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链金融视角的银行数字化与实体经济融资约束研究

2023-11-28郑莉

中国商论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银行

郑莉

(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十四五”规划下,“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趋势,银行业必须顺势而为,投身于数字化的浪潮中,积极支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这对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链是对供应链的升级,不只限于供应商的链式结构,更是各个行业连接、交错的网络结构,每个行业均有自身的行业特性、企业生态、结算周期等,从维度上迅速增加整个产业链的复杂程度。因此,依托行业研究能力,将产业链进行重塑,是银行数字化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优化客户结构、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1 银行数字化进展

银行数字化主要指银行业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形成智能化、开放化、数字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赋能。目前,全球约有20%的商业银行正在数字化转型[1],但我国近60%的传统金融机构紧紧将数字化金融视为后台部门或单独的职能部门,还有超过20%的传统金融机构尚不清楚数字金融化的定位,这导致银行数字化囿于第一阶段。

1.1 银行业数字化第一阶段: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主要通过“数据治理—数据建模—智能决策”的线上化方式优化产品开发、营销流程、尽职调查、授信审批和风控技术,提升银行业本身的效率。具体的例子很多,如运营环节的新一代核心系统、营销环节的精准化客户画像等,同时外部数据需求与日俱增,税务、工商、社保、司法、舆情及供应链数据不断接入,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先行者具备明显的数据优势,在第一阶段中可获取授信额度、线上化的优势地位,从而推动各家银行的数据竞争日益激烈,以此具备向第二阶段迈进的现实基础。

1.2 银行业数字化第二阶段:开放互联

开放互联,主要依托“互联网流量互通”实现,不止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也可推广至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企业之间。第一阶段的竞争已经形成重复建设,如银税贷产品,各家银行产品逻辑是一致的,利用第三方可信数据、风险偿付基金等替代实物担保来实现纯信用贷款,而仅在授信额度、贷款期限、流程线上化等方面略有差异。各家银行需要有防御型产品,促使其必须始终维护自己的数据体系,尽管相互之间重复性较大。再如发票贷产品,传统银行和网商银行产品逻辑完全不同,传统银行仍然依托少量的核心企业授信,面向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供应商发放信用贷款,而网商银行依托的是淘宝(包括农村淘宝)、支付宝平台上海量的交易记录和信用体系完成信用贷款,全面流动起来的数据才是流量。

2 实体经济融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数量、新增就业岗位、税收贡献和新增专利在整个实体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全国70%以上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流动资金贷款,超过60%的中小企业长期贷款难以被满足。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方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从银行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是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方式[2],其中信用贷款的投放能够更为显著地提高其资金可得性[3]。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则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4]。

2.1 融资困境的主要成因

一是信息不对称。在市场机制下,中小企业具有向资金方传递虚假信息的动机,主动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同时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低,金融机构难以确定其支付能力和意愿[6]。对于中小企业来讲,56%的征信数据掌握在政府系统手中[7],不同市场主体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可能导致监管缺位风险,进而信用数据的技术路线不统一、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而形成“数据孤岛”[8],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

二是银行内部机构管理。在银行整体授信政策未调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交易成本高、缺乏足值的抵质押物也是传统商业银行难以开展此类业务的原因[9-10],因为其无法满足审查审批标准和风险管理要求。监管要求下贷款决策终身负责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授信授权及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也会出现“惜贷”的情形[11]。

三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如果资金供给方的结构仍未优化[12]、所有制歧视仍然存在[13]、融资渠道仍不通畅[14],金融市场发展未跟上实体经济强烈的现实需求,那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融资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有效金融供给能力[15],信息不对称的缓解可以起到替代担保资产的作用,这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予以证明[16]。特别地,依托供应链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建立在线供应链内部的封闭授信系统,可以有效弱化实物担保的要求[17]。如图1所示,供应链金融成为银行业数字化第一阶段中的核心抓手,借助供应链体系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逐步实现基于应收账款、库存仓单、销售订单等真实债权关系和贸易数据的信用贷款投放,有效开拓了普惠金融业务。

图1 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

但目前数字化驱动供应链金融存在现实的困难。一是沉不下去,供应链金融模式仍然集中于互联网企业和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又以战略客户或者集团客户为主,服务范围仅限于单线链条上的少数供应商(一般有准入名单),数据显示,超过65%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客户数量在500家以内,42%的客户数量在100家以内[18]。二是量上不来,供应链金融多是单户单策,仅围绕着核心企业的单线链条,面对产业链的网络结构非常乏力,难以获取行业市场规模红利。三是不深不透,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模式占据绝对地位,都围绕着保理设计产品,数据显示83.1%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应收账款融资,纯信用贷款的比例仅38%(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依托于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银行比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得更远一步。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含农村淘宝)、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所完成的科尔沁模式为例[19],初步实现产业链网络结构项下信用融资。对于科尔沁的上游,将大量分散的养殖户集中于农村淘宝采购生产资料,锁定资金流向且凭借历史交易行为充实信用数据;对于科尔沁的下游,要求科尔沁在天猫开设旗舰店,以动态管控销售款降低回款风险;资金方引入蚂蚁金服旗下小贷公司,清算系统由网商银行完成,且进一步引入保险公司提供贷款履约保险分散风险。整套系统资金闭环完成度非常高,所谓的核心企业科尔沁实际上可以被替换成所有农产品制造业企业,当大量产业主体入驻互联网平台后,整个产业链网络结构将实现生态循环,同时数据的更新迭代进一步夯实良性循环。当然,该模式存在核心弱点,蚂蚁金服小贷公司和网商银行是无法支撑整个产业的融资量,并且其资金成本高昂,必然寻求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如通过联合贷款等方式引入银行低成本资金等。

3 基于行业研究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以旅游业为例

3.1 行业基本情况

旅游行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向游客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在线旅游是旅行社受益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及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出现的新业态模式,本质上是旅游要素的线上撮合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行业产业链

上游为旅游要素企业,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门票、餐饮、购物、文娱活动等。其中,交通票务和住宿预订的交易规模占比很大,接近80%。交通票务中,航空公司和中国铁路具有资源垄断优势,议价能力强,一般采用代理模式接入在线旅游平台;住宿业务主要由酒店和民宿构成,高端酒店和连锁酒店更偏好直销,低端酒店和民宿主体分散度高,在旅游平台上体现为代理与批发模式并存。网红餐饮店、民宿、文创店等更为小而分散,属于典型的长尾客户。中游则主要为各种分销中介,包括传统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和社交媒体。传统旅行社线下门店基础扎实,更受社区年长者青睐;在线旅游平台解决了消费者票务预订中分散耗时、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为使用者提供线上化服务、方便快捷,多为商旅客户选择;社交媒体信息更迭快、内容抓人眼球,实现有限时间内海量且精准投放,广告传播效应显著,因此具备较好的年轻客群。下游主要为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其中个人客户以中产阶级为主,在线旅游平台依靠标品快速输出和一键全部预定的便利性,满足了消费能力强、消费频次高、价格敏感度低的商旅用户需求,但这部分客群日趋年轻化。

3.2 在线旅游行业市场格局

3.2.1 市场规模:成熟的万亿级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40%

2019年,我国旅游市场产值6.63万亿,2011—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4.46%,但OTA市场增速较快,复合增长率约40%,主要系在线渗透率的提升和旅游市场整体的扩大。对比目前我国在线渗透率约32%,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为40%,仍有提升空间。与此相比,行业内核心企业营收不过百亿级别,可以看到只依靠供应链是无法满足整个产业链的融资需求。

3.2.2 发展阶段:OTA是主流模式,新模式的出现丰富了产业链金融模式

线上旅游平台呈现竞争垄断格局,主要系互联网平台马太效应和规模优势明显,且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频繁。在全球前十家OTA中,国外的Priceline、Expedia以及国内的携程处于龙头地位,Priceline实现收入126.8亿美元,占比39.9%;Expedia实现收入100.6亿美元,占比31.6%;携程实现收入41亿美元,占比12.9%。同时,在线旅游新模式也在挑战OTA的垄断地位。以飞猪为代表的OTM模式、以美团为代表的O2O模式、以马蜂窝为代表的UGC模式,都在抢占在线旅游市场,推动在线旅游服务往年轻化、个性化、差异化、高频互动的方向发展。不同盈利模式下,产业链金融模式就有相对适应性的调整。

3.2.3 市场格局:“一超多强”大势确立,头部互联网平台是首选

OTA行业在携程合并去哪儿之后,“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且行业整合的趋势或仍将延续。机票和酒店预订作为在线旅游交易相对最高频的领域,被OTA龙头企业牢牢把控,携程在在线机票预订市场市占率近6成。尽管行业处于由资源端争夺向定制及内容差异化服务发力转型的阶段,但从中短期来看,对于资源端的控制力或仍将是OTA企业竞争的最重要壁垒。产业链金融模式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支持,因此倾向于选择行业内头部互联网平台,数据库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模式风控体系的可靠程度。

3.3 互联网旅游业盈利模式

复杂的行业生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收入多元化,收入形态包括代理佣金、批发价差、广告收入、服务(手续)费等。国内市场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代理+批发”结合,当线下旅行社入驻在线旅游平台,利用平台代销旅游要素企业产品或组合产品。新经济模式下如阿里的OTM模式和美团的O2O模式,直接提供旅游要素企业入驻的机会,面向消费者直销。

3.3.1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下,OTA通过平台上每次交易获取收入,平台交易量越大,佣金收入越客观,特点在于单笔交易收入低、轻议价能力、利润率高、无存货风险,仅作为分销撮合渠道,与供应商合作较浅。商家支付佣金,但是最终会通过产品转嫁到顾客身上。

3.3.2 批发模式

批发模式主要是指平台的批发,与线下旅行社类似,与旅游要素企业合作,以固定的配额和价格买断相关产品,直接加价或者设计组合成综合服务方案在自己平台上进行销售,获取差价收益,其特点在于单笔收入高、重议价能力、资源掌握强、有存货风险。这一模式下平台的参与度极高,实际交易由平台和消费者进行,通常采用预付的销售策略占用消费者资金,提高运营效率。但此模式存货风险很高,销售达不到预期形成积压,从而导致亏损。传统旅行社主要采用批发模式,目前差异化跟团游产品竞争下,旅行社择优采购优质旅游要素包装为自主产品,打出“定制路线”品牌获取市场份额。

3.3.3 广告模式

通过旅游点评、游记攻略和短视频等UGC信息产生流量,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浏览内容和消费倾向,个性化进行内容展销和广告植入以获得推广收入,主要客户是航司、酒店、旅行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广告载体向短视频升级,通过UGC机制或者由MCN机构参与的PGC机制,在线直播或者创作优质短视频内容完成流量集聚和营销,使得社交媒体也具备线上旅游产品分销功能。

3.3.4 OTM模式

OTM盈利模式类似淘宝商城,B端由旅游要素企业入驻,C端由消费者直接在线上旗舰店消费,平台向B端收取入驻费、结算费、数据营销技术服务费等,但对C端免费。飞猪作为OTM是阿里在旅游行业的一次S2B商业模式实践,根据商家的个性化需求,通过S端的网络协同和商业智能订制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中小商家节省IT设施和应用开发费用,也获得更广泛的销售渠道、更合适的合作伙伴。

3.3.5 O2O模式

O2O模式是指线上营销揽客聚集流量,完成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购买(预约),然后线下到店享受,实现线上流量客户转变为线下付费客户,从而收取服务费。典型平台为大众点评(美团),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流量信息线上推送至目标客户,结合打折(返点、套餐、发红包)等优惠方式吸引下单,需求匹配度高、付费转化率高。同时,美团平台具有“地推”模式的优势,下沉至三线以下城市,消费场景非常丰富。

3.4 产业链金融结构模式

根据盈利模式的差异,本文主要对传统旅行社代销模式和OTM直销模式构建产业链金融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代销模式下,旅行社为授信主体,银行资金受托支付给旅游要素企业,锁定资金流向;旅行社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旗舰店销售,销售行为数据充实信用画像且动态管控销售款降低回款风险;资金方可由银行与平台金融联合放款,清算系统由银行完成,引入保险公司提供贷款履约保险分散风险。直销模式下,旅游要素企业为授信主体,省略旅行社的分销环节,其余节点不变。

图3 两种盈利模式下产业链金融结构

可以看到,产业链金融网络结构中,授信是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而核心企业不具唯一性,行业生态中任一企业均可胜任,避免规模歧视。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交易行为的“监管企业”,对核心企业进行信用数据采集与评估,对授信额度内的销售额进行回款控制。授信主体仍然是核心企业,区别只是不同盈利模式下的主体,可以是旅行社,也可以是旅游要素企业。对于已有授信额度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将此信用额度直接存量纳入;对于没有授信额度的核心企业,银行非常乐意以此方式实现拓客。

4 结语

银行数字化已全面进入第一阶段,但随着“十四五”规划对产业链升级的部署,对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亟需推动到2.0模式,即产业链网络结构金融。本文对银行数字化对实体经济融资困境的理论依据、实证案例进行梳理,主要结论如下:(1)银行数字化第一阶段是通过数据驱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在供应链内部的封闭授信系统中,更好地发挥数据对实体担保的替代作用;(2)银行数字化第二阶段是通过数据开放互联完成海量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适用于核心企业的封闭供应链应升级为适用于同质企业的开放产业链;(3)银行数字化过程中,依托于手机银行月度活跃数量的提升,某种程度上银行也有“互联网企业”的身份,拥有大量对公活跃用户,业务逻辑和自我认知均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优化。

大量对公客户分布在动态的产业链网络中,仅通过单链条的供应链金融是无法将客户资源进行整合,也无法观测客户在产业链网络中的资金流向。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网络结构金融的发展,让银行数字化第二阶段真正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低和反洗钱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介入市占率较高的互联网平台的生态网络,依托平台批量获客且完成销售回款控制;(2)充分理解行业特性和结算周期,授信服务匹配网络节点之间的账期,信用贷款和结算融资相结合,锁定采购流向;(3)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开放互通需要监管部门推动,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数据开放互通在满足特定的监管条件下更容易实现,数字化时代应互相合作才能共赢。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银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产业链春之奏鸣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