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撂石锁”传播现实样态研究
——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

2023-11-28王佳傲马志昊潘梦溪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石锁功力河南大学

王佳傲 马志昊 潘梦溪

1.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3.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汇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1]。开封“撂石锁”作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

1 理论阐释——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1948 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机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传播“5W”模式,即谁在传播(who),传播了什么(say what),通过了什么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传播(to whom),取得什么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2]为综合论析具体传播活动的传播样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开封“撂石锁”传播历史进程

传统的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在宋、元、明时期从军营流传到民间,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清朝武科举考试设有“弓、刀、石、马”的考试科目,石锁成为古代习武之人必学的内容之一。《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石……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3]

随着历史的演进,石锁项目也逐渐下沉至民间。在北宋时期,练武人士为增加自身功力,常以石锁抓举的方式来锻炼身体。“更多的说法是元朝时期,开封驻军多为回族,经过长期社会生活,作为武术功底训练的“撂石锁”由专业训练转变为健身技艺项目得以保留传承。”[4]“撂石锁”长期在开封回族民间广为流传,后盛行于清朝和民国时期。曾涌现出周开元、马五庆、“一代跤王”沈少三等“撂石锁”名家。1953 年,开封石锁名家沈少三参加天津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年受邀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表演“撂石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2004 年,“撂石锁”成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至此,“撂石锁”项目从民间群众爱好的体育项目转型为国家级竞赛项目,并在2008年、2009年、2011 年先后入选为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拉斯韦尔“5W”模式下开封“撂石锁”传播样态论析

3.1 传播主体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出者,在传播过程中运用特定的手段向对象发出信息,是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撂石锁”在开封地区传播的主要机构是开封东大清真寺与河南大学,个人传播者也是依托这两个机构的传播平台完成传播内容等环节。本研究主要以开封东大寺与河南大学石锁队作为“撂石锁”项目传播主体为对象进行研究。

如今的开封东大清真寺,是“撂石锁”的主要聚集地,俗称东大寺,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清真寺。明朝时期,开封地区的回族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东大寺内设有武术馆,群众基础深厚,为增强习武者的功力,“撂石锁”被广泛采取为提高自身功力水平的锻炼方式。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撂石锁”高手。1949 年,经过多年努力,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中,“撂石锁”成为表演项目。在此之后,东大寺成立石锁表演队,作为集体项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数次取得优异成绩。沈少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培养了“撂石锁”人才。1985 年后,培养出白俊良、马青海、李宝润等“撂石锁”高手,2000 年后,张利军、张旭初成为“撂石锁”的代表人物,2004 年,鲍峰在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上夺冠。与此同时,东大寺高超的“撂石锁”技艺引起了国内部分高校与外地“撂石锁”爱好者多次前往东大寺学习和交流技艺。东大寺对“撂石锁”的传承与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河南大学地处古都开封,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撂石锁”项目的发展。河南大学石锁队组建于2005 年,2009 年12月,被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主要承担石锁项目的训练任务。2021 年12 月,被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授牌“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2010 年,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在河南大学举办,2014 年,在江西省九江县举办“2014 江西国际武术节”中大会组委会特别邀请获得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冠军河南大学石锁代表队助兴,引起众多武林同道的关注。[5]2017 年,河南嵩山少林寺与河南大学体育部合作举办的首届少林寺无遮大会72绝技选拔大赛中“撂石锁”成为竞赛项目。目前,石锁项目也是河南大学武术学院学生的选修课程,成为开封“撂石锁”项目重要的训练基地与传播平台。

3.2 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传播者和受众者都感兴趣的信息[6],是连接整个传播过程的桥梁。同样,传播内容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之处,是使传播得以推进的必要前提。本研究主要描述“撂石锁”技术层面上的传播内容。

3.2.1 单人石锁

单人石锁涵盖功力石锁与花样石锁。功力石锁是指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和少林七十二艺竞赛中的“石锁上拳”项目。要点在于“稳”和“直”,“稳”在竞赛中体现为运动员在翻花上拳稳定石锁后,上举石锁,要求在此过程中石锁不可掉地,脚步不可移动,否则判定失败;“直”则体现在运动员保持顶锁式的三秒过程中,关节不可弯曲,躯体与手臂必须伸直,反之,判定失败。功力石锁考验的是习练者的力量感与控制能力,除了手臂力量能得到锻炼,对背部肌肉以及整体核心肌群的要求更高,从而使肌肉得到锻炼。

花样石锁也称“花锁”,其观赏价值高,行话说“大锁练力,小锁练技,花锁练艺”,花样石锁包含的内容丰富,主要有翻花类、接花类、组合套花类动作,动作风格强调人锁合一。翻花类指习练者用手或脚将石锁从不同位置(面前、背后、腰间、裆部等位置)撂出,使石锁在空中完成不同圈数的纵向或横向旋转,之后,在下落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顺势接锁,代表性动作有:手花、云花、拨浪鼓、四门斗、别膀、腰穿、骗马、黑狗钻裆、浪子踢球、背剑等。接花类是指石锁完成在空中的运行过程后,从原本的左右手抓握改为用不同身体部位平稳接锁,常用于组合套花中的定势和结束动作,其主要动作为石锁上拳、上肘、上指、上臂以及上头等动作。例如,石锁翻花上拳、上肘、三指卧鱼等。组合套花是指连续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花样石锁动作,其编排原则是根据前一个石锁动作的旋转角度和方向决定下一个石锁动作的连贯衔接。组合套花可分为三类:翻花类+翻花类、接花类+接花类、翻花类+接花类。经典组合有:浪子踢球→右手花→左手花→腰穿→别膀(翻花类)→上拳(接花类)→放锁(组合收势)等。

3.2.2 集体石锁

集体石锁包含双人石锁与多人石锁。双人石锁又可分为两人一锁和两人两锁,以技术动作为主,对两位习练者的默契配合与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在双人配合中,选用身高、技术、力量相近的习练者,保证在“撂石锁”的配合过程中,锁在空中的高度、转速、力度大致相同。两人一锁,两人同时站立,任意一人先开始习练动作,后一人在恰当时机和指定位置接住前一人的石锁。两人两锁,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对撂形式,两人同时出手,按照每个人的石锁轨迹精准撂出。多人石锁采用三人以及三人以上形式,至少有两个石锁同时运动。常在演练中加入各种元素,多人配合的集体石锁以简易、整齐、多跑动为主。常见的多人石锁有一字排开,左右交替撂锁,三角站立统一动作撂锁,正方形面对面对撂锁以及正方形背对背后拉撂锁。

3.3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主体的传播内容得以实现的媒介。[7]本研究在对开封“撂石锁”项目传播途径进行论述时,主要从社会活动类与大众媒介类两个角度进行。

3.3.1 社会活动类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活动进校园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2019 年12 月5 日,由东大寺郭宝光等人组织开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系列展演走进开封市回民中学活动。[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撂石锁”进校园将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培养学生兴趣,丰富校园教学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校园生根开花。

其二,“体育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当代全球性的一种规模庞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归功于它的固有属性——竞争性。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优美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同范围的竞争可以在相应的范围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9]开封“撂石锁”项目以开封东大寺、开封市回族传统体育表演团、河南大学石锁队等为代表单位,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并屡获佳绩,数次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参加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开封“撂石锁”的社会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 开封“撂石锁”项目参加部分国家级、省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所获成绩一览表(2010 年—2019 年)

3.3.2 大众传媒

《北京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汴梁晚报》曾对“撂石锁”项目的文化、发展、荣誉等方面进行报道;在互联网平台,对“撂石锁”项目进行全面报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撂石锁”的传播范围与推广普及。纪录片《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网络平台播出,其中《沈少三——撂石锁》记录了“一代跤王”沈少三90 岁高龄仍义务教20 多个孩子学习“撂石锁”技艺。纪录片真实、形象、直观地向观众展现“撂石锁”的历史与文化,对其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和对当今“撂石锁”展示出其独特的价值。社交软件是当下火热的社交平台,具有免费、交互性的特点,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互联网+”时代,抖音、快手、微博等个人博主也积极对“撂石锁”内容进行传播。从整体传播途径来看,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大众传媒都基本发挥了对“撂石锁”项目的传播效能,特别是在自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速度缓慢与范围受限的问题后,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撂石锁”的传播。

3.4 传播受众

在走访调查中,基于对石锁的了解,围绕东大寺附近的大部分回族人民能说出的石锁基础知识,固定的表演时间与地点。东大寺中参与“撂石锁”项目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退休人群占比较大,其次是中年人。这类群体容易接受植根于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对“撂石锁”保有强烈的认同感、自信感,是“撂石锁”传播活动主要的参与群体。此外,中老年群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力群体,这个阶段的人群有闲暇时间,因长期习练“撂石锁”能够锻炼到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群体主要以锻炼身体、获得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传播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少年与中青年,多是学生,主要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相关文化活动与组织竞赛影响,以了解传统民间体育文化、参加比赛为习练动机参与“撂石锁”项目活动。这部分受众占比虽然不高,但从实际出发,这类习练受众正处于学习、工作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群体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撂石锁”项目的年龄结构与受众层次,加之正确的培养与引导,最终使其成为稳固的习练群体。

3.5 传播效果

3.5.1 “撂石锁”成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竞赛项目

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广下,开封“撂石锁”项目在长期挖掘整理和研究中获得了空前发展。康戈武认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项目设置应遵循科学健康、特色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原则。[10]在反复考据后,最终选定为“石锁上拳”这个动作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竞赛项目。结合“撂石锁”项目“技与力”的风格特点,经过多次推敲,最后制定“石锁上拳”的竞赛规则。至此,“撂石锁”项目由开封小众民间爱好成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竞赛项目,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2004 年,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石锁上拳”竞赛项目受到了全国石锁爱好者的持续关注,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河南大学举办,共有来自全国34 支代表队近200 名运动员参赛。

3.5.2 “体旅融合”提升“撂石锁”知名度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不断提高,“撂石锁”项目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大型节庆活动中,特别是在全民健身等大型运动项目中常出现“撂石锁”的身影。“撂石锁”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寓练于乐和强身健体的文体活动。2021 年,“撂石锁”表演团一行8 人参加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全国非遗绝技秀”活动演练“撂石锁”;参加开封市武术协会在森林公园举办的2021 中国开封第39 届菊花文化节“大宋武侠城杯”武术大联展;在开封市争创东亚文化之都的工作中,东大寺完成开封大东亚文化城市宣传片“撂石锁”的节目录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项目知名度的同时充实了城市文化,结合开封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石锁功力河南大学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少林传统石锁功
归 去 兮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咏 河 大
故 乡
细微之处见功力 CEDIA 2017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掠影
浅谈新闻主播也要具备的采访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