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的路径
——基于学生感知视角

2023-11-27瑞,陈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耦合

郭 瑞,陈 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a.旅游学院;b.教务处,江苏 无锡 214153)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有着资政育人的独特意义。实践表明,文旅融合既可赋能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又可促进红色文化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红色研学旅行能有效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产品开发与品牌打造,传承发展地方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为红色研学旅行提供载体与内容,促进研学旅行内涵提升,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实践中,由于两者衔接要素、配置资源、协调联动等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易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制约了红色研学旅行的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的要素体系,从学生感知视角分析当前无锡市红色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探索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路径。

1 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的耦合关系

1.1 红色研学旅行的内涵

红色研学旅行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为载体,以蕴含其中的革命事迹、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为基本内涵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红色研学旅行将红色文化学习与研学旅行实践相结合,是中小学教育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也是红色旅游深度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与红色文化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一个跨学科概念,是指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不同组成部分依托自身特有的作用,互相依靠和协调,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动态关联。耦合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耦合程度取决于依存条件、相通途径、管理体系和内在价值的相互作用,程度愈高,说明子系统内各要素联系愈紧密,配合效果愈好,整合功能愈强。

从本质上看,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均可在各自领域独立运转,建立耦合的关键是探究两者供需匹配要素及互嵌融合逻辑。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在价值导向、实践意义、发展功能方面具备耦合的驱动力。

一是目标导向一致。红色文化蕴含的信念和精神、优良传统和使命是中小学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可以通过红色研学旅行体会英雄先烈的家国情怀,感悟我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传承区域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升华爱国情感。

二是价值双向互促。红色文化可为研学旅行项目提供主旨依托、内容资源、环境氛围等,研学旅行项目开发可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充分释放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是功能高度重合。红色文化与红色研学旅行在促进地方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可在区域、资源、客源、产品等方面形成实体共生关系,在信息、品牌、网络、策划、交流等方面形成虚拟共生关系[1]。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融合共进,使红色资源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性,从而拉动市场需求,促进地方红色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2 基于耦合关系的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

红色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需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供给体系为支撑,该供给体系为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包含多维度、多方面内容。

本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分析研学旅行相关研究文献,征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2],初步梳理出现频度高、针对性强、使用普遍的要素。在耦合理论指导下,对要素进行调整或完善,最终确定了基于耦合关系的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见表1)。本体系包含5 个维度,分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安全、课程(产品)设计、设施及服务、综合管理。其中,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研学旅行赖以发展的“命脉”,包括资源禀赋及场域环境两个方面,为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的耦合提供了根本动力;安全是红色文化匹配红色研学旅行建设的基石,红色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安全是红色研学旅行“必然执行”的关键所在;课程(产品)设计是红色文化教育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外显途径,通过其挖掘和解码红色文化,激发红色文化育人活力,也是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依据,主要包含产品形态、课程体系、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线路产品等方面;设施及服务是更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价值、共享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载体,同时,也是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的有效保障,具体涉及完善研学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延伸商品服务等方面;综合管理旨在为红色研学旅行和红色文化耦合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支持和辅助,提高综合管理效益需要相关主体通力合作、配备专业人员、关联业态融合共建及创新宣传营销方式。

表1 基于耦合关系的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

3 基于学生感知的耦合发展现存问题

学生是红色研学旅行的受众主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为此,依据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设计了基于学生感知的区域红色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面向无锡市中小学生开展调研。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26 份,其中,调研对象为高中生的72 份,占比22 %;为初中生的146份,占比45 %;为小学生的108 份,占比33 %。

3.1 红色研学旅行内涵深度有待挖掘

关于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的总体评价,有61.42 %的调研对象认为参加过的红色研学旅行“缺乏深度内涵,流于形式”,50.98 %的调研对象认为参加过的红色研学旅行“偏重于旅游性,教育性较弱”。关于具体实施,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认为存在“研学课程不够丰富”“研学线路不够合理”“研学旅行目的地接待人员不专业”等问题。而关于红色研学旅行实施的效果,近半数的调研对象认为“形式主义,没有什么意思”。进一步访谈发现,现有的研学旅行产品基本没有探究性学习计划,在突出红色内涵,融合精神传承、情操陶冶和励志教育,激励研学者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等方面尚缺乏深入思考和有效方案,一定程度影响了红色研学旅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作用发挥。

3.2 红色研学旅行形式需进一步丰富

关于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形式存在的问题,约59.01 %的调研对象认为“活动形式传统,有待创新”,约21.43 %的调研对象认为“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进一步访谈发现,作为“行走的课堂”,现有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往往陷入“重游轻教”或“重教轻游”的误区,尚未真正实现内容的教育功能、知识功能、文化功能与形式的趣味性、丰富性、互动性协调统一,在捕捉学生兴趣点、适应学生学段年龄特征及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不够。例如:“红色VR 情景体验”“红色主题体验活动”“红色表演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应用不多,未能让红色历史和文物“活”起来,因而产品体验感、融入感、带入感欠佳,调动感观情绪、唤起内心共鸣的效应不凸显。

3.3 红色研学旅行推广渠道较为单一

调研显示,学生主要通过就读学校(占比43.52 %)、旅行社(占比21.79 %)和教育培训基地(占比20.60 %)宣传等传统渠道获取红色研学旅行信息,而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获取研学旅行信息的仅占比8.02 %。约56.81 %的调研对象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未得到广泛重视”。进一步访谈发现,调研对象认为红色研学旅行组织主体的创新营销不足,宣传推广手段不够丰富,利用主题网站、短视频平台和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宣传效果不佳。约有33.44 %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本地红色研学旅行产品,说明推广渠道单一导致产品知晓度不高。

3.4 红色研学旅行尚未形成规模和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有56 %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无锡市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有24 %的学生反馈参加过综合实践、春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类似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比较重视,但与研学旅行结合度不高,远未形成体系和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的红色研学旅行层次较低,基本以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为主,以参观拍照为主要形式,多以旅游行程的顺利开展为主要着力点,在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商品开发、业态融合方面差距较大,实质意义上的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和市场。

4 促进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的路径

以无锡为例,近年来,无锡市先后有13 个红色地名入选江苏100 个红色地名,红色资源保护整体程度好,转化利用价值高,部分红色资源已建成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政府越发重视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这为无锡市红色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现有红色资源基础上,基于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的耦合逻辑与现实,围绕红色研学旅行要素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打造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的“无锡模式”。

4.1 把握基本发展原则,筑牢两者耦合根基

无锡市红色研学旅行发展要把握三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坚持安全第一。学生安全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尤为关注和重视的,而红色研学旅行在开展过程中涉及还原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环境,磨炼学生体格和意志,因而要在安全保障机制和实施方案的“保驾护航”下,通过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畅通安全监督投诉渠道,做实做足做细各项安全工作。

二是坚持教育目标导向。要围绕红色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的指向和要求,精心设计研学任务,使学习任务真正发挥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教育功能,使中小学生通过红色研学旅行汲取丰富的红色养分和强大的精神能量。

三是坚持真实可行。红色研学旅行要立足于真实场景、真实问题,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享。

4.2 创新综合管理机制,促进耦合作用发挥

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创新统筹管理机制,是推动区域红色研学旅行发展的先决条件。以无锡为例,可从多方面推进红色研学旅行高效发展的耦合模式。

一是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档案史志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协同的组织机构,从市级层面形成红色研学旅行发展规划、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标准、红色研学旅行教育大纲规范、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办法、行业资格准入标准、动态管理机制等顶层设计,确保红色研学旅行各项工作推进能得到相关主体的有效配合和衔接。

二是整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红色资源,如:依托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大联盟,形成“共创管理制度、共育研学主题、共商实施事宜、共推宣传营销”的联盟发展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模式带来的资源分散、“势单力薄”局面,联合打造无锡市红色研学旅行经典线路。

三是学校与研学旅行服务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好过程化管理。中小学校是红色研学旅行的首要责任人,要整体把关红色研学旅行的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服务机构要确保行程更加安全与便捷;红色教育基地要立足所在区域的红色资源,以“红色研学+”为理念,融合地域特色文化、民俗、自然等内容,提供成熟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综合提升产品的育人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4.3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研学课程体系

课程是红色研学旅行的灵魂,也是实现价值引领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依托资源特色。例如,无锡市红色资源是一个聚合体,主要包括三类,类别一是现存的各类遗址、遗迹等物化资源;类别二是非物质类遗产,如“锡流精神”“铁军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新四军军歌》等红色文艺作品,以及李伯敏烈士、秦起烈士等的红色革命故事;类别三是与红色研究相关的资源环境及其他要素,如民俗、绿色生态资源等。设计研学课程时应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理清资源精髓与载体,在重点探究红色文化的同时,还应延伸体验在地文化,链接起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这样既能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又能紧密联系本土文化,拓展教育空间。

二是要分段、分层设计研学课程。课程设计要充分调研,组建由教育教学、党史党建、地方文化、红色资源、旅行线路、产品研发等多领域专家合作的课程开发团队,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体力体能等,设计出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学课程。

三是多元化设计研学任务。要注重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全方位、全身心地感知红色文化。如可以组织学生烹制野菜饭,这样既能锻炼劳动技能,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一朴实饭菜中映射出的革命生活的艰苦朴素,从而受到直接生动的教育。

4.4 完善研学服务设施,优化红色文化资源

研学基地(营地)是红色研学旅行的载体,基地(营地)质量、设施及服务功能是红色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要规范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标准,逐步引导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有序规划建设、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管理运营制度,打造实践教育功能完备、接待服务精细智能的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二要在配套具有安全性、教育性和体验性的硬件服务设施的同时,严格遵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有关政策文件规定,不破坏红色资源、不影响红色文化氛围,可持续地发挥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价值。

4.5 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发展红色研学旅行,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创新和科技赋能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和时代传承。

一要促进红色文化现代化、生活化,契合新时代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对“锡流精神”的学习,可以结合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消防员、志愿者事迹,设计“向身边英雄致敬”的任务环节[4],使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常学常新、历久弥新。

二要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应用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如借助红色革命教育VR 体验,为学生设计培南小学地下情报工作场景任务,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虚拟现实情境中,体会当年中共地下党员以培南小学为掩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英勇无畏精神。

三要顺应智慧旅游和数字文旅的发展趋势,为红色研学旅行注入更多科技时尚因素,注重线上和线下研学旅行活动的精准相“联”,以多样化、交互式体验内容更好地承载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助推红色文化的发展。

5 结语

发展红色研学旅行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责任主体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优化利用、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通过把握基本发展原则、创新综合管理机制、丰富研学课程体系、完善研学服务设施和贴合时代发展要求等路径,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质升级,助推区域红色研学旅行与红色文化耦合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耦合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夏日旅行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