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优势补齐短板 提升襄阳都市圈经济总量

2023-11-28王皖君张福星

学习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襄阳都市

●王皖君 张福星

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强经济。2023 年3 月,湖北省襄阳市发改委制定了《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2025 年襄阳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7000 亿元的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22 年襄阳都市圈常住人口527.6 万,GDP 为5827.81 亿元,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本文依据襄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提升经济总量具有哪些优势及存在的短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襄阳都市圈提升经济总量的主要支撑

1.产业基础扎实

襄阳都市圈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厚实,是全国汽车产业聚集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整市建设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从工业方面来看,规上工业企业覆盖41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7 个,汽车、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13 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稳步壮大。汽车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东风汽车、风神襄阳、神龙汽车、德纳车桥、东风康明斯、骆驼股份等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比亚迪刀片电池基地、吉利硅谷等新能源项目已于2022 年投产,汽车产业产值达2400 多亿元。从农业方面来看,襄阳是国家20 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猪、牛、羊出栏量保持全省首位,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一。从服务业方面来看,新建成的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唐城、汉城、关圣古镇等一批带动力强劲的文旅项目,对游客的消费吸引力较大。

2.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二广、福银、麻竹、保宜等高速公路构成了襄阳“三纵二横一环”高速路网,襄阳都市圈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16 公里。目前已形成“三纵三横”客货运铁路网络,其中襄阳东站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枢纽节点,衔接武西高铁、郑渝高铁、呼南高铁三条高速铁路,襄阳北编组站地处襄渝、汉丹、焦柳、浩吉四条铁路干线交汇处,编组量居全国第二。襄阳港是全国内河重要港口之一,小河港区已实现与长江联运。襄阳刘集机场于1989 年投入运营,2022 年旅客吞吐量超过百万人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襄阳有着2800 年的建城史,城市自然山水条件较好,公共交通、城市公园、学校、医院、标准化菜市场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是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考核优秀城市,已初步形成城区环洲四城的“山水江洲城”空间格局。湖北隆中实验室已实现实质性运作,高新区隆中创客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对外开放方面,襄阳已形成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叠加优势,已建成9 条外向物流通道,襄阳菜鸟跨境中心仓对十堰、随州等周边城市可实现当日下单、次日送达。

4.营商环境相对较优

襄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全面深化“无申请兑现”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是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和全国首批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标准化试点城市,拥有全国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水平评估先进级认证,被评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50 强、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作为国家确定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重点城市,襄阳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省的重视和支持,在争取政策和项目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制约襄阳都市圈提升经济总量的不利条件

1.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

从经济结构来看,襄阳经济对工业依赖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22 年襄阳服务业增加值不到2500 亿元,仅占全省服务业总量的9%。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体系“全而不新”、支柱产业“大而不强”,燃油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高、增长慢,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低且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2022 年,襄阳汽车产量为33.2 万辆,下降16.5%,新能源汽车产量虽然增长了59.2%,但只有2.3 万辆;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仅为3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6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需求结构来看,外循环拉动作用不足。2022 年襄阳外贸出口额为346 亿元,仅占全省的8.2%,经济外向度(外贸进出口与GDP 之比)仅为6.4%,低于全国(34.8%)、全省(11.5%)平均值,与同类城市差距较大。

2.交通推动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大

货运物流“有枢无纽”,布局分散,协同联动能力不足。铁路运输量大,但本地转化率低,襄阳北编组站运量中仅有6.6%为本地货物,公路物流园区“小散弱”,汉江航道通航能力较低,机场物流园区建设滞后。铁、公、水、空货运量比例为5.3∶93.2∶1.5∶0.001,差距悬殊。客运交通“外快内慢”、效率不高,枢纽带动能力不足。快速路尚未成网,骨干道路、重要节点立交化程度不高。以刘集机场、襄阳东站为中心,半小时可达范围仅能覆盖中心城区现有建设用地的40%,中心城区居民日均通勤时间约为30 分钟,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不具优势。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够充分,规上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企业仅有27 家营业收入过亿元、2 家营业收入过5 亿元。

3.城市发展格局不够优

中心城区多片无中心,“散、同、弱”问题突出。目前,中心城区已形成人民广场商圈、诸葛亮广场商圈、民发沃尔玛商圈等11 个大型商圈,但缺少集中的城市级商业中心以及面向区域服务的高端商务集聚区。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不足,没有高铁、轻轨等交通设施。县域实力不强,在2022 年赛迪版百强县榜单中,襄阳所辖的枣阳市排名84 位,远低于常州所辖的溧阳市(30 位)、绍兴所辖的诸暨市(12 位)和扬州所辖的仪征市(46 位)、高邮市(63 位)。2022 年襄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2%,低于全国(65.2%)、全省(64.7%)平均水平。

4.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强

从人口集聚能力来看,2022 年末襄阳常住人口527.6 万,比上一年增加了0.5 万人,但户籍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57.8 万,为湖北“一主两副”城市中唯一的人口流出市。从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来看,2021 年襄阳投入R&D 经费96.81 亿元,仅占全省的8.3%,R&D 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仅为1.82%,低于全省(2.32%)平均值。

三、提升襄阳都市圈经济总量的对策建议

1.以做强产业为根本,夯实发展硬支撑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跨越式提升的根本支撑。一是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锚定万亿工业强市目标,大力发展“144”产业集群,加快汽车产业升级步伐,支持传统汽车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发展,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扩大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产业规模,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将市场主体培育责任压实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法人企业;加快推动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会展中介、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品牌店、奥特莱斯折扣店、夜经济等新兴业态,建成一批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消费聚居区。三是做深做精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中国有机谷等品牌优势,打造全国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推进生猪、粮食等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一批五十亿元以上级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打响襄阳牛肉面、宜城大虾等“襄”字号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2.以完善交通体系为突破口,畅通国内国际循环

加快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交产城”融合发展。一是配套完善枢纽建设。优化铁路物流基地功能,配套建设公路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汉江梯级开发,健全码头功能,谋划发展空港经济,提升枢纽无缝衔接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滚装运输等物流组织模式,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物流降本增效。三是畅通消费循环通道。强化中心城区道路网建设,形成襄阳都市圈“半小时通勤圈”,衔接好商圈、景区和滨河沿山公路,助力消费和文旅产业发展;围绕襄阳都市圈辐射带动区和联结协作区,发挥铁路、公路优势开行城际列车、市域(郊)列车,完善直连直通快速化公路网络,加快推动水上航线通达,与南阳共同推动唐白河航运开发;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强化与重庆、西安等中欧班列枢纽城市的衔接,深度对接上海、宁波、深圳、钦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助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3.以做优城市为先导,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围绕中心城区功能不优、县域发展实力不强等短板,加快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更好发挥“引领、辐射、联结、带动”作用。一是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统筹“环洲四城”各片区功能分工,形成中心突出、分级明确、服务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强力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全民体育运动中心、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推进诸葛亮广场、庞公两个副中心建设,打造汉江流域综合性服务中心。二是提升县域功能品质。在扩大县域规模上狠下功夫,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对纳入省“百强进位”的枣阳市和纳入省“百强储备”的谷城县、宜城市、老河口市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南漳县、保康县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县域城市更新工程,加快县域道路、能源、教育、医疗、文化、信息、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南襄荆重污染天气协同治理;加强“一江九河”保护治理,统筹推进“三水”协同共治;强化土壤污染风险源头防控,深入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打造汉江流域和南襄盆地的人口宜居地。

4.以做多要素为目标,提升资源集聚能力

与同类城市相比,襄阳聚人、聚财、聚物功能不强,制约了经济量级和城市能级的提升。一是建设高水平区域创新平台。建好湖北隆中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推动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建成运行,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襄阳北航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才来襄、留襄;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襄阳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研究院,发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培养多层次专业技能人才。三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地区。深化涉企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融资等要素成本,打造行政效率、投资环境、企业获得感、群众满意度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标杆地区。

猜你喜欢

襄阳都市
襄阳市第七中学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