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品类别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2023-11-28熊永芳
熊永芳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绍兴 312030)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规模明显萎缩,外贸企业生存受到冲击。为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减小汇兑风险、加快资金周转,2009年7月我国在上海、广东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积极性、稳定外贸发展。2011年7月,该业务由境内地域扩至全国,规定跨境货物、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均可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力争降低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融资难度和成本,提高境外投资中的风险把控能力,助力企业“走出去”,2011年1月我国推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随着以上两项结算业务的推行,境外人民币存量增加,为助力境外沉淀的人民币资金回流形成资金循环通道,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2011年10月推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行以来,我国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如今,该业务推行已10年有余,“贸易先行、投资跟进、两腿并行、相互促进”,在实体经济领域,跨境流动的人民币对我国货物进/出口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1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概况
人民币跨境流动有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渠道、融资渠道、金融市场渠道三大渠道,前者即结算渠道。跨境人民币结算指在跨境贸易、直接投资中以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它是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重要形式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石。本文围绕跨境人民币结算整体规模及具体业务构成来分析其发展概况。
2011年10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全面推行,其发展规模和具体业务构成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2.01—2023.06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及具体业务占比变动情况
从结算规模来看,随着中国涉外贸易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的不断改善和结算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经贸伙伴对人民币需求度和信任度的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0.63万亿元上升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5.21万亿元。其间夹杂着 “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地、汇率机制改革、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出台、出境旅行与留学热、中美贸易摩擦、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多重因素交织作用其规模在波动中上行。
从结算业务构成来看,我国以跨境货物贸易为主线进行解读。货物贸易一直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要领域,2012年第一季度,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P值(P=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商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为66.1%,随着其他领域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成长P值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8月起统计口径发生调整,故当年第三季度P值骤升为79%,随后出现回调(见图1)。
2015年8.11汇改,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导致出口、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大幅提高,但论增幅,货物贸易不及直接投资,致使P值下滑明显。2015年8—9月,政府对银行远期售汇及人民币购售业务采取宏观审慎管理措施,抑制了部分企业及境外主体的投机交易。同时,2015年因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外贸易规模收缩,P值继续下滑。跨境贸易投机性交易受到抑制后,跨境直接投资作为替代选择而受到投机者青睐,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2000亿美元,同比上升34.66%,促使政府在当年底加强对OFDI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查,对外直接投资也渐回理性和真实;2017年其规模同比下降19.3%是有统计记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历经2015—2016年的负增长后,2017年触底反弹。投资与贸易领域的此消彼长使得P值由2016年第三季度的49.63%反弹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64.36%。
此后,随着直接投资及旅行、学费、计算机服务等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P值回落且稳定在45%左右。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利空服务贸易但利好跨境电商、对外直接投资相对稳定,外商直接投资因美国强推“脱钩断链”“去风险化”而出现负增长,以及近两年大宗商品进口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第二季度P值上升至49.9%。
2 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将实证检验跨境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货物进/出口的影响,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原油、铁矿石、橡胶、大豆、铜矿等产品在初级产品进口中占据较大份额,合计比重近年来接近5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服装鞋类和钢材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重要地位,合计比重近年来达75%以上(鉴于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归属机电产品,此值不含高新技术产品)。本文以上述商品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2.2 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异方差,对变量取对数处理后可以消除异方差,为此建模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本文仅考虑跨境人民币结算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式中,FTi为商品i的进口/出口额;RMBCS为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仅指实体经济领域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直接投资的结算额);β0为截距项;β1为影响系数;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跨境人民币结算推行历程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对2014年9月—2023年6月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探究。数据源于海关统计月报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单位均为人民币。
2.3 实证检验输出结果
本文借助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跨境人民币结算(RMBCS)对商品i的进/出口影响的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2.4 实证分析结论及剖析
2.4.1 跨境人民币结算能给商品进出口带来正向影响
由表1数据可知,各类商品的拟合系数R2均低于0.65,表明因忽略了影响商品进/出口的其他主要因素,如国内工业规模、世界市场需求、贸易壁垒等,模型拟合程度偏低。从F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P来看,进口的橡胶和出口的服装鞋类在5%的误差水平上不能通过检验,其他商品在1%误差水平上均通过检验,表明跨境人民币结算因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风险,能给进出口带来积极效应。
2.4.2 影响力度初级产品进口普遍高于工业制成品出口
从回归系数β1值来看,进口的初级产品普遍高于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表明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前者的贸易效应较高。究其原因,从初级产品进口来看:一是原油、铁矿石、20号胶、铜期货交易稳步发展,为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定价基准,便利人民币结算;二是大宗商品出口国的人民币接受度、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提高。据邓富华(2017)的观点,人民币结算规模越大,贸易效应越明显;三是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经济稳定向好利于进口。反观工业制成品出口:一是出口目的地与人民币结算对手方匹配度相对较低,人民币结算规模较低,其提振作用较弱;二是近年来世界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制约着我国出口潜力的发挥,引致的贸易效应要低一些。
2.4.3 不同类别商品的贸易效应有所差异
在进口商品中,影响力度依次是铜矿>原油>铁矿石>大豆。值得一提的是,若以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数据检验,输出结果中原油的R2和β1值分别为0.324和0.561,现以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数据检验,R2和β1值已分别升至0.474和0.674,反超铁矿石,是近一年来贸易效应提升最为明显的商品,这与俄乌冲突后我国进口原油使用人民币结算覆盖面的大幅扩大密切相关。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钢铁>纺织品,表明产品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影响力度越大。究其原因:一是产品差异化程度会影响贸易主体的谈判权,我国出口商提供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磋商中选择人民币进行计价并结算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利于出口;二是自变量还包含直接投资项目,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步伐的加快,也带动了我国电力、交通、港口、通信、建筑等工程器械设备的出口,因而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
2.4.4 商品贸易地理方向影响着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能否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贸易伙伴国的金融制度环境,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的网络外部效应。服装鞋类商品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它们绝大多数是美元、欧元的主权国或维护者,以及货币使用习惯导致欧美采购商人民币结算意愿不强,难以形成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贸易循环路径;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钢材、纺织品,“一带一路”沿线/拉美/非洲国家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中方与这些国家在资源禀赋、工业实力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双方产业互补性强,容易形成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投资循环路径,即我国进口资源性产品、出国旅行、对外直接投资支付人民币,伙伴国为消化持有的人民币,即从我国进口工业制成品。正因如此,跨境人民币结算对除了服装鞋类之外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4.5 商品进出口政策会干扰贸易效应
橡胶在5%误差水平上未通过检验,除了产品内容比较特别,含天然与合成两种品类,而合成橡胶进口来源地不限于对人民币接受度较高的东南亚国家之外,2007年以来我国对天然橡胶按选择税计征进口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对贸易效应带来干扰。服装鞋类即使在10%误差水平上也未通过检验,除此类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易磋商时出口商结算货币选择权较低之外,由于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也势必阻碍其出口。值得一提的还有高新技术产品,近年来美国对华发动科技摩擦,人为推动产业脱钩断链,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贸易投资供应链,致使跨境人民币结算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系数β1由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数据检验输出的0.401下降到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数据检验输出的0.379,贸易效应变弱。
3 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效应的发展建议
从实证分析可知,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商品进出口具有普遍提振作用,但显著性、影响力仍有待提升。要想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建立,现阶段就需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建议从构建助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保障体系和丰富国际经贸活动人民币应用场景两方面推进。
3.1 构建助推跨境人民币结算保障体系的建议
3.1.1 完善且丰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基础设施
一是继续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在提升人民币结算安全性的同时,增加系统境内外接入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争取为参与主体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系统。二是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争取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加强双边本币结算,发挥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三是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推广可以解决币种之间纸钞兑换麻烦的问题,人民币数字化是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抓手,建议在国际会展中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提高国外用户的接受和使用量。
3.1.2 建立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汇率体系
我国应致力于建立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汇率体系,以提升人民币的货币信用,只有这样,跨境人民币结算使用才会行稳致远。我国可以策略性地放松本币汇率管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当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时,汇率就能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3.1.3 多维度夯实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基础
首先,国内经济的稳健增长是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最重要的支柱,面对外部风险扰动保持定力,注重宏观调控,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其次,作为大国,怀着“计利天下、相与有成”的信念,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以提高国际声望。最后,加强与他国的沟通交往、增强政治互信,有效疏解既得利益者对跨境人民币结算施加的阻力。
3.2 丰富国际经贸活动人民币应用场景的建议
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除了构建助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保障体系外,还需丰富跨境贸易投资中人民币的应用场景。
3.2.1 延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投资业态
紧抓“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合作契机和发挥国内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通过推动跨境电商、离岸转手买卖,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来拓展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场景。
3.2.2 扩大进口商品人民币结算的产品覆盖面
大宗商品因其特性和贸易量,最适合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切入点。借助大宗商品进口中我国企业议价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使用国际认同感提升的有利机会,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当前,原油、铁矿石、铜矿、大豆进口已实现部分人民币结算,力争人民币结算的进口商品尽快覆盖到橡胶、煤炭、钾盐、肥料等其他大宗商品。
3.2.3 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地域空间
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广遵循周边为重点,逐步向外围拓展的路径。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伙伴国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国际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逐渐得到亚洲国家的认可。根据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路线,应加强与中东、非洲、拉美部分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在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地域空间。
3.2.4 注重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出口商品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每年向世界输出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如何扩大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规模?Mckinnon(1979)强调出口产品异质性较强时,出口商除了拥有更高的商品定价权外,选择本币进行结算的话语权也更高。据前述分析,重化工业相较轻工业、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相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带动力更强,反映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而只有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大力支持“专精特新”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争取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既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可带动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