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草莓二斑叶螨对5种杀螨剂的抗药性监测
2023-11-28江改青黄孟丽李雪银邢梦珂张博文
江改青 黄孟丽 李雪银 邢梦珂 张博文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江苏南京 211198)
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隶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亚热带地区,是当前设施草莓生产上的首要害虫(Bi et al.,2016;何秉青 等,2023)。成螨和若螨在草莓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沿叶脉两侧出现白色斑点,危害严重时大量二斑叶螨聚集吐丝结网,叶片逐渐焦枯脱落,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甚至造成绝收(Walsh et al.,2002;Wang et al.,2018;陈鹏和刘奇志,2022)。近年来,随着江苏省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连作年份的增加,以及普遍采用的匍匐茎苗分株育苗方法,草莓二斑叶螨发生逐年加重。
化学防治仍是防治二斑叶螨的主要手段(韩旸 等,2023)。然而,由于二斑叶螨体型小,繁殖速度快,发育周期较短,世代重叠十分严重,而且既能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加上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导致二斑叶螨对多种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刘庆娟 等,2011;Xu et al.,2018;Chen et al.,2019;李鉴鉴 等,2020;韩旸 等,2023)。鉴于用药种类和施药频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二斑叶螨种群抗药性不同,同一种群不同药剂之间抗药性也不同(Xu et al.,2018;Chen et al.,2019)。本研究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南京溧水、栖霞、高淳、江宁,镇江白兔,泰州泰兴,常州嘉泽,徐州碾庄等江苏8 个地区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5 种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比较了杀螨剂在不同地区间的敏感性差异,旨在明确江苏省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现状,为二斑叶螨的可持续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二斑叶螨敏感种群: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于室内不接触任何药剂情况下继代饲养。
二斑叶螨抗性种群:分别于2022—2023 年,采自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栖霞区八卦洲、高淳区漆桥镇、江宁区江宁镇,镇江市白兔镇,泰州市泰兴镇,常州市嘉泽镇,徐州市碾庄镇等8 个地区的草莓种植大棚(表1)。将采集到的二斑叶螨种群分别接种到盆栽草莓(品种为红颜)叶片上饲养,饲养1 代,随机取雌雄成螨进行生物测定。室内饲养条件:温度(25 ± 1)℃,相对湿度60% ± 5%,光周期(昼∶夜) = 16 h∶8 h。
表1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采集点信息
1.2 供试药剂
30%乙唑螨腈悬浮剂(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43%联苯肼酯悬浮剂(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30%腈吡螨酯悬浮剂(日产化学株式会社),20%丁氟螨酯悬浮剂(江苏省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3%阿维菌素微乳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1.3 药剂毒力测定方法
所有药剂均采用改进的叶片浸渍法进行测定(李鉴鉴 等,2020)。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首先将每个药剂稀释成5 个系列浓度药液,并设置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浓度重复3 次。选取生理状态一致的成螨,接种到新采集草莓叶片背面,每片复叶接30 头成螨,待二斑叶螨在叶片上稳定取食后(约12 h,以将有螨叶片放入水中,螨掉落数< 20%为标准),将有成螨的叶片浸入各浓度药液中,轻轻摇动,5 s 后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然后将草莓叶片叶柄放入一次性水杯(150 mL)中,加入50 mL 自来水。待药液晾干后,统计叶片上的二斑叶螨数量,作为供试基数。将处理的叶螨置于温度(25 ± 1)℃、相对湿度60% ± 5%、光周期(昼∶夜) = 16 h∶8 h 培养箱中饲养,并于48 h 后记录死亡的螨数。用毛笔轻触螨体,螨足不动者视为死亡。统计各处理的总螨虫数、死亡数及存活数。
1.4 数据分析
采用DPS v7.05 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数据,根据剂量对数和校正死亡率几率值的直线回归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LC50值95%置信区间和相关系数r。抗性倍数(RR) = 田间种群的LC50值/室内敏感种群的LC50值。二斑叶螨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Xu et al.,2018):敏感水平(RR < 3)、敏感度下降(3≤ RR < 5)、低水平抗性(5 ≤ RR < 10)、中水平抗性(10 ≤ RR < 40)、高水平抗性(40 ≤ RR <160)、极高水平抗性(RR ≥ 160)。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二斑叶螨对乙唑螨腈的抗药性
不同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30%乙唑螨腈悬浮剂的抗药性水平有明显差异(表2)。8 个田间种群对30%乙唑螨腈悬浮剂处于敏感至中水平抗性(RR = 1.524~36.267)。其中,南京溧水、镇江白兔、泰州泰兴、徐州碾庄4 个地区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南京栖霞和常州嘉泽种群处于敏感度下降阶段;南京高淳种群已有低水平抗性;南京江宁种群达到中水平抗性。
表2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30%乙唑螨腈悬浮剂的抗性水平
2.2 草莓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药性
不同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抗药性水平有明显差异(表3)。8 个田间种群对43%联苯肼酯悬浮剂处于敏感至高水平抗性(RR = 2.801~62.605)。 其中, 南京溧水、 镇江白兔、徐州碾庄3 个地区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泰州泰兴种群处于敏感度下降阶段;常州嘉泽和南京栖霞种群已有低水平抗性;南京高淳种群达到中水平抗性;南京江宁种群达到高水平抗性。
表3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抗性水平
2.3 草莓二斑叶螨对腈吡螨酯的抗药性
不同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30%腈吡螨酯悬浮剂的抗药性水平有明显差异(表4)。8 个田间种群对30%腈吡螨酯悬浮剂处于敏感至中水平抗性(RR = 1.331~17.285)。其中,南京溧水、镇江白兔、泰州泰兴、徐州碾庄等4 个地区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南京栖霞和常州嘉泽种群处于敏感度下降阶段;南京高淳种群已有低水平抗性;南京江宁种群达到中水平抗性。
表4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30%腈吡螨酯悬浮剂的抗性水平
2.4 草莓二斑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药性
不同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20%丁氟螨酯悬浮剂的抗药性水平有明显差异(表5)。8 个田间种群对20%丁氟螨酯悬浮剂处于敏感至中水平抗性(RR = 2.233~20.518)。其中,南京溧水、镇江白兔、泰州泰兴3 个地区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南京栖霞、常州嘉泽、徐州碾庄3 个地区种群处于敏感度下降阶段;南京高淳和南京江宁种群已有中水平抗性。
表5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20%丁氟螨酯悬浮剂的抗性水平
2.5 草莓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不同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抗药性水平也有明显差异(表6)。8 个田间种群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处于低水平抗性至极高水平抗性(RR = 6.599~340.995)。其中,南京溧水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镇江白兔种群已有中水平抗性;南京栖霞、南京高淳、泰州泰兴3 个地区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南京江宁、常州嘉泽、徐州碾庄3 个地区种群已有极高水平抗性。
表6 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抗性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重视,绿色生态草莓园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许佳君和王盼盼,2022)。近年来,江苏地区草莓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常向阳和葛悦,2021),而草莓二斑叶螨发生也日益严重,给果农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二斑叶螨已对多种杀螨剂产生了抗药性(van Leeuwen et al.,2010;韩旸 等,2023)。宫亚军等(2014)报道了北京地区的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在逐渐减低。Xu 等(2018)报道了二斑叶螨对乙唑螨腈、腈吡螨酯、联苯肼酯等也产生了抗性。不同地区的二斑叶螨,由于用药背景的不同,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有差异(宫亚军 等,2014)。本研究中,江苏8 个地区的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5 种常用杀螨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30%腈吡螨酯悬浮剂、20%丁氟螨酯悬浮剂、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抗性水平亦存在地区间差异。
地区间用药背景会影响二斑叶螨对杀螨剂敏感性水平(宫亚军 等,2014)。南京溧水和镇江白兔草莓二斑叶螨均采自有机草莓种植大棚,生产上平时很少使用化学杀螨剂,更多的依靠捕食螨防治。因此,该地的二斑叶螨对测试的5 种杀螨剂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南京栖霞草莓二斑叶螨采自种植大户,平时注重科学用药和轮换用药。该地的二斑叶螨对乙唑螨腈、腈吡螨酯、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阿维菌素敏感性较低。南京高淳草莓二斑叶螨采自当地的农户,管理水平一般,该地二斑叶螨对乙唑螨腈、腈吡螨酯、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敏感性水平一般,但对阿维菌素敏感性较低。南京江宁草莓二斑叶螨采自种植户的草莓秧苗田,为了保护草莓幼苗不受叶螨为害,用药种类和用药频率均较高,该地二斑叶螨对测试的5 种杀螨剂敏感性均较低。泰州泰兴、常州嘉泽、徐州碾庄的草莓二斑叶螨均采自草莓种植基地,种植管理水平高,也注重轮换用药和生物防治,但因多年的重复种植,也存在一定的抗性。
本研究监测结果显示,江苏8 个地区草莓二斑叶螨对乙唑螨腈、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丁氟螨酯等4 种杀螨剂,大部分处于敏感水平,部分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仅江宁种群对联苯肼酯属于高水平抗性。但各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具有抗性,抗性倍数在6.599~340.995 之间,处于低至极高水平抗性。在生产上,对于存在高水平抗性的药剂,应暂停或减少使用,并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Bi et al.,2016)。鉴于乙唑螨腈、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丁氟螨酯等对二斑叶螨的作用机制不同(Zhu et al.,2010;Hayashi et al.,2013;杨国璋,2014;Chen et al.,2019),可根据当地的用药背景,作为防治草莓二斑叶螨的轮换药剂。因此,在二斑叶螨的防治中,应密切注意抗性发展动态,尽量与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Chen et al.,2019)。另外,结合当地的用药背景和药剂特点,合理选择药剂和药剂用量;根据作物生长期调整喷雾用水量,充分结合农业管理、生物防治(Vacacela et al.,2010;郝建强 等,2015)、施肥(Abdelwines & Ahmed,2020)等综合措施,实现对二斑叶螨的可持续防控,确保草莓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