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化提速智能底盘赛道机会凸显
2023-11-28黄大智
黄大智
截至11月22日,年初以来A股表现乏善可陈,代表全市场的沪深300指数跌幅达8%。但行业间表现较为分化,以申万二级行业指数看,124个行业中仅有50个行业上涨。其中汽车零部件表现较好,申万汽车零部件行业指数(801116.SI)以11.63%的区间收益率排名第21位,处于前20%的排名中。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智能汽车成为年内市场绝对的关注点。年初至今,不断有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政策出台。7月,相关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年版)》的通知。
该《通知》中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而其他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运行条件、数据记录要求、通用技术要求等,或者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或者处于审查阶段。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也意味着中国版L3法规正式落地。
除了政策推动外,供求的改善也助推智能汽车更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焦点。在供给端,市场可供选择的智能电动等新车型显著增加。头部新势力品牌如小鹏、理想、华为等整机厂深耕智能驾驶,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高级别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系统级能力和生态体系,并在四季度开始陆续落地全国多城点对点领航功能。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星图金融研究院
根据汽车之家数据,L1级别自动驾驶功能配置,主动刹车作为入门级自动驾驶功能已经在超过半数的车辆上实现装配。L2级别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也在多品牌20万及以上智能汽车上实现装配。截至10月,L2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渗透率已达50%。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普遍较低,目前仅在搭配激光雷达的高端汽车上实现应用。
同时,在智能汽车的多个核心技术如高比能动力电池、800V高压平台、大算力车规芯片、激光雷达等领域内,目前均已实现了规模化的投产和使用。而需求端,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汽车的相关技术,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升;且这些新技术安装和应用也已成为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业层面技术的迭代和消费者的认可,同样得到了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青睐。以具有代表性的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930721.CSI)(简称智汽车指数)为例,年初至今,智汽车指数累计涨幅达13%,远远跑赢市场平均水平。
年初至今,智能汽车概念的火爆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景气度。无论是渗透率较高的智能座舱,还是智能汽车的基础底盘执行系统,抑或是ChatGPT引发的AI算法加速落地,细分赛道龙头都有较好业绩表现。
以拓普集团为例,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由减震器、内饰功能件、底盘系统、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电子构成,前三季度各业务收入分别为28.88亿元、47.87亿元、45.17亿元、11.71亿元和1.24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平台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龙头。
其中价值占比较高的底盘系统收入占主要业务收入比例约为5.64%,前三季度同比增长最多,逐渐成为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收入。而在机器人业务领域,公司已经设立相应的事业部,研发的机器人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经得到客户认可,未来将形成年产10万台的一期产能,未来年产能有望提升至百万台。
可以预见的是,后续随着机器人产能提升新项目逐步落地,量产后的成长性或将进一步提升。但对智能汽车而言,这些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政策端我们已经看到众多推动智能汽车应用的政策出台落地,明年智能驾驶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时在成本和技术升级驱动下,L2将从目前50%的渗透率向标配化发展,L3也将加速上车。
数据来源:中科创达,星图金融研究院
而在实现更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过程中,智能底盘的升级是必选项。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底盘系统承载了汽车的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以及线控悬挂五大系统,决定了汽车的运动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中,线控油门、线控换挡、线控悬挂技术相对成熟,而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是当下智能驾驶执行端核心的产品。
智能底盘也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融合载体,在汽车智能化升级的趋势下,线控制动的技术储备已相对成熟,未来4-5年内其装配率提升将为智能底盘市场提供核心增量,而线控转向、空气悬架将在2025年完成前装导入期。加之汽车行业国产化替代的良机,线控底盘集成领域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测算,预计到2025年国内线控底盘的规模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6%。例如伯特利在2021年开发的One-Box线控制动系统,目前已搭载多款车型交付上市,升级的2.0系统也将于2024年量产上市。
(作者系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