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3-11-28赵蕾聂雅李婷

关键词:发文期刊科技

赵蕾 聂雅 李婷

(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31)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确保“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1],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驱动力;是持续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协调农村三产因地制宜、高度融合的要素之一[2]。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研究。张旭等人证实了科技创新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耦合关系,科技创新为农村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持[3]。王景利等人认为,科技创新水平决定农村现代化程度[4]。郝雨辰认为,科技创新对农村金融科技的完善与普及、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都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5]。陈美球等人发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土地保障,而土地的有限性需要科技创新来提升其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6]。

目前,我国学界针对农村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内外案例分析、路径探索、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研究框架却鲜有涉及。我们从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的相关主题词角度进行分析,理清我国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特征与脉络,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的现状、热点、趋势等进行分析,通过绘制该研究整体框架,以期为今后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中各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源进行主题检索。借鉴王立胜提出的“研究农村要有县域视角”[7]这一观点,选定主体检索词为“科技创新” AND “县域” OR “科技创新” AND “农村”;数据采集时间为2021 年11 月3 日。根据以上检索规则进行检索,获得文献959 篇,人工剔除书评、新闻、广告、会议通知、会议简介以及缺少作者或时间等关键信息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881 篇。

运用CiteSpace 软件(版本号:5.8.R3)对881 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研究。首先,从时间、作者、期刊、机构等方面分析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现状。其次,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统计高频词,整理出农村科技创新的研究趋势与热点。最后,总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知识图谱,绘制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框架,对研究现状、趋势及有待完善的领域进行较为直观的展示。

二、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文献统计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现状,我们从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及期刊角度进行分别探讨。

(一)时间分布

从整理的文献数据看,最早研究农村科技创新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于1994 年,随后的20 多年间,学者们对该主题的关注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央关于农村发展政策的调整等因素有关。1994—2021 年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核心期刊发文情况具体见图1。

图1 1994—2021 年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核心期刊发文统计图

经分析,我们认为,学界对农村科技创新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3 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1994—2003 年)。这一阶段核心期刊总体发文量不多,但呈逐年平稳上升状态。1994 年是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起点,有1 篇核心期刊论文。该论文探讨了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策略[8]。随后,该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分别是1999 年3 篇,2000 年14 篇,2001年14 篇,2002 年18 篇,2003 年18 篇。分析我国同期的农村经济政策,我们发现,1994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作为目标,以“积极推广农业适用科学技术”为主要任务[9];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以安徽省为试点,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幕;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三农”政策有了较大变化,并在报告中提出涉农科技政策。可见,农村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实践密不可分。

二是波动上升阶段(2004—2012 年)。这一阶段核心期刊发文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2 年发文量达到83 篇。该阶段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提出新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农业科技也备受关注。2012 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把“三农”列为工作重点,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因此,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

三是协同优化阶段(2013 年至今)。这一阶段每年的核心期刊发文量虽有小范围波动,但总体发文量较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农业改革等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词汇,与之相应的学术成果也朝着多样化、多研究视角方面发展。

整体来看,农村科技创新的研究是紧跟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既有科研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也有学者按照中央工作部署深耕实体经济,为农村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发展思路。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是与时俱进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1982—2021年(除1987—2003 年外)中央共发布了23 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部署是我国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见证,也是科技创新逐渐融入农村发展的体现。

(二)作者分析

对某研究领域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的核心作者、作者分布以及研究群体。根据普莱斯定律界定核心作者[10],即确定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发文量;Mmax为最大发文量,表示发文量超过N值的作者,就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共有622 位作者。其中,高旺盛共发文9 篇,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因此,Mmax= 9,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N=2.2,即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作者是该领域核心作者。经统计,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共有核心作者26 位,占总人数的4.2%,其发文情况汇总见表1。

表1 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核心作者发文情况汇总

由表1 可知,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共发文94 篇,占总发文量的10.7%,远低于普莱斯定律要求的50%,说明在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进一步统计发现,该研究领域发文量达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19 位,共发文238 篇,占发文量的27.0%,说明该研究领域还有很多作者正在积极探索,为农村科技创新献计献策。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全部作者进行分析,共生成622 个节点,326条连线,密度显示为0.001 7,说明该研究领域作者虽然发文量较为丰富,但作者间合作却偏少,证明截至2021 年11 月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三)期刊分析

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遵循布拉德福定律。依据该定律,任一研究领域期刊可划分为3 个区域即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且每个区包含的论文数量应大体相当,如果这3 个区的期刊数量之比满足n1:n2:n3=1:a:a2,其中:n1,n2,n3分别为3 个区的期刊数量;a为布拉德福系数,a>1,则这3 个区的分布规律符合布拉德定律。

经统计,本次研究涉及的881 篇有效文献分布在284 种期刊中。排名前10 位的期刊发文量均在14 篇及以上,累计发文量为262 篇,占总量的29.7%,属于核心区期刊,具体见表2;发文量4 篇及以上的期刊有47 种,累计发文量为292 篇,占总量的33.1%,属于相关区期刊;发文量低于4 篇的期刊有227 种,累计发文量为327 篇,占总量的37.1%,属于非相关区期刊。三者期刊数量比为10∶47∶227,基本符合10∶50∶250=1∶a∶a2;a=5,满足布拉德福定律,说明表2 中的10 种期刊已构成稳定的农村科技创新核心期刊群。

表2 发文量前10 位的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期刊汇总表

由表2 可知,农村科技创新核心期刊群的期刊主题集中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综合两个方面。农村科技创新既是方法的创新,也是思想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现有文献研究主题围绕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对较少,说明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机构分析

通过对某研究领域发文机构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各发文机构在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和科研能力。经统计(为防止重复,仅统计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截至2021 年11 月,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共涉及495 个发文机构,其中,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有12 个,具体见表3;发文量在2 篇及以上的有52 个。并且,发文量高的机构均为上文中核心作者所在单位,如高旺盛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科研人员、李国杰是沈阳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吴敬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这说明各发文机构内部合作较为密切。

表3 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发文机构统计表

从表3 中统计的发文机构名称可以看出,相关科研机构涵盖了高校和农业科研技术单位,说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朝着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三、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为深入挖掘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特征,整理研究脉络,我们对上述所有文献中的关键词从高频词、关键词聚类以及研究前沿角度进一步分析。

(一)高频词分析

高频词是所有关键词中出现频率较高且重要程度也较高的词,对其进行分析,可在众多关键词中发现最核心、最前沿的研究主题,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热点和趋势提供参考。中心性是用来衡量关键词重要程度的指标,其值>0.1 时认为重要性较高。根据CiteSpace 生成的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得到452 个关键词,按照中心性值对这些关键词进行降序排列,最终得到“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农业科技”“乡村振兴”5 个高频词,具体见表4。其中,“乡村振兴”一词首次出现在2018 年,出现时间较晚,但频度和中心性值都较高,说明近几年乡村振兴与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的联系最为密切。2017 年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界从2018 年开始围绕乡村振兴进行诸多研究。这再次印证了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是和党中央的战略保持着高度一致的,对我国“三农”的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CiteSpace 中对关键词通过LLR 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生成505 个节点,699 条连线,密度为0.005 5,Q值为0.718 5>0.3,S值为0.905 7>0.7,说明聚类结构显著,整体聚类效果好。其中,效果最好的前11位关键词聚类分别是:#0 科技创新、#1 创新、#2 存在问题、#3 农业科技、#4 现代农业、#5 县域经济、#6乡村振兴、#7 制度创新、#8 县域、#9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10 技术创新,具体见表5,其聚类图具体见图2。

表5 效果最好的前11 位关键词聚类情况统计表

图2 效果最好的前11 位关键词聚类图

表5 中的聚类S值都大于0.7,且各聚类的节点数都大于10,说明各聚类内部联系密切,结构成熟稳定。其中,聚类#6 乡村振兴出现时间最晚,是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热点。根据这11 种聚类的名称和标示词,我们认为,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有以下5 类热点。

一是4 个抓手,即“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农村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作用显著[11]。建立多层次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富农、强农、兴农的保障[12]。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13]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14]。技术创新通过完善和加强农村科技推广[15]、将整合当地科技资源与借力外部科技资源相结合[15]以及搭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16]3 种方式加以实现。农业科技的首要战略是农业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17]。农业科技下乡不仅能帮助农户提升农业种养殖技能,而且可以向农户传播有利于增收的信息[18]。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7],并融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19],可以提升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水平和效率[20],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二是6 个中坚力量,即“农村金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型企业”“地市高校”“政策取向”和“科技发展战略”。其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科技创新是互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广泛吸纳并合理配置农村闲散资金。实施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21],增加金融支持比重,增设信贷部门并完善信贷政策,建立支持农村科技创新的金融制度[22]等措施,能加速创新成果研发、转化效率并降低投融资风险[23]。科技创新可以为农村金融发展赋能[24]。新的创新成果可为农户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实现农业新技术普及、增加产出等提供保障,进而促进农村金融新发展[11]。其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处于农村科技创新的最前线,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农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高其服务农村发展和建设的能力,地方政府、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应彼此通力合作,并给予基层农技推广人大力支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技能培训中心、农业信息咨询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与合作中心等机构[25],提供多渠道进修机会,以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人的知识储备,提高其技能[26];另一方面,应广泛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种养殖大户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26],并制定适当的奖励制度和完善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激发其创造性[17]。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因地制宜地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以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进程,发挥科技服务农业的作用[27]。其三,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体作用[28]。在与高新科技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发展[29]。其四,地市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共同构成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30]。其中,涉农高校是农村产业创新、特色产业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31]。应鼓励涉农高校和农业类专业人才到农村开展实践教学,为农村科技创新储备人才[32]。其五,农业高水平科技创新需要与之配套的政策和保障制度的支持。李晓乐指出,为保障科技创新成果,政府应从资金支持、保险补偿和税费改革等方面为涉农企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科技创新的步伐[33]。宋保胜等人认为,应从宏观调控、人才引进、保险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统筹规划,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供需平衡[34]。高旺盛认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政策、创新补贴政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人才培养政策、重构创新体系政策等[29]。其六,科技创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贯通融会于农村创新发展[30]。

三是6 个着陆点,即“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其一,强化农村科技创新理念、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覆盖范围能有效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对扩大就业和增产增收起到推动作用[13]。此外,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融入农村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可为农民增收提供机遇[35]。因此,数字化建设与农村科技创新相结合,能有效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19]。其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支撑,其目标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帮助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6]。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是实现高效、健康、优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35]。其三,生态经济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应将其贯穿于农村科技创新的始终[16]。科技创新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37]。发展生态农业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28]。建立农业生态科技创新中心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8]。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乡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得以推广;同时,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又促进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39]。其四,都市型农业深度融合了农业、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40],是农村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它的建设既坚持科技与人才并重原则,又兼顾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41]。发展都市型农业可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40]。其五,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42]。农业产业化能促进第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3]。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实现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转变,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能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18]。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良性互动发展体系,应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提升科技创新在产业化进程中的贡献为路径[44]。其六,农村科技创新支撑着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而乡村振兴又为农村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供给和新动力[34]。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助力下,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通过重塑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助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45]。

四是4 个突破点,即“存在问题”“悖论”“挑战”和“对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总结为农村科技创新的掣肘因素和发展建议两个方面。在掣肘因素方面:王绍芳等人认为,资金短缺、基础薄弱、人才严重匮乏是县域科技创新面临的难题[15];宋保胜等人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有效供给不足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形成深刻矛盾[23];耿继静认为,缺乏专业、系统、定期的技能知识培训,是导致农村人才创新能力低、综合服务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收入低、受重视程度不高,是导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32];周镕基等人认为,农业供给量大增与高品质、多样性需求短缺形成悖论,而高产出又与高污染形成悖论[46];庞金波等人认为,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资有限、适用的金融产品匮乏等问题,导致农村科技创新发展备受限制[11];李晓乐认为,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人才、资金匮乏,科技创新成果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问题,成为农村科技创新的瓶颈[33];张桃林认为,农机产品存在供不适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47]。在发展建议方面:黄圣彪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16];宋保胜等人建议,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和广泛性特征,为农村科技创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金融业务支持[23];周娜等人指出,应引进高端人才,增加基础建设投入,为科研创造良好环境[38];周镕基等人认为,重视质量和数量的双增长,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有利于化解农业发展中的悖论[46];张爱国等人强调,农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8];张桃林认为,应借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力量,推进农业机械科技化、现代化发展[47]。

五是2 个农村科技创新样板,即“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绍兴市”。广西省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通力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成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并助力农民增收,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49]。浙江省绍兴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安排来自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派员深入农村参与实际生产活动,向农户传授技术,培养出一批涉农企业家、新型农民、乡土科技人员,使其成为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这一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技能的全面推广,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并率先实现全省的脱贫摘帽[14]。

(三)研究前沿分析

突显词通常反应的是一定时间内,某个关键词研究的持续时间,常被作为判断某研究趋势的依据。通过CiteSpace,得到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前24 位高频突显词,具体见图3。

图3 农村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前24 位高频突显词

由图3 可知,“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政策取向”的突显强度较大,分别为:17.06,12.29 和5.88,表明这3 个词在研究时间段内出现频率最高。其中,“政策取向”持续时间最长,从1994—2004年共持续了10 年,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是有据可依、有政策支持的。从时间上看,2012 年出现的突显词数量最多,有“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金融创新”和“路径”。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从2012 年开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成果日趋丰富,经验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从金融支持角度也在为农村提供保障。这一阶段的经验总结和成效分享,为后来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参考。从2018 年开始出现的关键词“乡村振兴”“科技检测”“创新驱动”“实现路径”“浙江省”和“产业兴旺”,可被认定为农村科技创新研究的前沿关键词。

四、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整体框架

根据对截至2021 年11 月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核心期刊发文时间、作者、期刊、机构、高频词、关键词聚类以及研究前沿等的分析,并汇总研究成果,我们绘制了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框架,具体见图4。该框架分为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视角、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4 个部分。

图4 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可提炼为政策支持、技术推动和经济助力3 个方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丰富。其一,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我国政府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农村开启全面改革的支撑,也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其二,得益于技术的推动,如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科研监测、农机与农艺、果蔬保鲜、保鲜加工等技术,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现,也是农村科技创新成绩的表现。其三,得益于经济的助力,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农村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研究方法与视角方面,现有文献多采用实证分析,从时间、空间维度探索了农村科技创新的特征、逻辑、机理、路径和经验。其中,多位学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浙江省的先进实践成果为案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还有学者结合专业特长,从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进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视角进行论证。

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参与主体、实施目标、实践成果和关联内容4 个方面。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参与主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广者。这些学者多从人才培养、人才强农角度对参与主体的贡献和实施战略进行分析。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实施目标,是学者们围绕中央助农政策,结合专业特点和农村实际进行的全面解读。农民增收等结论是学者们对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总结。农村科技创新不仅包括农业、农村相关领域创新等内容,而且包括与新型农业发展密切联系的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等内容。

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首先,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乡村特色、学科特色、都市型农业等既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今后研究的趋势。其次,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2022 年1 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数字经济下农村科技创新发展指引了新方向,也为农村科技创新赋予了新视角。《规划》中提到,要“提高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覆盖水平”“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建立“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50]。可见,全方位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把数字化、智能化和物联网技术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是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19]。在农村物联网、大数据基础上搭建农产品电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平台,可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51]。因此,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物联网融合发展以及供应链发展是目前亟待研究的内容,也是研究的趋势。

五、结语

总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绘制了农村科技创新研究框架,并提出两个发展趋势。农村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各级政府政策指引以及数字经济逐渐融入农业生产背景下,我国农村科技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广,农村经济发展会日新月异。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科技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