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稻田大球盖菇马铃薯套栽技术
2023-11-28张洪海林金盛刘国峰郑尊富
张洪海 林金盛 刘国峰 郑尊富 蒋 宁 王 娟 马 林
(1 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常州 213200;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3 东海县农业创新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300;4 常州金坛银湖食用菌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200;5 常州市金坛区黄金村村民委员会,江苏 常州 213200)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皱环球盖菇,俗称粗腿蘑,又因形似松茸,色泽艳丽,商品名又称“赤松茸”,分类地位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也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主要食用菌品种。大球盖菇能直接利用稻草、麦秸、玉米芯、砻糠等其他农作物下脚料,这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以各种农林副产物,特别是作物秸秆为栽培基质栽培大球盖菇,有效缓解秸秆焚烧压力,降低火灾风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有“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的美称[2]。发展和开发马铃薯产业,对改善人们饮食结构、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缓解传统粮食的需求压力,有利于提高粮食安全系数[3]。江苏省为水稻主产区,有大量的水稻秸秆可供利用。笔者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黄金村进行冬闲水稻田大球盖菇马铃薯套栽示范,现将其套栽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要点
1.1 栽培季节
水稻收割后,10月下旬—11月铺料播种大球盖菇,2—4月出菇采收。
1.2 栽培原料
新鲜稻草70%(曝晒2~3 d),砻糠30%(无霉变)。稻草用量30 kg/m2,砻糠用量12.85 kg/m2。
1.3 栽培场地
与大棚栽培不同,大田栽培大球盖菇最好选择冬闲水稻田,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产出率。田块位置要求近水源,远污染源,排水方便。为防止培养料表面风干,保证出菇期要求的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增加微喷设施。铺料播种大球盖菇之前,将稻田的水排干,并在地表面微撒一层熟石灰,石灰总用量为栽培原料的1%~2%。
1.4 栽培菌株
大球盖菇菌株要选已大面积推广的抗逆性强、适温广、发菌快的菌株,例如明大128、山农球盖3号。菌种菌龄要求适当,菌丝粗壮洁白,无污染。选择有经验和生产资质的供种厂家,当地当年组织分离培养的麦粒种更佳。
1.5 原料预湿
新鲜稻草在大田曝晒2~3 d 后,即可引水进田浸草,有微喷设施的可以用微喷浇水,要求水源清洁,少虫卵,井水更佳。水量以稻草浸透为准,可以适当踩踏挤压稻草加快其吸水,1~2 d后将田块中的水排尽;砻糠堆放水泥地或薄膜上浇水预湿。栽培原料最终含水量以65%~70%为宜。
1.6 铺料畦
大田内铺栽培料成畦,畦向东西为宜,宽60~70 cm,间距40~50 cm。稻草与畦向垂直,头尾交错,在畦间一侧可以适当多铺稻草有利于两侧稻草保湿,中间稻草较薄有利于马铃薯生根。栽培料铺3 层,底层为稍厚的稻草,中间层为预湿好的砻糠,顶层再铺3~5 cm 厚的稻草,料层总厚为15~35 cm,料畦两侧可稍厚些,中间稍薄。
1.7 播种及覆土
大田生料栽培大球盖菇用种量多,菌种用量为500~600 g/m2。穴播菌种,8~10 穴/m2,均匀分布在料畦两侧。播种时菌种掰成种薯块大小的块状,播在砻糠层下2~3 cm 处,回填砻糠和稻草后直接覆土(就地取走道上无任何处理的土壤),覆土厚3~10 cm,要求中间稍厚、边缘薄。
1.8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主要关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土壤温度控制在20~25 ℃为宜,气温超过30 ℃可适当微喷降温。当料畦两侧稻草见白后,适当喷水提高料畦水分;当土壤见白后,适当延长喷水时间,阴雨天不喷水。栽培料含水量维持在60%~65%,控制土壤含水量为30%~35%。一般播种2~5 d菌种开始萌发吃料,40~45 d菌丝长满料畦。
1.9 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主要关注温湿度变化,温差越大越容易出菇,雨后出菇的概率最高。大球盖菇适宜出菇温度为10~25 ℃,保持培养料含水量为65%~75%。当见到菌丝爬上土层,此时喷1 次出菇水,水量要足,同时每天维持微喷保持菌丝体周围微空间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一般3~5 d 菌丝体开始扭结形成子实体原基,原基快速发育成菇蕾。
1.10 采收期管理
大球盖菇从菇蕾长成子实体的时间很短,一般只要3~4 d。当子实体长至五分熟,菌褶呈白色,菇盖未开伞反卷时即可采收,提早采收的大球盖菇口感和商品性俱佳(图1)。采收时用手轻轻抓住菇柄扭动一下再向上拔起,采后畦上留下的空隙要及时回填土壤,以利于大球盖菇再次出菇和马铃薯的生长(图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大球盖菇一般在4月底采收结束,5月初遇到低温时还会延后采收。
图1 成熟的大球盖菇
图2 大球盖菇与马铃薯套栽
1.11 病虫害预防
大球盖菇发菌快且采收期多在冬春季节,病虫害较少。大球盖菇的抗杂菌污染性能也较强,在栽培原料新鲜无霉变的情况下很少出现杂菌污染等病害情况。虫害主要为螨虫、跳虫、蛞蝓、蜗牛等,一般只采用石灰预防、物理防治,谨慎采用生物防治,不宜采用化学防治[4-5]。
2 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宜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且适应当地气候、种植条件的马铃薯品种。
2.2 催芽
种薯催芽一般在播种前6~8 d。室内避光条件下将种薯平铺,要求室温15~20 ℃,适当喷水维持空气相对湿度为50%~55%,待幼芽长至1 cm 左右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壮芽,同时淘汰部分细芽薯。
2.3 播种
试验当地播种时间为1月中旬,交叉点播薯种,播种深度为8~10 cm。 每667 m2播种4 000~4 500株。
2.4 田间管理
马铃薯播种后20 d 左右开始出苗,其生育期与大球盖菇出菇前期基本重合,这个时期的稻草还没有完全分解,土壤透气性好,不需要额外浇水。马铃薯膨大期与大球盖菇出菇基本一致,此时正是马铃薯需肥需水期,补水与追肥要适当加强,采收一潮大球盖菇后,结合喷水少量多次追施水溶性好的速效肥(切勿一次追肥过多),一般7~10 d 一次,连追2~3 次,每次10~15 kg/667 m2,马铃薯收获前5~7 d 停止浇水。5 月中上旬,马铃薯茎叶枯黄时,为最佳收获期。
2.5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病毒病、疫病、蛴螬、蚜虫等[6],但此套栽模式病虫害发生量少,因此主要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
3 小结
此套栽模式利用稻草和砻糠这两种水稻作物下脚料栽培大球盖菇,虽然产量没有添加木屑、菌渣高,但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大球盖菇水稻田露地栽培,不用搭建大棚等设施,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利于推广。大球盖菇采后下脚料可作有机肥促进马铃薯生长,实现菌渣利用。此套栽模式比单一的栽培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667 m2采收大球盖菇2 800 kg 左右,马铃薯2 000 kg 左右,总收益约3万元/667 m2。马铃薯根系大部分长在大球盖菇栽培料内,具有采收方便,省工省力,外观整洁漂亮,商品性好等特点。此模式实现了稻草秸秆的高效腐解,菌糠直接还田为有机肥料,起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