH 饱和溶液作为吸收液。
图3 不同吸收液衍生化效率比较
3.3 采样体系的确定
鉴于EPA TO-5 方法和日本方法均采用DNPH盐酸溶液与异辛烷串联采样,本实验对一组两支装有10 mL DNPH 饱和溶液吸收瓶串联的采样体系及另一组两支分别装有10 mL DNPH 饱和溶液和10 mL 异辛烷的气泡吸收瓶串联的采样体系进行采样效率对比实验。分别在两种采样体系的第一支10 mL DNPH 饱和溶液瓶的采样口端加入醛酮混合标准溶液(加标量为2.0 μg),模拟采样20 min,每支吸收瓶取下后分别按照样品预处理步骤及检测方法操作,结果见表3。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吸收液体系采样效率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异辛烷在采样过程中容易挥发,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确定本方法采样体系为采用DNPH 饱和溶液串联采样。
表3 不同吸收液体系采样效率比较 μg
3.4 采气流量的确定
由于本方法在样品采集的同时需要进行衍生化,因此,本文实验了以串联3 支各装有10 mL 吸收液的吸收瓶,加入醛、酮混合标准溶液(加标量为2.0 μg),模拟采集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样品,另外,考虑到在雾霾天气下,目标化合物多以气溶胶形式存在,本文又实验了将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和棕色气泡式吸收瓶串联采样。采气流量分别为0.3,0.4,0.5 L/min,模拟采集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样品,连续采样1 h,分别测定每一支吸收瓶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计算每一支吸收瓶的相对吸收效率(每一支吸收瓶的采样量与总采样量之比),采样流量0.3 L/min 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采样流量0.3 L/min 实验结果
采样流量0.5 L/min 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采样流量0.5 L/min 实验结果
由表4 和表5 可知,在0.3,0.5 L/min 采样流量条件下,除2-丁酮外,其他化合物采样效率都能稳定达到60%以上。对于大多数化合物,吸收瓶1 和吸收瓶2 合并吸收效率都在90%以上,但丙酮和2-丁酮在0.5 L/min 采气流速下,吸收瓶3 中的吸收效率仍在10%以上。因此,本文又对吸收瓶中的吸收液体积进行了调整。首先,吸收瓶1 分别装有10,20,30 mL 吸收液,以0.3 L/min 模拟采集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样品,连续采样1 h,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收瓶1 中吸收液的增加,2-丁酮采样效率呈上升的趋势,但在0.5 L/min 采气流速下,2-丁酮在吸收瓶3 中的吸收效率仍在10%以上。因此,本文又实验将吸收瓶2 分别装有10,20 mL 吸收液,以0.5 L/min 模拟采集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样品,实验结果表明,串联3 支各装有20 mL 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和20,10 mL 吸收液的棕色气泡式吸收瓶,以0.5 L/min 模拟采集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样品,吸收瓶1 和吸收瓶2 合并吸收效率都在90%以上。因此,在采集空气样品时采样流量选择0.3~0.5 L/min,必须串联3 支分别装有2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20 mL 和1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的气泡式吸收瓶。
3.5 色谱条件的确定
本文研究了乙腈—水、甲醇—水、甲醇—乙腈—水—四氢呋喃四元梯度体系等为流动相的等度以及梯度洗脱,最后采用梯度洗脱和甲醇—乙腈—水作为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16 种醛、酮类-DNPH 衍生物的标准色谱图见图4。
图4 16 种醛、酮类-DNPH 衍生物的标准色谱图
3.6 方法检出限分析
串联4 支各装有2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的棕色气泡吸收瓶、20 mL 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20 mL 和10 mL 吸收液的棕色气泡吸收瓶,模拟采样后测定吸收管中各醛、酮类化合物的空白值;其他组分是将标准溶液加入吸收瓶中,采用同样方法采样和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 7~0.002 0 mg/m3。
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分别采集沈阳市太原街、北陵公园、奥体中心和东陵公园点位的环境空气样品,检测出甲醛、乙醛等5 种化合物,其他11 种醛、酮类化合物未检出,结果见表6。
表6 环境空气实际样品分析结果 mg/m3
平行采集8 个无组织排放样品,其中2 个作为实际样品本底,另外6 个再加入1.0 μg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溶液,加标回收率在63.7%~119.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9%~10.5%之间。无组织排放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见表7。
表7 无组织排放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
3.8 与固体吸附法的对比研究
和现有标准分析方法HJ 683—2014《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本方法的抗干扰能力略差,方法检出限相近,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因加标回收物不同无法比较(本方法加标物为醛、酮类化合物,HJ 683—2014 加标物为醛、酮类-DNPH 衍生物),同时采集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见表8。
表8 两种方法同时采集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比较 mg/m3
4 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和实验分析,优化了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在采集空气样品时需串联3 支分别装有2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20 mL 和1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的气泡式吸收瓶。加标回收率在63.7%~119.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9%~10.5%之间。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 7~0.002 0 mg/m3。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适用于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16 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